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無綫通信安全理論與技術
定價:42.00元
作者:李暉,牛少彰著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635268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68kg
編輯推薦
李暉編著的《無綫通信安全理論與技術(普通高校信息安全係列教材)》主要圍繞無綫通信安全的主要理論與技術進行研究和討論。本書適閤作為高校信息安全相關專業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對密碼學、信息安全、通信安全等內容感興趣的技術人員或科研人員的參考讀物。
內容提要
李暉編著的《無綫通信安全理論與技術(普通高校信息安全係列教材)》主要圍繞無綫通信安全的主要理論與技術進行研究和討論。本書共分4部分,部分是入門篇,包括,2章,分彆介紹無綫通信和無綫通信安全的曆史、分類和基本概念;第2部分是理論篇,由第3~8章組成,介紹無綫通信安全的理淪基礎——密碼學的基礎知識,包括密碼學概述、對稱密碼體製、公鑰密碼體製(非對稱密碼體製)、認證理淪基礎、數字、安全協議等內容;第3部分是實例篇,由第9~17章組成,內容包括gsm,gprs,窄帶cdma,wcdma,tetra等移動通信網絡的安全技術,以及wlan,adhoc ,wimax和藍牙等無綫通信網絡的安全技術;第4部分是進展篇,由8~21章組成,介紹移動可信計算,移動電子商務安全、傳感器網絡安全和移動數字版權保護等相關內容。
《無綫通信安全理論與技術(普通高校信息安全係列教材)》適閤作為高校信息安全相關專業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對密碼學、信息安全、通信安全等內容感興趣的技術人員或科研人員的參考讀物。
目錄
部分 入門篇 章 無綫通信入門 1.1 無綫通信的曆史 1.2 無綫通信基本技術 1.3 無綫通信網絡分類 1.4 無綫通信的研究機構和組織 第2章 無綫通信安全入門 2.1 無綫通信安全曆史 2.2 無綫通信網的主要安全威脅 2.3 移動通信係統的安全要求 2.4 移動通信係統的安全體係第2部分 理論篇 第3章 密碼學概述 3.1 密碼學的基本概念 3.2 密碼體製分類 3.3 古典密碼簡介 3.4 密碼體製安全性 第4章 對稱密碼體製 4.1 序列密碼概述 4.2 典型序列密碼算法 4.3 分組密碼理論 4.4 典型分組密碼算法 4.5 密碼運行模式 第5章 公鑰密碼體製 5.1 公鑰密碼的基本概念 5.2 rsa密碼體製 5.3 橢圓麯綫密碼體製 5.4 ntru公鑰密碼 第6章 認證理論基礎 6.1 認證的基本概念和認證係統的模型 6.2 認證函數 6.3 雜湊函數 6.4 md4和md5算法 6.5 安全雜湊算法(sha) 第7章 數字 7.1 數字基本概念 7.2 常用數字技術簡介 7.3 特殊數字 第8章 安全協議 8.1 安全協議概述 8.2 身份認證協議 8.3 密鑰建立協議第3部分 實例篇 第9章 gsm係統安全 9.1 gsm係統簡介 9.2 gsm係統的安全目標和安全實體 9.3 gsm係統的鑒權機製 9.4 gsm係統的加密機製 9.5 gsm係統的匿名機製 9.6 gsm係統的安全性分析 0章 gprs安全 10.1 gprs簡介 10.2 gprs係統的鑒權 10.3 gprs係統的加密機製 10.4 gprs係統的匿名機製 10.5 安全性分析 1章 窄帶cdma安全 11.1 cdma係統簡介 11.2 cdma係統的鑒權 11.3 cdma係統的空口加密 11.4 cdma中的密鑰管理 2章 wcdma安全 12.1 3g係統概述 12.2 3g安全結構 12.3 認證與密鑰協商機製 12.4 空中接口安全機製 12.5 核心網安全 12.6 應用層安全 12.7 wpki介紹 3章 數字集群通信係統安全 13.1 數字集群係統及其標準簡介 13.2 tetra標準及網絡結構 13.3 tetra係統的基本鑒權過程 13.4 空中接口加密 13.5 tetra係統端到端安全 4章 無綫局域網安全 14.1 無綫局域網的結構 14.2 1eee 802.11 wep的工作原理 14.3 針對wep的分析 14.4 802.lli的主要加密機製 5章 wimax安全 15.1 wimax簡介 15.2 wimax安全子層 6章 移動ad[10c網絡安全 16.1 移動ad hoc網絡簡介 16.2 移動ad hoc網絡的密鑰管理 16.3 移動ad hoc網絡的安全路由 7章 藍牙安全 17.1 藍牙技術簡介 17.2 藍牙安全概述 17.3 加密 17.4 認證第4部分 進展篇 8章 移動可信模塊 18.1 可信計算概念 18.2 可信計算平颱(tcp) 18.3 移動可信模塊(mtm) 18.4 總結 9章 基於rfid的移動電子支付安全 19.1 概述 19.2 rfid技術 19.3 rfid安全 19.4 基於rfid的移動電子支付安全 19.5 總結 第20章 傳感器網絡安全 20.1 無綫傳感器網絡概述 20.2 無綫傳感器網絡安全挑戰與措施 20.3 無綫傳感器網絡的認證機製 20.4 無綫傳感器網絡中的加密技術 20.5 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密鑰管理 20.6 總結 第21章 移動版權保護 21.1 數字版權管理係統 21.2 omadrm 2.0標準 21.3 移動版權保護的發展趨勢 21.4 總結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最近讀瞭幾本關於未來科技發展的書籍,讓我對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依賴的各種“看不見”的技術有瞭更深的理解。比如,有一本書專門探討瞭量子計算對現有加密體係的顛覆性影響,讀起來相當燒腦,它詳細闡述瞭 Shor 算法和 Grover 算法的原理,並預測瞭在後量子時代,我們現有的數字簽名和密鑰交換協議將如何失效。作者不僅理論推導紮實,還結閤瞭實際的半導體製造工藝中的挑戰,分析瞭構建穩定量子比特的難度。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後量子密碼學”的各個流派——格密碼、哈希簽名、編碼密碼等——的對比,分析得極為透徹,每種方案的安全性假設、密鑰/簽名尺寸以及計算復雜度都被放在天平上權衡。讀完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電腦裏那些自以為“安全”的文件,那種被技術浪潮推著走的緊迫感油然而生,感覺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技術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技術範式轉移的預言集,讓人既興奮又感到一絲寒意,思考著信息安全這條漫漫長路究竟該如何走下去。
評分我還看瞭一本關於超高速數據傳輸的光縴通信發展史的專著。這本書精彩地梳理瞭從早期低損耗石英光縴到如今摻鉺光縴放大器(EDFA)的整個技術演進脈絡,重點放在瞭如何突破香農極限,實現單根光縴內的多維度信息復用。書中對相乾光通信技術(Coherent Optics)的講解尤為精彩,它不僅僅是介紹瞭相位和偏振復用,還深入探討瞭非綫性效應(如四波混頻)對信號完整性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數字信號處理(DSP)來補償這些失真。作者文筆流暢,擅長將復雜的傅裏葉變換和偏振態理論,通過類比和清晰的圖示,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工程概念。它讓我對“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物理基礎有瞭全新的敬畏感,明白瞭每一次網絡速度的提升背後,都是材料學、光學和電子學無數個微小進步的閤力。這本書讀完後,會對每一次“提速”背後的硬核技術産生由衷的贊嘆。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一本關於人工智能倫理的著作,與我以往接觸的那些偏嚮算法優化的書籍風格迥異。它更像是哲學思辨和法律框架構建的結閤體。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當“黑箱”模型做齣影響人類重大決策時(比如自動駕駛事故的責任認定、醫療診斷的建議權),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可解釋性”和“公平性”。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公正”的理解差異,並挑戰瞭當前主流 AI 發展中“效率至上”的隱性假設。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案例和前沿的心理學實驗來佐證觀點,比如機器偏見是如何在數據采集階段就悄然植入的。閱讀體驗是思想上的碰撞,它迫使我跳齣代碼層麵,去思考技術背後的價值觀衝突。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嚴謹,論證層層遞進,從基礎的概率論謬誤到復雜的社會治理難題,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揭示瞭我們在擁抱智能化的同時必須麵對的倫理深淵。
評分有一本關於新一代能源存儲技術的科普讀物,讀起來讓人覺得像是進入瞭一個微觀的化學實驗室。它聚焦於固態電池和鈉離子電池的研發前沿,詳細介紹瞭電解質、電極材料的晶體結構變化,以及界麵反應的動力學過程。作者對材料科學的理解非常深入,書中穿插瞭大量的電化學循環圖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照片,直觀地展示瞭鋰枝晶的形成過程和抑製策略。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材料基因組計劃”的章節,描述瞭如何利用高通量計算來加速新材料的篩選,這無疑是工程學領域的一場革命。這本書的行文非常注重細節的精確性,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理解某些化學反應的細節,但正是這種深度,讓它顯得極其可靠和權威。看完後,我對“續航焦慮”的根源和未來突破口有瞭清晰的物理和化學層麵的認知,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層麵。
評分另一本讓我沉迷的書,是關於城市化進程中“智慧交通係統”的演變史。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它沒有過多糾纏於某個具體的傳感器品牌或控製算法,而是從社會學和工程學的交叉點切入。作者描繪瞭從最初的感應綫圈到如今基於 V2X(車聯網)的實時動態調度係統的全景圖。尤其精彩的是關於“交通博弈論”那幾章,它將紅綠燈的配時問題抽象成一個多智能體係統中的納什均衡求解,分析瞭人類駕駛員的非理性行為如何破壞最優解,並提齣瞭基於強化學習的自適應控製模型來緩解這種“社會成本”。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數字孿生城市中,觀察著海量數據流如何被捕獲、處理,並反過來指導著數百萬輛汽車的微觀決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敘事感,它把枯燥的數學模型包裹在瞭生動的案例故事裏,比如某個歐洲城市如何通過引入潮汐車道成功緩解瞭早高峰壓力,讓人忍不住想去實地考察一番,感嘆技術對城市生活的精妙調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