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 蒋逸征 9787553507385

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 蒋逸征 978755350738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逸征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蔬菜
  • 园艺
  • 外来植物
  • 中国植物
  • 蒋逸征
  • 科普
  • 农业
  • 生物学
  • 庭院种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7385
商品编码:295191671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

定价:38.00元

售价:31.2元,便宜6.8元,折扣82

作者:蒋逸征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35073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属于“中国的外来植物”系列彩色丛书。讲述餐桌上的蔬菜故事。黄瓜、茄子、菠菜、辣椒、番茄、胡萝卜……今天我们吃惯了的许多蔬菜,原本始自遥远的他乡。外来蔬菜改变了我们的口味,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这本书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传入中国的蔬菜,丰富有趣,图文并茂。


内容提要


《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一书重点介绍了40种不同历史时期引进中国的常见外来蔬菜,探究它们传入中国的经过、中文名称的由来,以及被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的过程。比如汉代从西域引入了黄瓜、芫荽等,这些外来蔬菜部分原产于西亚,部分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印度,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唐代的中外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菠菜等蔬菜被当作贡品传入中国。明代,随着世界航海大发现,原产于美洲大陆的蔬菜也远渡重洋传播到了中国,番薯、马铃薯、番茄等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至清末民初基本完成本土化。这些外来蔬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本书不仅探究外来蔬菜传入中国的过程、名称的由来,还着重介绍了它们在中国获得的文化涵义,如何一步步在中国扎根获得喜爱,以及中外蔬菜文化的异同。


目录


001扁豆
004冰菜
007菠菜
012菜豆
015蚕豆
019大蒜
024豆瓣菜
027番茄
032番薯
036番杏
039荷兰豆
043胡萝卜
048黄瓜
052黄秋葵
056茴香
059豇豆
062菊苣
065卷心菜
068苦瓜
072辣椒
077芦笋
081落花生
085绿豆芽
088马铃薯
094苜蓿
098南瓜
103茄子
108芹菜
112青花菜
115双孢蘑菇
118丝瓜
122甜菜
125豌豆
130莴苣
134西葫芦
137芫荽
140洋葱
144洋蓟
148玉蜀黍
151芝麻菜

作者介绍


蒋逸征,女,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文学硕士,著有《舌尖上的上海》《看着看着就饿了》,译有《手绘餐桌上的小食光》等,编有《词综:——寻觅词语的足迹》。


文摘


黄瓜
  黄瓜是葫芦科黄瓜属,我们食用的是其嫩瓠果,植物学上称作假浆果。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女作家萧红,在《后花园、爷爷和我》里有段的话:“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种植物原产于印度热带地区,史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国,初被称为“胡瓜”。《本草纲目》记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写道:“收胡瓜,候色黄则摘。”这也是我们今天称其为“黄瓜”的原因,因为它成熟后皮会变成黄色。不过,现在人们都不会等到黄瓜的皮色发黄后食用,而是喜欢皮色翠绿、吃起来脆生生的嫩黄瓜。
  “胡瓜”是何时改名为“黄瓜”的呢?有种普遍的说法是后赵石勒讳称“胡”字,所以把“胡瓜”改称为“黄瓜”。但也有人认为,石勒改名之说乃牵强附会,认为是隋朝时期改名的。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记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唐代杜宝《大业杂记》也记载:“(隋炀帝)自幕北还至东都,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白露黄瓜,改茄子为昆仑紫瓜。”北宋苏轼《浣溪沙》词中写道:“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黄瓜还有个别称叫“王瓜”。明代小说《》的背景是万历中期,其中写道不少酒席菜肴,“案鲜”之一就有“曲湾湾的王瓜拌辽东金虾”。清代吴伟业《咏王瓜》写道:“同摘谁能待,离离早满车,弱藤牵碧蒂,曲项恋黄花。客醉尝应爽,儿凉枕易斜。齐民编月令,瓜路重王家。”老舍小说《正红旗下》也写道:“到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王”与“黄”读音相近,但笔画数少了很多,也是“王瓜”流行的原因吧。
  黄瓜喜温,不耐寒,盛产于夏季。所以在过去,严冬里的新鲜黄瓜很稀有。古人很早就开始温室种植反季节黄瓜。唐代的王建《宫前早春》描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明代王世懋《学圃余疏》记载:“王瓜出燕京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
  梁实秋在散文里写道:“在北平,和香椿拌豆腐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黄瓜拌豆腐,这黄瓜若是冬天温室里长出来的,在没有黄瓜的季节吃黄瓜拌豆腐,其乐也何如?”在北方的都城里,冬天里的黄瓜价格不菲。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谈迁《北游录》记载:“三月末,以王瓜不二寸辄千钱。”清代嘉庆年间的《京都竹枝词》写道:“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微物不能增寿命,万钱一食亦何心?”可见,作为反季节蔬菜的代表,冬天里的黄瓜可不是一般地贵。
  既然在过去,黄瓜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那么腌渍黄瓜也别具风味。欧洲人喜欢酸黄瓜,中国人喜欢酱黄瓜,都脆嫩爽口、诱人食欲。
  别名:胡瓜、刺瓜、王瓜、青瓜、吊瓜、唐瓜、勤瓜
  拉丁名:Cucumis sativus Linn
  科属:葫芦科黄瓜属
  原产地:印度热带地区
  传入时间:西汉
  ……

序言


001扁豆
004冰菜
007菠菜
012菜豆
015蚕豆
019大蒜
024豆瓣菜
027番茄
032番薯
036番杏
039荷兰豆
043胡萝卜
048黄瓜
052黄秋葵
056茴香
059豇豆
062菊苣
065卷心菜
068苦瓜
072辣椒
077芦笋
081落花生
085绿豆芽
088马铃薯
094苜蓿
098南瓜
103茄子
108芹菜
112青花菜
115双孢蘑菇
118丝瓜
122甜菜
125豌豆
130莴苣
134西葫芦
137芫荽
140洋葱
144洋蓟
148玉蜀黍
151芝麻菜


庭院里的西洋菜:一段穿越时空的绿色迁徙史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绿色生命以其顽强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它们有的根植于本土,与这片土地一同呼吸了千百年;有的则漂洋过海,经过漫长的旅程,最终在这片陌生的土壤上扎下了根。而《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本书,正是要带你走进这些“漂洋过海”的绿色生命,特别是那些最终成为我们餐桌上熟悉蔬菜的故事。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也不是一本烹饪指南,它是一段跨越地域、文化与历史的绿色迁徙史,一次对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深刻探寻。 本书的主角,正如书名所暗示的,是那在寻常庭院中可能常见,却承载着不凡身世的西洋菜。但西洋菜的故事,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将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追溯这些外来植物最初的故乡,它们如何搭乘人类文明的舟船,跨越海洋与陆地,从遥远的国度来到中国。这其中,或许有古代丝绸之路上商旅的脚步,或许有海上贸易往来的航迹,又或许是近代以来探险家与移民的辛勤耕耘。每一种外来植物的到来,都伴随着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也预示着一种新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萌芽。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了解它们“从何而来”,更要深入探究它们“如何在此落地生根”。这是一段充满艰辛的适应过程。外来植物需要克服新的气候、土壤、病虫害等环境因素的考验,它们必须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才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壮大。本书将细致地描绘这一过程,分析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它们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传播路径,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的植物群落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最终形成新的生态格局。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农民的智慧与辛劳,他们如何通过改良种植技术,驯化这些外来物种,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土地,并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而这些外来植物,尤其是作为蔬菜的种类,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它们带来了全新的口感、风味与营养,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烹饪习惯与饮食偏好。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植物学层面,更会深入探讨这些外来蔬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与演变。我们会发现,曾经陌生的名字,如今已成为家常便饭;曾经昂贵的异域食材,如今已融入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这个过程,是对中国饮食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特质的生动诠释。 本书的叙述视角将是多维度的。在宏观层面,我们将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审视外来植物的引入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到食品供应的丰富,再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外来植物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微观层面,我们将聚焦于具体的植物个体,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它们独特的形态特征、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在中国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细节。每一片叶子,每一颗种子,都可能藏着一段精彩的故事。 《庭院里的西洋菜: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植物的百科全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生动史诗。它通过讲述植物的迁徙故事,折射出人类社会不断探索、适应与创造的伟大进程。从陌生的到熟悉的,从遥远的到近邻的,这些外来植物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无论是对植物学爱好者,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乐趣。书中可能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地方风俗,以及与这些外来植物相关的诗词歌赋,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想象一下,当我们下次在市场看到那些熟悉的、却不知其身世的蔬菜时,心中是否会涌起一番别样的情怀?我们不再仅仅将它们视为盘中的一道菜,而是将它们看作是跨越山海、历经风雨的旅行者,它们的故事,如同它们鲜活的色彩一样,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更在于激发我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对历史的敬畏心,以及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的 interconnected,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物种,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个宏大的生命交响曲。 “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个看似平凡的词语,却承载着宏大的叙事。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那些最不起眼的绿色生命,也可能拥有着波澜壮阔的过去。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它们的故事,我们也将发现,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与这些远道而来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致力于呈现一场关于绿色生命的奇妙旅程,一场关于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对话,一场关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盛宴。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中国的外来植物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寻常之中的不凡,去品味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绿色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庭院里的西洋菜",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西洋菜,我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一种绿叶菜,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和亲切。但紧随其后的“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个标签,却为这朴实的蔬菜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蒋逸征是如何将一个看似平凡的蔬菜,上升到“外来植物”这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层面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追溯西洋菜的起源,它到底是从哪个遥远的国度来到中国的?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还是通过海上贸易?在它来到中国的初期,它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出现的?是作为一种药材,还是一种观赏植物,亦或是直接作为食物?书中是否会描绘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它又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土壤和环境的?我特别好奇,在中国的庭院里,西洋菜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种植并最终融入日常饮食的?有没有一些关于西洋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地位演变的有趣记载?比如,它是否曾经被视为一种“高档”食材,或者在某个时期,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特别受欢迎?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一种蔬菜的历史,它更是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一个缩影,展示了无数外来物种在中国土地上扎根、生长、并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的生动过程。

评分

“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温暖而亲切的居家气息。我一直觉得,蔬菜的叙事,如果能从“庭院”这个视角切入,会比冷冰冰的学术论述来得更加生动有趣。想象一下,这本书可能描绘了许多家庭后院里,那片绿油油的西洋菜,它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材,更是家庭记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然后,“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个副标题,又把这种个人化的温情,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这让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认为“本土”的蔬菜,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原住民”?西洋菜的“外来”身份,是否也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吸收外来元素的开放性过程?蒋逸征老师在这本书中,是否会像一位耐心的导游,带领读者去探寻西洋菜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足迹?它从哪个国家来?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真正地在中国落地生根?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勾勒出西洋菜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例如,某位外国传教士的携带,某次贸易往来的偶然,亦或是某个朝代的政策推动?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西洋菜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与本土的植物、本土的饮食习惯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一种蔬菜,它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演变史的侧写,一部关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教材。

评分

“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书名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味道。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家后院,或者是一些老城区里,那些绿意盎然的小角落,西洋菜就在那里静静地生长,滋养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几个字,又让我想到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它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它在中国生根发芽,最终变成我们餐桌上的常客,这中间一定充满了故事。蒋逸征老师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呢?是严谨的植物学考证,还是生动的历史叙事?书中是否会描绘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种植情况?例如,它在南方湿润的气候下,和在北方干燥的环境下,会有怎样的不同?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如何将西洋菜的“外来”身份,与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它是否在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本土的烹饪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吃法?有没有一些关于西洋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地位变迁的有趣记载?比如,它曾经是一种不为人知的野菜,还是某种地方名菜的主角?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一种蔬菜的历史,它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生动注脚,展示了无数外来物种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与本土文化和谐共存,并最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评分

“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个标题本身就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感。我能想象到,在某个宁静的午后,阳光穿过竹林,洒在泛着水光的庭院里,几株碧绿的西洋菜在角落里肆意生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然而,“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个副标题,却立刻将这种个人化的温馨,提升到了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文化维度。这让我不禁好奇,作者蒋逸征是如何将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蔬菜,赋予了“外来客”的身份,并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叙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西洋菜的起源,它究竟是从哪个遥远的国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是沿着古老的陆路商道,还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它最初来到中国时,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是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还是作为一种新奇的观赏植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它又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逐渐被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的。这本书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讲述西洋菜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点滴细节?例如,某位外国传教士的引种,某次偶然的贸易,或是某个朝代的政策鼓励?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将西洋菜的“外来”身份,与中国深厚的饮食文化相融合,它又是如何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一个“异乡客”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

评分

“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个标题瞬间就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它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庭院中,那些充满生机的小角落。而“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个副标题,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和跨文化的视角。我立刻想知道,蒋逸征老师在这本书中,将如何讲述这株“外来客”在中国的生命历程。它究竟是从哪个遥远的国度来到中国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最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并繁衍?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域的适应性,以及它如何与中国的本土植物进行“交流”和“融合”。例如,它在南方潮湿的气候下,与在北方干燥的土地上,是否有不同的生长姿态和营养价值?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西洋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演变。它是否曾经被视为一种稀有的珍馐,还是早已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西洋菜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的记载?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种蔬菜的科普,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让我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生命力,以及无数外来物种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评分

“庭院里的西洋菜”——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这本书的强烈兴趣。它不仅仅点明了书的主角——西洋菜,更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绿叶的清香。然而,“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个副标题,则为这份温馨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餐桌上如此熟悉的西洋菜,竟然还有着“外来移民”的身份?作者蒋逸征是如何揭开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西洋菜的起源地,它又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的?我很好奇,在它初次踏上中国土地时,是怎样的情景?是被视为稀罕的异域珍品,还是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某个角落?书中是否会描绘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传播过程,以及它如何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和人文环境?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西洋菜的植物学特性、生长习性,与中国的历史、文化、饮食习惯相结合,讲述它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菜的书,它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和物质传播的生动写照,展现了中国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对外来物种的接纳、融合和转化。

评分

“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个书名首先给我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感觉。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中国式的庭院,那些绿植环绕,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角落,而西洋菜,很可能就在那里默默生长。但紧随其后的“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一副标题,却立刻让我的好奇心被点燃。这是一种怎样的“外来”?又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一个“异乡客”,变成我们餐桌上熟悉的一员的?蒋逸征老师在这本书中,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故事?是严肃的植物学研究,还是生动的历史文化溯源?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西洋菜的起源,它的“移民”路线,以及它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艰难与奇妙。例如,它又是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如何在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描绘出,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以及它如何被融入中国丰富多样的烹饪文化中。它是否在与中国本土蔬菜的交流碰撞中,演变出了新的风味和烹饪技巧?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菜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探到中国饮食文化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混血”基因,以及这片土地对外来文明的包容与融合。

评分

“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西洋菜,这个我平时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竟然还与“中国的外来植物”这个标签挂钩,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一直以为它是某种古老的、根植于中国本土的蔬菜,没想到还有这样一层“移民”身份。蒋逸征老师在书中是如何娓娓道来西洋菜的迁徙之路的呢?是通过考古证据、历史文献,还是民间传说?我想象着作者可能走访了哪些古老的庭院,寻访了哪些世代以种植西洋菜为生的老农,挖掘了多少关于这种绿色蔬菜的古老故事。书中是否会描绘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区生根发芽的独特风貌?例如,在江南水乡,它是否与小桥流水人家融为一体,在北方寒冷的土地上,它又经历了怎样的适应与变迁?我甚至开始想象,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西洋菜本身,更是中国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接纳、融合外来物种的宏大叙事。它是否也像人类一样,经历了漂泊、适应、融入,最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是否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去思考它们背后隐藏的遥远旅程和跨文化交流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西洋菜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是怎样的情景,又是谁将它带到了这里,它当时在中国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菜的书,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地理、文化交融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些“外来客”在中国土地上书写的生命传奇。

评分

光是“庭院里的西洋菜”这个书名,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中国传统庭院的画面,那些古老的砖墙,青石板路,以及角落里随处可见的绿意,而西洋菜,就应该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生长,散发着生命力。但“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个副标题,却为这个温馨的画面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和探险的色彩。我很好奇,作者蒋逸征是如何挖掘出西洋菜的“移民”故事的?这本书会从植物学的角度,去剖析西洋菜的基因起源和适应性吗?还是会更侧重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去讲述它跨越山海,来到中国的整个过程?我特别想知道,西洋菜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过程?它最初是如何被中国人发现和种植的?有没有一些关于它在中国早期应用的记载?比如,它是否曾被视为一种药材,或者在某一时期,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推崇?书中是否会描绘西洋菜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种植差异和饮食习惯的演变?例如,它在南方的水乡泽国,与在北方的干旱地带,是否有着截然不同的生长方式和烹饪方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关于一种蔬菜的介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和物质传播的微观史,通过一株小小的西洋菜,折射出中国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接纳、融合外来文明的开放胸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庭院里的西洋菜”,简直就像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散文。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在某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进一处古色古香的庭院,几株翠绿的西洋菜在石砌的角落里生机勃勃地生长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而“中国的外来植物·蔬菜”这个副标题,则为这幅宁静的画面注入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思考。这让我不禁好奇,作者蒋逸征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太协调的元素——庭院的温馨与外来植物的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他是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西洋菜从遥远的国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又如何一步步融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对西洋菜的植物学特性是否有深入的描写?例如,它的生长习性,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以及它在中国不同地域环境下可能发生的细微变化。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不仅仅是介绍西洋菜的“来华”历史,更会深入探讨它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演变。从最初的“稀罕物”到如今的“家常菜”,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哪些烹饪方式让它变得如此受欢迎?书中有没有关于西洋菜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群中的不同意义的解读?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一个“外来”的物种,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融入当地的生态和文化之中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蔬菜的知识读物,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食物,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明交流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