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美学
定价:68.00元
作者:汤寿根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100935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科普美学》一书是中国科普作家汤寿根的一部关于科普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的著作,目前关于系统论述科普创作理论的研究很少,而这部著作是作者长期从事科普创作,并对科普理论进行长期探索和深入思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值得研读。 这是一部关于科普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的著作,作者将科普创作理论提高到了哲学的层次,丰富深刻。
内容提要
科学文学 艺术
——推动时代前进的三个齿轮
科学——解读自然奥秘——求真
文学——感悟人生真谛——崇善
艺术——颂扬天地神韵——臻美
“科普创作”为大众架起一座通向“真善美”的桥梁。构建这座桥梁的“工程学”就是“科普美学”。对我们科普作家来说,就是用文学艺术的心灵与笔触,诠释与演绎科学技术,以科普美学的审美特征,陶冶受众。
目录
作者介绍
汤寿根,编审,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历任:中国科协《现代化》杂志常务编委、编辑部主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撰写的科学散文和主编的科普图书曾获中国图书奖荣誉奖、中国科普作品奖、节约环保文明全国征文奖一等奖、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作品奖奖、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金奖、银奖等多项奖励。曾获中国科普作协科普编辑家荣誉证书、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证书,中宣部出版局曾将其业绩收入《编辑家列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会遇到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读上几页就昏昏欲睡,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科学的各个领域,时而是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时而是宏观宇宙的壮丽图景。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带上了一点幽默感。我记得在讲到量子纠缠的那一部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生活场景来比喻,瞬间就消除了我之前对这个概念的恐惧感。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插图和图表,设计得也相当用心,它们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解锁了一个新的认知维度。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学习科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一种愉悦的探索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吸引我。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配合上字体和插图的精致排版,瞬间就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探索感的氛围。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一丝温润的质感,这本身就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的引言便深深地打动了我,它没有直接抛出冷冰冰的定义,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上,却忽略了科学背后所蕴含的某种诗意和秩序。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弥补这种隔阂,它不是要我们去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要我们去感受科学的美,去理解科学研究者们在探索未知时所经历的那种灵感碰撞和逻辑推演。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处所引用的那段关于宇宙星云的描述,它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想象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星海之中,感受到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情感冲击。这种开篇的艺术性,无疑为全书奠定了基调,也让我对作者的叙事能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科学”这个词的印象还停留在课堂上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实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科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性的存在。作者在描述自然现象时,使用的语言非常优美,甚至带有一点诗意。我记得在讲述光合作用的那一章,他将植物吸收阳光的过程比喻成“收集宇宙的能量”,这种表达方式,让我瞬间就被吸引住了。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反而详细地描写了科学家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一次次地进行实验和修正理论。这种真实的研究过程,让我看到了科学的生命力,也让我对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理论,更是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体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它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来展开,而是从一些更具普适性的主题出发,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巧妙地串联起来。我感觉作者在构思这本书时,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设计内容的逻辑线索。比如,在谈论到“秩序”这个概念时,他可以从生物体的基因编码,引申到宇宙的物理法则,再到社会结构中的某种规律性。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科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打破了我之前对各个学科之间孤立存在的刻板印象。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轶事,这些内容为严肃的科学讨论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某个科学发现背后,所描绘的那种充满挑战和不懈努力的研究过程,这让我对科学家的智慧和毅力有了更深的敬意。阅读的过程,就像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不仅能够解答我的疑惑,还能启发我提出更多的问题。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之前很少在科普读物中感受到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并以各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所传达的那种“求知”的乐趣。作者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导”读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邀请我们一同去探索世界的奥秘。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分享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充满敬畏、对探索永不满足的热情。书中有很多让我产生共鸣的观点,比如,关于“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这些思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科学发展充满了好奇。而且,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给出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我尤其喜欢书中提到的那个“黑天鹅事件”的例子,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在科学研究中,那些意想不到的突破往往是多么重要。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扇通往更广阔思考空间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