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初滔沧海——环大西洋760天》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 |
| ISBN号: | 9787302494577 |
你是否想过和爱人一起,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与海浪畅谈,与海风起舞?可当出行不再指向惬意,当大海不再象征浪漫,你又会如何选择?《初滔沧海——环大西洋760天》书中,作者林静夫妇为了共同的“航海梦”,一齐踏上心爱的 “同道者号”,正式开启了他们的环球航海之旅。历经25个月760天,途径20多个国家,只为生命与海洋对话。在这属于他们的航程7万里中,又会发生怎样令人称奇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同道者号”一起,从法国出发,探寻大西洋深处的秘密。
林静,原名李麟静,天津人,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从清华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远赴加拿大留学,在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再获硕士学位。从2005年起,林静选择了一种很多人一直向往却没有勇气开始的生活——和法籍丈夫克里斯一起驾驶帆船周游世界,在蔚蓝的大海里寻找生命的自由与蓬勃。林静夫妇十多年来分别驾驶帆船“同道者号”和“海友号”两次航海帆游。
目 录
自序 爱他,就帮助他实现梦想
一章 准备出航 ………… 001
002 “同道者号”
005 试航成功
007 哈罗德的航海梦
二章 出师不利 ………… 011
012 首航失控撞墙
018 英国朋友雪中送炭
021 滞留西班牙
024 葡萄牙印象
027 大海并不浪漫
030 世外桃源马德拉
033 纪念特拉法加战役200周年
036 人杰地灵的兰萨罗特岛
三章 23天征服大西洋 ………… 039
040 大西洋横越大行动
043 发令枪响
047 通信设备
050 日常起居
054 海上读书会
056 陆地——甜甜的味道
四章 加勒比群岛 ………… 061
062 老乡见老乡
067 装神弄鬼的小山村
070 海盗的传说
074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078 以色列爱国者
084 男人不在家,女人在行动
088 独享天堂
091 与暴风雨搏斗三天三夜
097 漫漫朝圣路
五章 美国东海岸 ………… 103
104 “我可以逮捕你们!”
108 肯尼迪航天中心
112 飓风一号“阿尔伯特”
116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123 静谧教堂里的激烈斗争
126 船不见了!
131 纽约,纽约
137 “你别老跟着我”
142 我们都辞职了
145 候鸟南飞
150 还是外海跑长航痛快
154 人算不如天算
160 亡命徒保罗
六章 巴哈马至哥伦比亚 ………… 169
170 月夜琴声
176 会游泳的猪!
179 中餐烹饪讲座
186 穿丁字泳裤的男子
190 牙买加人爱饶舌
195 中学课堂搬到古帆船上
198 掉转船头回美国
205 摩门教牧师
208 重返职场的转折点
211 梦幻蓝水洞
219 万事俱备,只欠南风
七章 再跨大西洋回法国 ………… 223
224 百慕大三角
227 暴风雨中修马桶
232 田园牧歌亚速尔
237 雪泥鸿爪去留痕
240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44 难说再见
后记 ………… 247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略带古典主义色彩的庄重感,但同时又饱含现代探险家的敏锐和活力。作者在描述自然现象时,尤其擅长运用色彩和光线的对比,构建出令人屏息的意境。例如,对清晨海雾那种“铅灰色的寂静”的描绘,或是夕阳下海面“燃烧的琥珀色”的瞬间捕捉,都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艺术感知力。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捕捉,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将自己投射到那个特定的时空中。此外,全书的语气保持着一种恒定的、令人信赖的权威感,但这种权威感并非源于自夸,而是来源于对实践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于准备工作、设备维护、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描述,详尽得近乎教科书级别,这使得整部作品在浪漫主义的探险外衣下,包裹着一颗严谨的实用主义内核。对于那些追求“真实感”的读者而言,这种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它证明了宏伟目标背后,是无数次谨慎的规划和修正。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复杂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探险游记,更像是一部关于毅力和坚持的史诗。作者在文本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记录,对于那些对海洋科学或航海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每到一个新的海域,无论是墨西哥湾的暖流,还是北大西洋的寒流,作者都用严谨的笔触描述了其对航行安全和船体状态的影响,这种严谨性赋予了作品极强的可信度和知识性。更难得的是,在处理这些技术细节时,作者的文字并未变得晦涩难懂,而是融入了对挑战的坦然接受。这种将专业知识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是许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特别是书中对孤独感的描绘,不煽情,不回避,而是将它视为漫长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同伴,这种成熟的心态处理,让人在钦佩其完成壮举的同时,也对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感到由衷的敬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这种对目标的纯粹执着所感染和激励,深切体会到“完成”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着实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地理跨越与细腻的个人心境变迁编织在一起。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航行日志或沿途风光,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富画面感的场景,带领读者沉浸于那片变幻莫测的蓝色世界。读罢掩卷,我仿佛还能感受到海风咸湿的触感,听到船帆在不同纬度下发出的独特声响。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原本枯燥的旅程记录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特定港口人文风貌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那些转瞬即逝的眼神交流、市井间的烟火气,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远超一般旅行文学的肤浅描摹。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探讨着人与自然、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永恒张力。那些关于时间、距离和记忆的哲学思考,穿插在对航海技术的精确描述之中,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享受探险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内省空间。整本书的节奏控制得当,时而激昂如暴风雨前的压抑,时而宁静如月光洒满平静海面的温柔,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是支撑其长篇幅叙事不显冗长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对“边界”概念的不断模糊与重新定义。从地理上的环绕,到心理上的突破,作者带领我们审视了人类在面对广阔天地时的渺小与伟大。不同于那些充满好莱坞式戏剧冲突的冒险故事,这里的冲突往往是内在的、细微的、且更具普遍性的——比如与自我极限的拉锯,与时间流逝的抗争。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那些关键时刻的情绪爆发更具穿透力。阅读体验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不同文化交汇点的观察,充满了同理心与文化敏感度。作者没有以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姿态去评判沿途遇到的社群,而是带着一种学习者的谦卑去记录和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包容性。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人挑战提升到了一个关于人类经验的广义层面,让人在合上书本后,思考的已不再是航线本身,而是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生命中的“大西洋”。
评分真正让我对这本书产生强烈共鸣的,是作者在旅程后期对“归属”这一主题的反思。当漫长的旅途接近尾声,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彼岸逐渐清晰时,一种微妙的失落感似乎也随之而来。作者极其细腻地捕捉了这种“完成恐惧症”——对目标达成后生活将如何重塑的迷茫。这种情感上的复杂性,远比单纯的成功叙事要深刻得多。全书的篇幅虽然宏大,但作者成功地避免了叙事的松散,每一次停靠、每一次转向,似乎都服务于一个更深层次的主题:寻找一个能让自己安放灵魂的稳定点。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穿插的、对历史航海家的致敬,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这部现代探险具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范本——展示了如何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并最终实现它,同时又不失对过程中所见所闻的深度记录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