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与首都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研究
定价:25.00元
作者:于振峰,李颖川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64400576
字数: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与首都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研究》是200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慢终研究成果,课题号为(DLA030212);《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与首都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内容围绕2008年奥运会与首都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以及办学发展思考等展开进行;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和专家访谈(咨询北京奥组委体育、新闻部门负责人,北京市教委奥林匹克教育办公室、科研处、高教处负责人),对首都普通高校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些问题认识、反映、教育内容、应对措施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逻辑分析,归纳出改革措施,进行课题研究的总体论证与设计。然后分设多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终形成一份中观层面的供管理层和实践群体层参考和借见的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教育经济学略有涉猎的读者,这本书标题中关于“研究”二字,尤其吸引我。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投入产出比”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公共投资,其中有多少资金和资源被有效导入了基础教育体系,并产生了持续性的效益?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经济学模型或论证链条,来评估这种对高校体育的“冲击式”发展,其长期边际效益如何。例如,奥运留下的训练基地和先进理念,是否真的转化成了更多元化、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或者说,这种发展是否会加剧高校之间的体育资源不均衡?这本书若能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对比奥运前后不同类型高校(如重点大学与普通学院)在体育发展上的差异化路径,那就不仅仅是一份历史回顾,更是一份对未来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决策参考,其现实意义将非常深远。
评分从一名长期关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体育史记录。奥运会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压力测试”和“形象重塑”的契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奥运筹备过程中的“非体育因素”是如何深度介入高校体育体系的。例如,场馆的赛后利用、志愿者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城市精神的塑造如何影响体育价值观的传播等。这些看似“题外话”的内容,恰恰是衡量一项重大活动是否能留下持久遗产的关键指标。这本书似乎承诺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宏观的城市战略与微观的校园实践连接起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声音,比如在追求“世界一流”的过程中,是否牺牲了基础体育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或者这种“盛会效应”在热潮退去后,在普通高校的校园内还能维持多久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后面标注的“北京体育”这几个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地域情怀和专业聚焦。这绝不是一本面向全球读者的概论性著作,而是深植于北京这座城市肌理之中的研究。我猜测,作者一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可能是对当年高校体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乃至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学生的深度访谈记录。这种“口述历史”的元素,对于还原历史的真实质感至关重要。相较于那些从国家层面叙述奥运辉煌的官方文献,这本书或许更能捕捉到在具体高校层面,普通人是如何经历并适应这场巨大变革的。我期待看到书中描绘出改革浪潮下,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比如教师们如何加班加点学习新的体育管理知识,或者学生们如何在课业重压之外,承担起接待国际友人的重任。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关注,往往能让严肃的学术研究更具温度和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浓郁的色彩搭配和精妙的版式布局,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那个辉煌的夏天。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在梳理材料时,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在视觉呈现上,力求让读者在翻开扉页的瞬间,就能被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体育的激情所裹挟。仅仅是看到这个标题,我脑海中就浮现出无数关于申奥的场景、场馆建设的幕后故事,以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的画面。它散发出的那种浓厚的学术气息和对本土化问题的深度关注,让我对其中可能涵盖的政策分析和案例研究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看起来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对于任何一个对北京城市发展史、大型体育赛事对社会影响,或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带有明确地域和事件指向性的著作,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宝库。我甚至可以想象,内页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部分,一定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科学的呈现,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结合了宏大叙事与微观剖析的题材一向抱有极高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与首都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研究”——本身就极具张力,它不仅仅是对一场体育盛事的纪念,更是一份对城市发展脉络的深层挖掘。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奥运会”这一全球性的符号,巧妙地嫁接到“首都普通高校体育发展”这一具体、本土化的议题上的。这种跨领域的融合,往往能爆发出令人惊喜的洞察力。我预期书中会详细论述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是如何倒逼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课程改革、设施升级,甚至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产生范式转移的。这种由上而下的驱动力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反应之间的互动关系,才是最精彩的戏剧冲突点所在。如果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佐证,比如对比奥运前后高校体育经费投入、学生参与率以及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变化,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