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激励中国--新中国体育宣传画图典(1952-2012) |
| 作者 | 郭磊 |
| 定价 | 198.00元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401348 |
| 出版日期 | 2012-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2.102Kg |
| 内容简介 | |
《激励中国:新中国体育宣传画图典(1952-2012)》即以“龙之画卷”开题,借用《易经》中“潜龙在渊”、“亢龙有悔”、“见龙在田”、“飞龙在天”并在“潜龙在渊”之后增加了“蛟龙出水”将新中国体育史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个划分虽不具备严格的学术意义,但可以反映出新中国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 |
| 作者简介 | |
| 郭磊,男,山东高密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学士、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管理硕士,1997年起一直在国家体育总局(时称国家体委)系统工作,业余时间专注于体育收藏品的收集和研究,以体育宣传画、中国体育代表团、全国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等专题为收藏重点,其中体育宣传画已达2000余种,收藏品曾获全国体育收藏展金奖。作者以体育收藏品为元素,通过撰文、展览、访谈等方式积极进行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首先提出体育收藏品的价值属性应实现从体育文化到体育文明的变迁,已发表过关于体育收藏方面的文章40余篇,为《中国体育》杂志“郭磊典藏”专栏作家。 |
| 目录 | |
| 章 潜龙在渊(1952年-1957年)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索引和分类做得非常人性化,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同于那种简单按年代排序的图录,这本书似乎还根据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田径、球类、水上项目,甚至还有关于体育场馆建设的宣传主题。这使得查阅和对比不同运动项目在宣传侧重点上的差异变得极其方便。而且,每一幅作品的附注信息也相当详尽,包括作者、发表时间、可能的使用媒介等,这些细微的文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这本书的学术参考价值,让读者能够深入追溯每一件作品的“身世”。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的书,更是一份扎实的、可以被引用和深入挖掘的视觉档案库,体现了编纂者对体育史和美术史研究的深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年代感,油墨的印刷色彩饱满得让人惊叹,仿佛能透过那些斑驳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块,触摸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温度。尤其是那些宣传画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每一页的构图都充满了力量感和鲜明的时代烙印,红旗、汗水、奔跑的健儿,那些构图上的黄金分割和强烈的对比色运用,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反而透露出一种纯粹而有力的美学价值。我特别留意了装帧上对细节的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和内页的平整度,看得出出版社在实体书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绝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快消品,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郑重的、与历史的对话。单就工艺和设计感而言,它已经超越了一般图册的范畴,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位置,随时欣赏这份凝固的激情与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体育本身,它挖掘了“集体情感”的载体功能。当我们谈论“激励”时,这些画作不仅仅是告诉大家要去锻炼,它们更是在构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新中国人”身份的认同。画面中的运动员形象往往是理想化的、完美的化身,他们代表着一种超越个体、奔向更高目标的集体意志。这种符号化的表达,让每一位观看者都将自己的希望和奋斗投射其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共振。我发现,即使是那些描绘日常训练场景的画面,也充满了史诗感。这种将日常劳动提升到神圣使命高度的叙事手法,非常值得现代的品牌传播和文化建构者去学习和反思,它展示了如何用最简洁的视觉语言,构建最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石。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其史料的严谨性与广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脉络。透过这些宣传画的演变,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体育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和国家战略的微小调整。从建国初期的“劳动是光荣的”到改革开放后对“全民健身”和“走向世界”的强调,那些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更迭清晰可见。比如五十年代初期,画面中运动员的形象更偏向于工农形象的代表,充满了朴实和改造旧世界的决心;而到了八十年代,那种线条开始变得流畅、姿态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反映了国家心态的开放。这种对时间切片的精妙捕捉,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美术作品的汇编,更是一部生动的、带有视觉冲击力的社会变迁史,每一个画面的背后都藏着那个年代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坐标点。
评分作为一个对设计史颇有兴趣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库,研究特定时期国家叙事是如何通过最直接的视觉语言来实现的。这些宣传画的创作手法吸收了当时最前沿的苏联社会主义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本土的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观察那些线条的粗细、人物面部的表情处理,甚至是光影的运用,都体现了设计者在有限的印刷技术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去煽动情绪、凝聚人心的能力。很多构图大胆到令人称奇,比如那种将运动员的身体夸张化、英雄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门精准的、面向大众的心理工程学实践,对于理解现代视觉传播学的起源非常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