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
定价:85.00元
作者:曹凑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030392893
字数:350000
页码:23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精)》编著者曹凑贵、李成芳。本书是对我们研究团队近十年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有关水稻低碳高产的研究,我们研究团队已公开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论文19篇,获发明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相关博士论文9篇、硕士论文29篇,形成了新型低碳、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模式实践效果显著,节能20%,土壤**质提高5.2%,养分利用率提高9.7%,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潜势降低21.5%,节水30%,水稻单产提高6.14%,亩增纯利润190元以上。
内容提要
《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精)》编著者曹凑贵、李成芳。
《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精)》编著者曹凑贵、李成芳。结合生产实际和学科热点,阐明了稻田碳、氮动态特性及碳排放规律;介绍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稻田碳、氮生态过程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免耕、施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稻田养鸭及品种等稻作技术的碳排放、碳固定、炭库特性和碳效率;提出了增汇、减排、降耗、循环的低碳稻作体系。
《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可供农学、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科研人员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封面设计,深沉的绿色调仿佛将人带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之中。我个人一直非常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低碳稻作”这个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减少稻作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科学方法,例如,是否可以通过改进灌溉方式来减少甲烷的产生?是否可以通过优化施肥管理来降低氧化亚氮的排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帮助广大的稻农理解并应用这些技术。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示成功的案例,分享宝贵的经验,让“低碳稻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够真正惠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子孙后代。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封面设计也给人一种宁静而专业的感受。我一直对农业科学,尤其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稻作的“低碳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非常好奇,曹凑贵教授在这本书中,究竟是如何界定“低碳稻作”的?它是否包含了一系列全新的种植理念和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低碳稻作在理论上的科学依据,比如,它是否涉及对稻田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产生?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例如,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稻作模式,如何进行科学的施肥和灌溉,如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如何有效地管理稻草秸秆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指导我们走向绿色、可持续稻作生产的重要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页纸的触感也很细腻,散发着淡淡的书香。我一直对农业科学有种莫名的情结,尤其是在经历了前些年空气污染的困扰之后,对“绿色”、“环保”这些词汇更是格外敏感。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低碳稻作”这几个字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了我。我知道,稻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也是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但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负担?“低碳稻作”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耕作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并且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让我想象中的“低碳稻作”能够真正落地,成为现实。我想了解,这种模式是否能够提高稻米的品质?是否能够改善土壤健康?是否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智慧、更加环保的农业新时代。
评分刚拿到这本《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首先就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那抹沉静的绿色,仿佛预示着书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作为一名关心环境问题的消费者,我一直对“低碳”概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充满好奇。稻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产量巨大,但其生产过程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低碳稻作”又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答这些问题。我迫切地想了解,在理论层面,曹凑贵教授是如何阐述低碳稻作的科学原理的?是否涉及到对水稻生长周期中碳排放环节的深入分析?而在实践层面,我又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和技术指导。例如,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优化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及如何处理稻田废弃物,从而达到减排增效的目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农业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与专业,深邃的绿色如同饱满的稻田,上面点缀着淡淡的白色,仿佛是晨雾中的露珠,又像是远方村落的炊烟。没有华丽的插图,也没有激昂的口号,仅仅是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就足以吸引我这个对农业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科技的进步最终要回归到最基础、最关乎民生的领域,而粮食,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曹凑贵这个名字,虽然之前并不熟悉,但“低碳稻作”这个概念,瞬间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在如今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而稻作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低碳化”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里,曹凑贵教授是如何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能够惠及广大稻农的实践经验的。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绿色、可持续的稻作未来图景?它又将如何指导我们,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也能守护好脚下的这片土地,让环境的负担降到最低?这一切,都让我心生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深沉的绿色调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我一直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抱有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当“低碳”成为全球性的议题时,我更加关注它如何在我们最基本的粮食生产领域落地生根。稻作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方式对环境有着不小的影响,我非常好奇“低碳稻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传统的耕作习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例如,它是否能够科学地解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哪些环节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又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加以控制?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比如,如何通过优化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实现减排和增产的双重目标。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构建一个更加绿色的农业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低碳稻作理论与实践》的纸张触感非常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读起来十分舒适。封面设计低调而富有内涵,深邃的绿色给人一种踏实、稳重的感觉,非常符合这本书的专业调性。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而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其“绿色化”发展至关重要。稻作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探索“低碳稻作”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凡意义。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低碳稻作”的科学内涵,例如,它是否涉及到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的详细阐述?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比如,如何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改良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途径,来降低单位产量上的碳排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指导性的著作,为广大稻农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引领他们走向一条更加绿色、更加健康的稻作发展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很典雅,字迹清晰,读起来很舒服。作为一名对生态农业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并实践绿色耕作的书籍。“低碳稻作”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新颖又充满吸引力。我常常思考,我们吃的每一粒米,背后都承载着怎样的生态足迹?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在带来丰收的同时,是否也在无形中加剧着环境的压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惑,它是否能够揭示稻作生产过程中主要的碳排放源?又将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将这些排放降到最低?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稻作在低碳化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普适性和局限性。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低碳稻作成效的标准和方法,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项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堪称一流,纸张厚实,触感极佳,翻阅时几乎没有噪音,这种体验非常棒。从封面设计上,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对自然的热爱,那片深邃的绿色,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我一直关注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议题,而将目光投向农业领域,特别是作为主粮的稻作,我觉得“低碳稻作”这个概念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比如,在理论上,曹凑贵教授是如何定义“低碳稻作”的?它是否建立在对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深刻理解之上?在实践层面,我又期望看到一些具体而可行的指导,例如,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调整耕作制度、优化灌溉方式、科学施用肥料、以及有效利用秸秆等措施,来降低稻作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我非常渴望了解,这种低碳化的实践,是否会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上的提升?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环保、也更加可持续的稻作生产新图景。
评分初次捧读此书,便被其沉稳内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深沉的绿色象征着勃勃生机与对自然的尊重。我一直对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农业技术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当下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低碳稻作”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希望。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中,曹凑贵教授是如何从理论的高度,剖析稻作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机制的?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哪些环节是主要的“碳足迹”来源?我又迫切地想知道,在实践层面,这本书将为我们描绘出怎样一幅具体的“低碳稻作”蓝图?是否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指导农民如何通过科学的耕作管理、肥料选择、病虫害防治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手段,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期待着,这本书不仅能教会我们“是什么”,更能告诉我们“怎么做”,并且能够为我们展示,这种“低碳”的耕作方式,能否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更健康的土壤、更优质的稻米,以及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农业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