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像目標檢測技術及應用
定價:78.00元
作者:陳哲,王慧斌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54187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介紹麵嚮復雜場景中(包括復雜光學環境和復雜背景條件)的圖像目標檢測技術,從復雜環境建模,圖像特徵提取及分割幾個方麵進行瞭論述。此外,本書還論述瞭生物視覺機製建模技術並對幾種典型的仿生模型進行瞭介紹,以及仿蛙眼、螳螂蝦復眼機製的復雜場景圖像目標檢測技術。本書的特色全麵介紹復雜環境中的圖像目標檢測技術的研究生教材,以往的教材是以“智能視頻監控中目標檢測與識彆”的名字齣版,多適閤本科生,內容和知識框架較陳舊。本書擬從係統的角度,更加全麵地嚮相關研究人員和研究生介紹講述這門學科技術的基本理論方法及其一些重要的應用領域。本書編寫的目標是為本領域工程技術人員及普通高等院校信息類碩士研究生提供一本能反映圖像目標檢測處理新進展的書籍,使相關研究人員和學生能夠掌握信息獲取與處理理論發展的曆史與現狀,掌握其涉及的廣泛理論基礎和應用的各個方麵,為從事信息處理研究或工程技術應用打好基礎。本書籍的編寫原則是:(1)要反映該領域的新進展,包括新的理論成果和應用技術等;(2)內容隻涵蓋已經被認為是成熟的理論和技術,以及相關的內容;(3)側重於技術的發展和方法的應用,突齣其理論基礎的廣泛性和應用的普遍性;(4)內容要適應普通高等院校碩士研究生的教學需要。本書既突齣以下特色:(1)基礎理論體係的完整性,為解決復雜環境中圖像目標檢測處理中各類問題提供堅實係統的理論基礎。(2)應用的普遍性,包括水下場景,復雜背景等。(3)適閤研究生教學的特殊性,要針對所涉及的問題給予完整詳細的描述,適閤課堂教學與自學。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闡述瞭圖像目標檢測的有關概念、原理和方法,共分10章,第1章簡要介紹瞭圖像目標檢測的意義和應用,第2章介紹瞭光學成像過程模型與圖像處理,第3章介紹瞭基於適應性模型的動態環境背景建模方法,第4章介紹瞭基於非綫性降維強散射環境中圖像特徵提取方法,第5章介紹瞭基於先驗知識的圖像目標分割方法,第6章介紹瞭壓縮域圖像處理與運動目標分割方法,第7章介紹仿生視覺模型與圖像處理,第8章介紹基於仿蛙眼分層模型的強散射環境背景建模方法,第9章介紹仿螳螂蝦視覺正交側抑製的偏振圖像特徵提取方法,第10章介紹仿螳螂蝦視覺適應機製的圖像目標分割。本書是圖像目標檢測方麵的專著,反映作者近年來在這一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目錄
作者介紹
陳哲 男,江蘇徐州人,博士,講師。2014年畢業於河海大學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學位,現在河海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工作。已先後主持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多項課題,參與瞭863計劃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餘項課題。獲得瞭中國儀器儀錶學會科技奬三等奬1項,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目前主要從事圖像處理、模式識彆、視覺檢測及跟蹤等方麵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文摘
序言
從這本書的介紹來看,它的視野似乎聚焦於通用場景的通用檢測器,比如對行人、車輛等常見目標的識彆。我正在尋找的,是關於專業領域或小目標檢測的深入探討,比如在醫學影像(如細胞分割或病竈識彆)或工業質檢(如微小缺陷的識彆)中,由於目標物體的尺寸極小且背景復雜,傳統的通用模型往往效果不佳。這本書是否提供瞭針對這些特定領域痛點的定製化解決方案?比如,是否引入瞭超分辨技術來預處理圖像,或者使用瞭專門的上下文信息建模方法來輔助小目標的定位?如果書中隻是泛泛而談地介紹瞭標準數據集上的指標(如COCO mAP),而缺乏對數據稀疏、類彆不平衡等實際應用難題的深度剖析和對策,那麼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解決“硬骨頭”問題的從業者而言,它的實用價值會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關於圖像目標檢測的書籍,從內容上看,似乎更側重於計算機視覺領域中的一些前沿的機器學習模型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比如它可能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深度學習框架(如TensorFlow或PyTorch)來構建和訓練一個高效的目標檢測係統,從數據預處理、模型選擇(可能是YOLO係列、Faster R-CNN等經典或新型架構)到最終的部署優化。我個人特彆關注的是書中關於特定場景下的魯棒性提升的章節。例如,書中是否深入探討瞭在光照變化劇烈、遮擋嚴重或者目標尺寸差異巨大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數據增強策略、多尺度特徵融閤或者注意力機製來優化檢測的準確性和召迴率。如果它能提供詳細的算法實現細節和性能對比分析,對於正在進行相關課題研究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能幫助我們少走很多彎路,直接掌握業界成熟的解決方案和調優技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
評分我花瞭些時間研究瞭這本書的章節目錄,發現其結構安排非常側重於理論基礎和數學推導,特彆是關於目標定位的損失函數設計、非極大值抑製(NMS)的演變過程,以及如何將這些算法映射到GPU並行計算的底層邏輯。這本書似乎並沒有花費太多篇幅去討論具體的硬件平颱適配性或雲服務集成方案。例如,它可能不會詳細說明如何將訓練好的模型部署到邊緣計算設備(如嵌入式係統或FPGA)上實現低延遲實時處理,或者與主流的雲計算平颱(如AWS SageMaker或Google AI Platform)進行無縫對接的流程。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將實驗室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産係統的團隊來說,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DevOps流程指導,涵蓋模型版本控製、持續集成/持續部署(CI/CD)在AI領域的應用,而這本書看起來更像是一本麵嚮研究人員的、專注於算法核心的“內功心法”。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這讓我對其中關於最新模型架構的覆蓋度有所保留。目標檢測領域發展極快,每年都有顛覆性的新思路齣現。如果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基於幾年前的經典工作,比如早期的R-CNN或SSD係列,那麼它對於理解當前(例如,基於Transformer或更先進的One-Stage/Two-Stage混閤結構)的最新進展可能幫助有限。我期待看到書中能詳細分析近兩年SOTA(State-of-the-Art)模型的創新點,例如,它們是如何通過改進特徵融閤網絡(FPN)或者引入動態路由機製來進一步壓縮模型體積同時保持高精度的。如果書中對這些最新的、正在被工業界采納的創新點的介紹不夠深入和及時,那麼它更像是一本紮實的綜述性教材,而不是一本能指導我們站在技術前沿的實戰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宣傳語似乎強調瞭其算法理論的嚴謹性與數學基礎的深度。然而,對於我們這種側重於係統集成和性能優化的應用工程師來說,我們更關心的是代碼的質量和可維護性。這本書是否提供瞭清晰、模塊化且注釋詳盡的開源代碼實現?例如,它是否提供瞭不同組件(如骨乾網絡、Neck結構、Head部分)的獨立接口,方便我們進行“搭積木式”的替換和調試?再者,在性能優化方麵,它是否探討瞭模型剪枝、量化(如INT8或更低精度)以及知識蒸餾等降低推理延遲的關鍵技術?如果書中隻是展示瞭算法的公式推導,而缺乏對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高效、可部署的生産代碼的指導,那麼它對於解決實際係統中的性能瓶頸問題,幫助可能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深奧的學術專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