基本信息
书名:工程地质与土力学
定价:24.00元
作者:巫朝新 等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508431666
字数:278000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11章,章至第5章讲述岩石、地质构造、自然地质作用、地下水、水利工程的一般地质问题等的一些基础知识,并重点阐述了工程地质条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及水利工程的一般地质等问题。第6章至1章讲述土力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土的物理性质、土的渗透性、土中应力及地基变形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压力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有关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翻阅《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时,我对其中关于“滑坡地质与防治工程”的论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滑坡是工程地质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滑坡的形成机制、类型划分,以及影响滑坡发生的各种地质因素,如地层岩性、构造、地下水、地形地貌等。书中关于“滑坡调查与勘察”的章节,能够指导我如何通过地质勘察来识别滑坡风险。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定量评估滑坡体的稳定性。此外,书中关于“滑坡治理与防护工程”的介绍,例如排水、削坡、支挡、锚固等措施,相信能够为我提供应对滑坡灾害的有效策略。这本书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对滑坡这一严峻的地质挑战。
评分我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在理论的阐述上非常扎实,并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尤其是在关于“岩体工程地质”的部分,我能够感受到编者们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岩体结构面(如节理、断层、片理等)的描述,以及它们对岩体整体力学性质的影响,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岩体的分类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岩体分类结果来评估岩石边坡的稳定性。另外,对于“隧道工程地质”的章节,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隧道建设往往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潜在的风险,这本书中关于围岩级别划分、隧道支护设计原则的探讨,相信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指导。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地下水控制的技术,例如防排水措施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在高水压地段隧道施工的应对策略。这些都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难题,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可行的解决方案,那将非常有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地下工程方面,提供了非常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
评分在翻阅《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书时,我对其中关于“边坡工程地质与稳定性分析”的内容尤为感兴趣。边坡的失稳,是工程事故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其潜在的危害性极大。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包括土体的性质、边坡的几何参数、地下水位以及外部荷载等。书中关于“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等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介绍,能够让我更系统地掌握评估边坡安全系数的原理和步骤。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边坡失稳原因,并介绍相应的加固和防护措施,例如锚杆、挡土墙、挂网喷浆等。特别是在一些高陡边坡,如露天矿山、公路、铁路沿线的边坡,其稳定性分析和加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边坡工程的绝佳机会,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边坡工程中的挑战。
评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书,从它的书名就可以看出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我被书中关于“地下水的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述所吸引。地下水的存在,对于任何一项土木工程都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还会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地下水的赋存形式、运动规律,以及地下水位变化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临水工程,如大坝、港口、海岸工程中,如何准确预测和控制地下水,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地下水渗流计算、防渗加固措施的详细讲解。此外,书中对“冻土工程地质”的关注,也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在我国北方地区,冻土是影响工程建设的独特因素,冻胀、融沉等问题常常给工程带来巨大的破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冻土的形成机理、冻胀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冻胀对建筑物的影响。这本书对于研究寒冷地区工程建设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书,从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编排,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特殊土的工程特性”的章节。这些特殊土,例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红层土等,往往具有一些独特的力学性质,对工程结构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特殊土的形成原因、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在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对于膨胀土,其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对建筑物的基础和边坡的稳定性会产生严重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针对这些特殊土的勘察、评价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如换填、隔水、加固等。对于湿陷性黄土,其遇水湿陷的特性,也要求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认识和解决这些复杂地质问题的宝贵知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应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工程挑战。
评分在翻阅《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时,我被其编排的逻辑性和内容的深度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和公式,而是试图将地质学的宏观视角与土力学的微观力学原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基础概念时的循序渐进,从岩石的形成、分类,到土壤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每一步都紧密相连,逻辑清晰。那些关于土的颗粒级配、塑性指标、渗透性等参数的详尽阐述,让我对土壤的内在属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随后引入的应力-应变关系、强度理论以及压缩性等内容,则进一步将这些物理性质与实际的工程行为联系起来。我尤其期待书中在“土的强度理论”部分的内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边坡、基坑、挡土墙等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定性。能够详细了解不同强度指标的含义、测试方法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固结理论”的讲解,相信也会为我揭示地下水对土体变形的长期影响机制,这对于理解大体积填方、高层建筑地基等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知识密度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评分我对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书的初步阅读体验,可以用“茅塞顿开”来形容。书中在“土的动力特性与抗震设计”部分的阐述,让我对地震对土体行为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地震波在土体中的传播,会导致土体的动力变形和强度衰减,进而影响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土的动力特性参数,如剪切波速、阻尼比等,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来确定的。书中关于“场地土的动力反应分析”,以及如何基于场地土的动力特性进行抗震设防,相信会对土木工程师在地震多发地区进行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液化判别与防治”的介绍,因为土体液化是地震中导致建筑物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书中能提供详细的液化判别方法,并介绍有效的液化防治措施,那将极大地提高工程的抗震安全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并为抗震设计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书中关于“土力学试验与测试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数据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土工试验,例如直剪试验、三轴剪切试验、固结试验、渗透试验等,并解释这些试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理解这些试验的意义,对于准确获取土体的工程参数至关重要,进而才能进行可靠的工程设计。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现场测试技术”的介绍,如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旁压试验、波速测试等,这些技术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地层原位特性。通过深入学习这些试验和测试技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土体的力学行为,并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试验来认识土壤,进而指导工程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还没能深入研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巫朝新等编著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厚重的著作,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土地这门古老学科的百科全书。它所涵盖的范围之广,从地质构造的宏观分析,到细微的土颗粒行为的微观解读,无不展现出编者们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当我翻阅目录时,那些熟悉的术语,诸如“地层”、“断层”、“岩石力学”、“有效应力原理”、“剪切强度”等等,立刻勾起了我对工程地质和土力学领域曾经学习过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软弱土的工程特性”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等章节充满了期待,因为这些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其背后蕴含的复杂地质力学机制,一直是我希望能够更加透彻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地重新梳理和深化这些知识的绝佳机会。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地层岩性、地下水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和处理地基承载力等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分析,从中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的结合,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也是它在我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原因。
评分作为一名对工程地质和土力学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翻阅《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这本书时,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书中对“土的压缩性和沉降”的分析,让我对地下结构物以及大型建筑物的长期变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土(如粘土、砂土、有机土等)的压缩特性差异,以及影响压缩性的主要因素,例如固结度、超孔隙水压力等。同时,书中对于“沉降计算方法”的介绍,相信会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工具,用于预测和评估工程结构的沉降量。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分析不同地基条件下的沉降问题,来展示理论计算的实际应用。此外,书中关于“地基处理”的章节,也让我眼前一亮。无论是桩基、筏板基础,还是换填、强夯等改良地基的措施,都需要扎实的土力学理论作为支撑。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设计要点以及施工注意事项,并能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说明。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基与基础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