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知道你是怎么剩下的(版)
定价:30.00元
作者:吴迪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11220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吴迪向来被读者称为“麻辣情医”,他对男女之间的情感与状况分析,无一不是一针见血,清醒透彻。吴迪的文字是聪慧的,也是实用的。俗话说“爱情需要感觉,更需要智慧;需要浪漫,更需要技巧”,如此书中,《我知道你是怎么剩下的》,一针见血的书名,足以戳醒每个还身处梦境中的女性。这是一剂良药,更是一剂兴奋药。摆脱被“剩下”的状况,迎接被爱充盈的人生!
内容提要
吴迪说:“我知道你是怎么剩下的。”
看到这话的人,顿时像感觉到一种尖锐无比的刺痛。看似平淡的语气,看似家常的事件与对话,却像针在心尖一样,时时提醒着你“正在被剩下”的事实。
解决任何问题,都好像看病就医一样。吴迪,正是好的情医,尽管非常麻辣!
在这本书中,吴迪从“剩女革命”一路开讲,直到“婚姻保卫战”,以数十个实际“病例”,来一一分析并对症开出良方,指出你的症结所在,继而为你的症结开出对症良方。
情书,不可不看;情结,不能不解;情医,不得不就!
目录
章 剩女革命
1.剩女是如何炼成的
2.你想嫁上帝吗
3.恋爱可以被培训吗
4.我知道你是怎么剩下的
5.不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7.将武松和武大折中成西门庆
8.开心的人身上会放光
9.幸福的秘密
10.你确实还不够格谈结婚
第二章 你为什么自卑
1.你为什么自卑
2.转换心灵视觉
3.对自卑说“HI,你好”
4.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5.珍惜生命,不当Yesbuter
6.你知道自己的身材哪里美吗
7.主义是种病
第三章 那些有毒的恋爱教条
1.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2.穷小子恋爱是浪费时间
3.男人只想要一张白纸的女人
4.做得好不如嫁得好
5.不结婚的女人就是败犬
6.25岁不结婚就是剩女,掉价了
7.结婚证就是保险箱
8.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家的事
9.宁可在宝马里哭泣
第四章 恋爱常见病
1.缺爱症:只要有人爱我,外星人也可以
2.独生子女,遇到难时各找各妈
3.女人就是为难女人
5.披着爱情皮的依赖
6.你是好老公的人选=你傻
7.想要苹果偏跟梨过不去
8.逃离一心想改造你的女人
9.如果你的梦想里没有他,就不能说你们相爱
10.寂寞难耐,宁滥不缺
11.你“备胎”了吗
12.成熟的人必须具备的不能跟爱人“借”的能力
13.他劈腿,他害怕,他不知道要什么
14.老男人迷恋症
第五章 婚恋问题上如何管理父母
1.你被亲情绑架了
2.为人儿女当自强
3.回到老家就一切OK
4.如果你的母亲是某种精神病患者
5.婆媳大战中的孩子
6.有自己房间的女人不需要回娘家认错
7.割断脐带做大人
第六章 爱情面包我都要
1.多少钱值得委屈感情
2.有房有车不是生活的终点
3.为什么要把钱和感情对立
4.幸福是满足欲望吗
5.结婚不是上天堂
6.婚前必问的15个问题
7.钱能带给女人自由吗
9.婚姻法新规下女人的生存之道
10.事业是评判男人尺度吗
11.吃饭的钱他付,钻石自己买
第七章 离婚的100个理由
1.婚姻保卫战
2.向宇宙发出正确的信号
3.离婚有孩女人不必急着结婚,好好享受恋爱
4.如果你选择做天使,他就选择做魔鬼
5.离婚后,孩子怎么办
6.你是婚姻中的三夹板吗
7.佳侣和怨偶
附录
作者介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两和白领职场。2001年任《ELLE》杂志编辑部主任。多年外企经验。其所主持的情感问答栏目《ASKWUDI》先后刊登在《ELLE》和《消费者MeiMei》上,在都市男女中风靡一时。2002年8月出版《麻辣情医Q&A;——ASKWUDI》。曾为《时尚》、《南方周末》、《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书城》等知名媒体撰稿人。2003年创建《消费者MeiMei》杂志,任出版人,近将为《嘉人》杂志和《新民晚报》开设情感专栏。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久违的精神滋养。吴迪先生的写作风格,宛如一位智者,在幽静的茶室里,娓娓道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和浮夸。他所探讨的“剩下”,不是一种缺失,而是一种更加醇厚、更加丰富的存在。我被他对于“结果”的解读深深吸引。我们总是关注最终的结果,但吴迪先生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促成结果的“剩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可能是反复试错中的经验,是无数次坚持后沉淀的耐心,是面对失败时的豁达。它们并不是直接显现在结果之中,但却构成了结果最坚实的基础。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成功”,而是通过描绘这些“剩下”的特质,让我们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成功的真正内核。我感觉,这本书帮助我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让我开始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更加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何去寻找和把握那些真正“剩下”的有价值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仿佛作者吴迪先生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将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潜藏在生活缝隙中的智慧,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他并没有直接讲述“如何”获得某种成就,或者“如何”解决某个难题,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轻柔、却又异常深刻的引导,让我们自己去“看到”那些答案。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剩下”这个概念的解读。通常,我们追求的是“拥有”和“得到”,而吴迪先生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剩下”的东西——那些不经意间流淌过、被我们忽视但却塑造了我们本质的部分。这种视角转变,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比如,在谈到一些人际关系时,他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才能“留住”一个人,而是会描绘出一种情境,让我们体会到,有时候,真正重要的不是刻意的维系,而是彼此之间自然而然的“剩下”的那份默契和理解。这种“剩下”不是丢失,而是沉淀,是经历过时间洗礼后留下的精粹。我感觉,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安静的午后,坐在窗边,看着光线在空气中跳舞,不经意间就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不带一丝强迫,只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反复回响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非源于醍醐灌顶式的讲解,而是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般,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内心。吴迪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一次漫长而温情的谈话中,分享着他对人生、对世界的观察。他很少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聚焦于那些最平凡、最日常的瞬间。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瞬间,在他的笔下,闪烁出了耀眼的光芒。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原因”的探讨。我们总习惯于追溯事物的起源,寻找导致结果的“原因”。但吴迪先生似乎在暗示,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并非完全由某个单一的原因决定,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甚至无法言说的“剩下”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这些“剩下”的东西,可能是童年的某个画面,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是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它们就像是DNA中的某种编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塑造着我们的性格。阅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不再急于寻找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学会去感受那些盘根错节的“剩下”,去理解它们在生命河流中留下的痕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深邃的顿悟。吴迪先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心中那些浮躁与不安。他并没有试图教导我什么,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包容的姿态,引领我去观察和体味生命的奥秘。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如何而来”的描述。我们总是急于知道“如何才能获得”,却很少去思考“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究竟是因为什么”。他巧妙地将“剩下”的概念融入其中,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多少,而是因为我们“剩下”了多少。这些“剩下”的东西,可能是一些被忽略的经历,一些被淡忘的情感,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悄悄沉淀下来的智慧。它们不张扬,不喧哗,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支撑着我们,指引着我们。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探索,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我发现了那些真正属于我的“剩下”,并且学会了如何去珍视它们,理解它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总是在追求“获取”和“增长”,希望不断地充实自己,变得更“多”。而吴迪先生却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智慧,将我们引向了对“剩下”的探索。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往往不是我们努力争取来的,而是那些在时间的长河中,在经历和沉淀后,依然“剩下”的东西。这些“剩下”,可能是经历风雨后的平静,是洗尽铅华后的真诚,是懂得取舍后的豁达。他没有直接给出“秘诀”,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比如,在描述某些人的成功时,他可能不会去分析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会描绘出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某种气质,或者是在某个关键时刻,他们身上“剩下”的那份坚持和韧性。这种“剩下”,不是被动的遗留,而是主动的选择,是对本质的坚守。读这本书,让我放下了对“得到”的执念,开始关注那些更深层、更持久的内在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