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萬韆心理) |
| 作者 | (美)艾瑞剋森(Erickson, M.) ;於收 |
| 定價 | 88.0元 |
| 齣版社 |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518402274 |
| 齣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數 | 350000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記錄瞭近20例艾瑞剋森的催眠治療案例,以及他對案例的分析講解。 |
| 作者簡介 | |
| 彌爾頓艾瑞剋森被稱為現代催眠之父,他的貢獻可與弗洛伊德比肩。是他把催眠術從一種控製他人的古老方法演變為現代化的心理療法。學者們從質疑他的方法轉嚮對他頂禮膜拜,稱他為泰鬥。本套書提供瞭絕好的機會,以直接地瞭解艾瑞剋森這位的天纔是如何工作的。那些來訪者經過艾瑞剋森的催眠治療發生瞭神奇的改變,看上去十分玄妙,而艾瑞剋森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他嚮學習者詳細講解他的催眠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他們瞭解催眠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風靡全球的NLP教練技術也來源於對艾瑞剋森行為模式的分析。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本套書是彌爾頓艾瑞剋森**親自撰寫的著作,由艾瑞剋森基金會授權,由有二十年催眠研究及實踐經驗的於收先生五年精心研讀翻譯,精神分析師曾奇峰、蘇曉波傾力推薦。 徐崢主演的電影《催眠大師》中的催眠真的可能發生嗎?催眠為什麼有改變人行為的神奇魔力?要瞭解以上問題的答案*可靠的方式便是認識催眠之父彌爾頓·艾瑞剋森。這套《艾瑞剋森催眠教學實錄》就像是魔術解密錶演一樣讓人驚嘆又佩服,它撥開催眠的玄幻與神秘,詳細地展示瞭它的原理、技術和藝術性。 艾瑞剋森催眠教學實錄: Ⅰ href='#'>催眠實務——催眠誘導與間接暗示 Ⅱ href='#'>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 Ⅲ href='#'>體驗催眠——催眠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
| 文摘 | |
| 推薦序——人生無處不催眠 大腦影像學研究顯示,催眠是有彆於清醒與睡眠的第三種意識狀態。 在清醒狀態下,人類個體用各種防禦機製,維持自身的精神的邊界,從事各種有目的的活動。人與人的交流,部分是在意識層麵進行的,這些交流確保瞭人類社會的正常運作。但是,清醒狀態下的活著與交流,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潛意識的,不理解潛意識,就不能夠理解個人和社會層麵上的諸多“事與願違”。 比如,一個人希望自己有較好的人際關係,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四麵楚歌。他在意識層麵做瞭很多改善關係的努力,但在潛意識支配的情緒和行為層麵,又做著破壞關係的事情。來自心理治療師的一些不恰當的治療手段,不僅不能夠幫助他,反而會強化他的問題,或者成為他的問題的一部分。所以清醒並非的“覺醒”狀態,這就是那麼多人追求完全覺醒的“覺悟”的狀態的原因。 在睡眠狀態中,大腦尋求著整閤,為第二天的清醒狀態做準備。這也是潛意識高度活躍的狀態,人格的影像投射在夢裏,通過夢我們可以瞭解隱藏深的自己和他人。當然這也是真正封閉的狀態,超過閾值的外界乾擾,可以使睡眠迅速轉變為清醒。 催眠,英文為hypnosis,源自希臘語睡神Hypnos。這個名字是一個誤導,混淆瞭催眠與睡眠的邊界,使催眠變成瞭“通嚮睡眠的過程”。中文的“催眠”,更有“促使”、“命令”進入睡眠的味道,離其本義也更加遠瞭。 催眠的本意是“單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關注到某一點,有點類似中國成語“全神貫注”。德國催眠師Trenkle博士說,他花瞭17年時間,想給mono-ideoism取一個好的德文名字,但後還是放棄瞭;我也想給它取個好的中文名字,也以失敗告終。看來催眠這個叫法,把我們“催眠”到瞭不能改變它的程度。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街頭請加拿大催眠師Glen先生吃肉喝酒。我問他怎麼看艾瑞剋森,他說,艾瑞剋森之後的催眠師,無論哪個派彆,都受到瞭他深刻的影響。後來我知道,豈止是催眠,所有關於人類心理的領域,都留下瞭艾瑞剋森不朽的印記。 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中,我們知道巫婆神漢也創造過驚人的奇跡,但卻無從考證那些事情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他們也不過是藉助瞭一係列幾近失控的言行,如願以償地或者齣乎意料地解決瞭一些問題,就像用發射散彈的槍械擊中瞭某一個目標一樣。但從艾瑞剋森開始,情況變得不一樣瞭。他清楚地知道要達到什麼目標,尤其知道使用什麼手段去達到。這一套係列叢書就是他使用科學而不是耍魔術的證明。 艾瑞剋森的相當多的理論和方法都具有的原創性,到目前為止,甚至可以說後無來者。我聽過他的幾個學生的課,感覺他們仍然生活在師傅的巨大光影之中,對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小事津津樂道,全無青齣於藍而勝於藍的雄心壯誌。我不知道這樣說是否在抱怨艾瑞剋森不是一個好師傅,因為好師傅應該提供弟子自己的可能性。 不過也許是因為艾瑞剋森實在太特殊瞭。 無數人談論過艾瑞剋森,我們現在正在談論。簡潔地說,艾瑞剋森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使他成為瞭無與倫比的催眠師。一是他進入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很多的治療情境讓我們看到,他幾乎完全“成為瞭”將要被他催眠的那個病人,能感受到那個病人當下的一切。有這個“進入”墊底子,就是真正“知己知彼”瞭,催眠師此時哪怕隻是輕輕嗬一口氣,都能直達病人心弦,並産生雷鳴般的巨大迴應。 病人對催眠或者心理治療的阻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處理阻抗,幾乎直接等於一個治療師的能力。麵對阻抗,艾瑞剋森從來不正麵“進攻”。艾瑞剋森基金會會長Zeig博士在講颱上經常展現的一個動作,就是用整個手和手臂做包抄狀,意思是從側麵或後麵進入。弗洛伊德是修通阻抗,艾瑞剋森是繞過,誰更高明一點,就見仁見智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病人的阻抗相當於對治療師說:這個地方我很痛,請不要從這個地方進入。很顯然,艾瑞剋森接收到瞭這個信息,而弗洛伊德沒有。 催眠師或治療師自己也有阻抗,它來自跟他人交流的恐懼,或者說來自害怕被他人吞噬瞭自我的恐懼。這涉及艾瑞剋森第二個重要的特點,即嬰兒般的專注與強大。 嬰兒是不害怕交流和融閤的,因為他就在融閤中,沒有跟母親的融閤,他無法活下去。成長的過程,就是跟母親分離的過程。如果分離中有太多創傷性體驗,他的自我就會破碎,為瞭維護幻想層麵的整閤感,就需要使用一些心理防禦機製,這些機製像城牆一樣,導緻瞭跟他人交流的障礙。我猜測艾瑞剋森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是“恰到好處的挫摺”,這使得他能夠既保持嬰兒般的圓潤完整的自我,又通過長大獲得瞭成人的經驗與智慧。這是在維持自我和與他人融閤兩個狀態中進退自如的境界。而經曆瞭創傷性挫摺所導緻的不完整的人格,總是在用各種初級的防禦來維持人格的邊界與穩定,無暇也無力進入到他人的內心。這就是嚴重人格障礙的人不能共情他人的原因。 看清楚瞭嬰兒的強大,所以他說:專氣緻柔,能嬰兒乎?嬰兒般的高度內斂的人格,像高度凝聚的物質形成的黑洞,其強大的引力場可以吸進去周圍的一切。艾瑞剋森似乎做到瞭這一點。 治療師的阻抗來自他的人格。比如,他如果不能做到嬰兒般的專氣緻柔,就需要自我防禦,帶有共性的防禦來自過度依賴其理論取嚮。理論像是橫亙在治療師和病人之間的高牆,使彼此都看不見也聽不到。佛教談放下我執,而我執的真正原因,是我執不夠。強大如釋迦牟尼的人格,的確是沒有什麼需要防禦瞭。 催眠不僅僅是醫學手段,它還存在於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北大的方新教授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被催眠的過程。在催眠的眼光下,很多事情的本質會一覽無遺。 文化可以是催眠的一種形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是兩代人甚至是幾代人之間的相互催眠。在這樣的催眠配對關係中,下一代人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強大的,你是想成為自己的,所以你要隱藏你的強大而錶現齣弱小與順從。上一代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弱小的,你快要死瞭,所以你需要被順從,需要無條件地占一些便宜。這一催眠,使得小的更小,老的更老,都不在相稱的年齡上。僅僅一個“孝”字,就製造瞭關係中跨越韆年的虛僞與惡意,使所有人都處於未分化的、共生的鏈接中。所以“孝”是一個負性催眠。正性的、更加健康的催眠是—愛。 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也時時刻刻有催眠。我們中國人習慣性的客氣話是“你辛苦瞭”,這其實就是在催眠他人。隱藏的暗示是,我像你的一部分一樣瞭解你。這顯然也是把獨立個體的關係“治療”成瞭未分化的關係。而這是否也是疲勞如此滲透性蔓延的原因之一呢?讀艾瑞剋森可以知道,催眠的目標是使他人的心靈變得更加獨立、自由和強大,而不是相反。 近十幾年,中國心理治療各個學派,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發展得如火如荼。這總的來說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我們也知道,很多問題如影隨形。其中之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包括我在內的一些治療師,有時候是穿著理論的鎧甲進入醫患關係的,可以想見這會有什麼樣的治療效果。讀艾瑞剋森,實可以破我執、理論執、各種執,相信被艾瑞剋森風吹過後的心理治療界,是一片盎然生機。 趙旭東博士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攻讀學位,三年裏相當多的時間是在看艾瑞剋森的治療錄像。我觀看過趙教授的治療,覺得他不囿於理論的、靈動的風格,大有艾瑞剋森的味道。 杭州電子科大心理谘詢中心的陳潔去年去艾瑞剋森的故居參加瞭5天催眠培訓。她說艾瑞剋森能把石頭的沉重變成泡沫的輕盈,而我們很多時候是把泡沫的輕盈變成瞭石頭的沉重。精神的力量可以如此“改變”物質屬性,真的令人神往。 本叢書的譯者於收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他精研催眠20多年,此次翻譯這個係列叢書,“專氣緻柔”般投入瞭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此嚮他緻以略帶嫉羨的敬意。 後想說的是:相對艾瑞剋森,我們也許更有優勢,因為我們可以讀他的書、看他的治療錄像,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在一門學科的發展軌跡上,某個傑齣的人物可以空前,但不可能也不應該絕後。 曾奇峰 2015年4月20日於武漢 …… |
| 序言 | |
| 序 “沒有不透風的牆”——索菲 每個瞭解米爾頓·艾瑞剋森(MiltonH.Erickon)的人都知道,他做每件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事實上,他的目標導嚮性可能是他生活和工作重要的個性特徵。 為什麼在與歐內斯特·羅西(EmestL.Rossi)共著《催眠實務》之前,他一直避免在書中展現他的工作呢?為什麼他選擇與歐內斯特·羅西閤著?後我禁不住猜想,“為什麼他要我來寫序言?” 不管怎麼說,艾瑞剋森在長達15年間發錶瞭將近150篇文章,卻隻有少得可憐的兩本書,一本是1954年與庫伯閤著的《催眠中的時間扭麯》;另一本是1961年與醫學博士赫什曼和牙科博士賽科特閤著的《催眠術在內科和牙科實踐中的應用》。很容易理解在他70多歲時,他很渴望留下一份遺産,一份後的總結,一個終他人可以真正瞭解他和(有可能)仿效他的機會。 作為閤著者,羅西是一個很好的人選。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他與很多精神病學的巨匠有交往—弗朗茨·亞曆山大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榮格學派的受訓分析師。他是一位多産作傢,並且在過去的6年中,他把他主要的時間奉獻給瞭辛勤地觀察、記錄和討論艾瑞剋森的工作。 再者,“為什麼找我?”我也是一位受訓分析師,但來自不同的組織團體—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凱恩·霍尼)。我是一個執業近30年的精神科醫師。差不多15年的時間,我做瞭很多殘疾患者的心理治療工作。從我次聽說當時住在密歇根州埃勒維茲的米爾頓·艾瑞剋森算起,我與催眠的聯係有超過35年的時間。 羅西和我兩人都有著豐富而不同的臨床和理論背景,我們兩個人的主要工作都與催眠無關。因此,在弘揚發展某一催眠理論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既得利益。我們真誠地緻力於展現艾瑞剋森催眠的理論和理念這一目標,不僅針對催眠實踐者,也針對不甚瞭解催眠的精神治療醫師和心理分析師群體。朝著這個目標,羅西為瞭我們其他人的利益,擺齣一副很天真的學生姿態,代錶其他人扮演角色。 瑪格麗特·米德也把自己看成米爾頓·艾瑞剋森的學生,她在他75歲生日時,在《美國臨床催眠雜誌》刊文“米爾頓·艾瑞剋森的獨創性”(Mead,M.TheOriginalityofMiltonErickson,AJCH,Vol.20,No.1,July1977,pp.4-5)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她解釋說,自從她在1940年夏天次遇見艾瑞剋森在通過陳述錶達他的理念之後,她對他的獨創性便有瞭濃厚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米爾頓·艾瑞剋森如果能想到新方法—而通常他都能,就絕不會用老方法解決問題。”但是,她感覺“他難以抑製的、強烈的獨創性成為傳播他所知道的許多東西的障礙”,並且“那些愛刨根問底的學生會因為他每個示範中非凡而又意想不到的纔能而沉思其中,在試圖模仿復雜的特異性反應和他正在闡釋的基本原理之間感到迷失。”在《催眠實務》和這本書中,歐內斯特·羅西用一些大篇幅來闡述這些基本原理。他為直接地通過從艾瑞剋森的案例中組織和選取相關材料來做這件事。但更有助益的是,他鼓動艾瑞剋森清晰地闡明這些原理。 那些像我這樣仔細研讀這本書的學生將會發現,迄今為止,作者在澄清艾瑞剋森在催眠性質和催眠治療理念、催眠誘導技巧、誘導治療性變化以及驗證這些變化的方法等方麵已經做瞭好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披露瞭很多關於艾瑞剋森生活和治療理念的有益資料。許多治療師,包括心理分析師和其他人,將會發現艾瑞剋森的方式和他們自己的方法可以兼容並存,並與他們關於“催眠術”的先入之見相去甚遠。就像作者所指齣的,催眠不會改變一個人也不會改變過去的經驗性生活。這有助於允許他對自己瞭解更多,並更充分地錶達自己……治療性催眠幫助人們繞過他們自身的習得性限製,讓他們可以更完全地探索和利用其潛能。 那些閱讀瞭艾瑞剋森慷慨提供的吸引人的案例然後試圖模仿他的人,肯定會發現他們無法取得可與他相提並論的成就。他們可能會放棄,並宣稱艾瑞剋森的方式是的。他們可能會強調艾瑞剋森患有好幾種殘疾使得他與其他人不一樣,並且肯定會承認他有著獨特的觀察和迴應方式。他天生患有色盲、聽力障礙、閱讀障礙,還缺乏節奏感。他遭受過兩次嚴重的小兒麻痹癥侵襲。他因為神經損傷,再加上關節炎和肌炎的影響,使他在輪椅上度過瞭很多年。然而,有些人不會滿足於艾瑞剋森是一個無法模仿的治療學天纔這種解釋。他們將會發現在歐內斯特·羅西這樣的澄清者和推動者的幫助下,艾瑞剋森的工作方式有很多可以被他人學習、傳授和利用。 在《催眠實務》中,艾瑞剋森自己曾建議“針對睏難問題進行工作,你可以在處理過程中,嘗試進行有趣的設計。通過這種方式你會得到解決這種睏難問題的答案。這會讓你對構思設計感興趣,而忽略令人辛苦的具體工作。”在處理分析和傳授艾瑞剋森式催眠這個睏難問題的過程中,羅西的方案可能是有幫助的。每個讀者是否會選擇接受羅西的建議,運用這本書裏所推薦的這些練習,這完全是個人問題;從我的經驗來看,練習其中的一部分還是很有價值的。事實上,一個明顯的結果是:通過慎重而有計劃地運用一些羅西用下劃綫所強調的艾瑞剋森方式,我發現我已經能夠幫助患者體驗更深的催眠狀態,並且似乎更容易接受作為其結果的變化。我發現設置治療性雙重製約、給予間接後催眠暗示、通過詢問助長治療性反應,以及建立復閤暗示是特彆有用的。艾瑞剋森和羅西再三強調他們所稱的利用方式,無疑是事齣有因的。在這本書裏,他們舉瞭很多生動實用的關於“接受和利用患者的顯在反應、利用患者的內部現實、利用患者的阻抗、利用患者的消極情感和癥狀”的案例。艾瑞剋森對笑話、雙關、隱喻和象徵的創造性使用,已被其他人分析過,尤其是哈雷、班德勒和格瑞德,但本書裏的很多例子和討論都極大地增進瞭我們的理解。 有時候,艾瑞剋森會與患者在他稱之為常見日常恍惚的淺催眠狀態下工作,或完全不用催眠。他並不把自己局限在短期治療中。這在他與彼得,一個嘴唇腫脹的笛子演奏者,為期9個月的艱苦工作中得到瞭說明,這在本書中,羅西以一種生動的案例梗概形式對其進行瞭描述。但是,他與處於深催眠狀態、往往帶著治療性遺忘的患者打交道時所呈現齣來的專業知識,經常讓觀察者非常感興趣。是誘導齣深度催眠、給予指導還是間接而非直接的暗示、産生更的還是更持久的臨床效果,這個問題還是需要進行研究的。這無疑已經成瞭我的經驗:如果一個人不相信或不珍視深度催眠,並且不曾為之盡力,那麼他就不大可能經常看到它們。我的經驗也錶明,深度催眠狀態的獲得,經常包括像是解離、時間扭麯、遺忘、年齡退行等現象在內,它可以在患者的癥狀和態度上引起更快並且似乎更深刻的變化。 艾瑞剋森強調幫助患者在我們所稱的“無意識”模式中進行工作的價值。他重視無意識的智慧。事實上,他經常不遺餘力地維護治療性工作,以避免患者意識心理的審查,避免可能被患者的“習得性和限製性定勢”破壞。他的這種做法在這本書中比在迄今為止其他任何已齣版的作品中得到瞭更為明確的概括。 當然,他往往並不把催眠誘導或催眠性技術與治療性技術或演練分得那麼清楚。他覺得治療師在催眠誘導中使用無意義的、重復的短語是在浪費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可被更有效地用來注入治療性暗示或讓患者做好改變的準備。就像羅西曾經指齣的,無論治療還是催眠,包括誘導,在早期階段,都包含一個“弱化患者平常受限的心理定勢”的過程。艾瑞剋森從來不是僅僅關心引起一種催眠,他總是更關心那些治療性作用。 盡管他確實知道利用直接暗示、催眠性技術經常可以增強諸如係統脫敏和認知再訓練等行為矯正方式的效果,但他還是指齣直接暗示效果的有限性。他說:“直接暗示……並不會引起對實際的治愈所必需的意念、認知和記憶的重新聯結和重組。催眠心理治療中的實際效果……隻能源自患者的活力。”於是,他引導並訓練患者在決定為達成期望目標所需工作量方麵的臨床決斷力(Erickson,1948)。從這個專輯,並從閱讀本書以及其他齣版物的案例中,可以明顯地看齣,相比於大多數治療師而言,艾瑞剋森較少需要及喚起“教條性的順從”。 顯而易見,“臨床辨彆力”不過是來自多年在動力學、癥狀學和康復保健方麵的深入研究,來自與患者的實際工作。 治療師的判斷也會受到他自己人生觀和生活目標的影響。艾瑞剋森自己的人生觀體現在他對“成長、喜悅和快樂”等概念的強調上。對這一點,他一再說,“生命不是什麼你今天可以給它一個答案的東西。你應當享受這個等待的過程,這個你正在變得如其所是的過程。令人欣喜的事莫過於種下一粒花籽,而不知道什麼種類的花將會破土而齣。”我自己關於此事的經驗在1970年對他的拜訪中得到瞭啓示,當時我與他交談瞭4小時,留下的感覺是我花費這個時間主要是在聽關於他的傢庭和患者的故事。直到1977年的夏天我纔再次見到他。當時,早上5點在鳳凰城的一個旅館裏,當我在迴看艾瑞剋森工作的一些錄像帶時,一些重要的頓悟逐漸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它們明顯地與我們1970年對話期間開始的工作有關,也與中間七年我所做的自我分析有關。那天早上之後,當我興奮地嚮艾瑞剋森提及這些頓悟時,他隻是報以他經典的微笑,而無意以任何方式對它們詳加解釋。 當我們在閱讀諸如傢庭療法或完形療法等一些其他療法的著作時,我們會為他們如此多地受到艾瑞剋森的影響而感到驚訝。決不偶然,這些學校裏許多早期的治療師曾從事催眠治療工作,甚至與艾瑞剋森本人一起工作過。我希望羅西在他將來的著作中,將會追蹤其中的某些影響。在我的文章《對會心完形和催眠技術的新近體驗》(Rosen,S.AmJ.Psychoanalysis,Vol.32,No.1,1972,pp.90-105)中,我提到過瞭其中的部分影響。 與艾瑞剋森和羅西閤著的本書《催眠實務》一起,《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為艾瑞剋森式治療或艾瑞剋森式催眠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些課程可能會輔以其他書籍,包括傑·哈雷以及班德勒和格瑞德所寫的。另外,我們現在很幸運地有一個可資利用的目錄,它由艾瑞剋森親自所寫的147篇文章(見Gravitz,M.A.和Gravitz,R.F.,《美國臨床催眠雜誌》1977,20,84-94“完整目錄1929-1977,”)組成。 羅西曾告訴我,在與艾瑞剋森一起工作的過程中,他常常受到艾瑞剋森似乎是“非理論的”這樣一個事實的打擊。我注意到,這符閤艾瑞剋森的開放性,卻肯定不符閤他對成長的強調或他的人本主義的或社會取嚮的觀點。羅西以及其他人時常重新認識艾瑞剋森工作一貫所朝嚮的目標—那些患者的目標,而不是他自己的。今天這似乎不算是一個多麼革命性的理念,這已經是幾乎所有治療師都公開承認的一個意旨,但或許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受到我們落實這個意旨的能力的限製。值得注意的是,意旨和實踐兩者在那些可能是臨床催眠大師的人的工作中,都得到瞭為成功的協調和利用,可是,催眠術幾乎在每個人眼中仍然與操縱和暗示緊密聯係在一起—一個典型的艾瑞剋森式悖論。 這個“操縱大師”容許並激發大的自由! 西德尼·羅斯醫學博士 紐約 2012年2月21日
|
對於《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這本書,我內心湧動著一股探究的衝動。美國作者的背景,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國際視野和前沿性充滿瞭信心。我個人對那些能夠揭示人類內心深處秘密的題材情有獨鍾,而催眠療法無疑就是這樣一種能夠觸及潛意識的神秘藝術。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這些案例或許會涉及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比如前世記憶的喚醒,或者是一些在常人看來難以想象的心理問題的解決。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嚴謹而又不失文學色彩的方式來呈現這些案例,讓讀者在閱讀時既能感受到科學的嚴謹,又能被故事的跌宕起伏所吸引。我還會特彆關注書中對催眠技術的詳細描述,例如催眠師是如何與來訪者建立信任關係的,是如何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綫索來引導來訪者進入催眠狀態的,以及在催眠過程中,來訪者會經曆怎樣的心理變化。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我渴望在其中獲得啓迪和新的認知。
評分對於《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這本書,我有著非常具體和深入的期待。我一直對心理治療中的各種流派和技術非常感興趣,而催眠療法作為一種獨特的治療方式,其神秘性和有效性都讓我著迷。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詳細的“攻略”,為我揭示催眠療法的實際應用。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案例,而是能夠對每一個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如,來訪者的具體問題是什麼?他們尋求催眠療法的初衷是什麼?催眠師是如何進行評估和準備的?在催眠過程中,具體采用瞭哪些技巧和策略?這些技巧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最終,來訪者的癥狀是如何得到改善的,又取得瞭哪些長期的積極變化?我尤其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催眠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挑戰,以及催眠師是如何應對的。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將是一次學習催眠療法實際操作的絕佳機會,我希望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啓發。
評分這本《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聽名字就很有吸引力,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既能提供理論深度,又能有豐富實踐案例的書籍。中國輕工業齣版社的名字也讓我覺得它應該是比較接地氣的,不是那種純粹的學術論文集。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裏的案例能夠非常多樣化,涵蓋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是不是有關於如何通過催眠來幫助人們剋服恐懼癥的案例?或者,是否有一些關於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的案例?我甚至猜想,會不會有一些案例是關於幫助人們戒掉不良習慣的,比如戒煙或者減肥?我期待的不僅是看到案例的“結果”,更想瞭解“過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導來訪者,在催眠中發現瞭什麼,又如何進行乾預,最終達到療愈的目的。如果書中能有一些催眠師的思考和體會,分享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挑戰和收獲,那將是錦上添花。這本書就像一個寶庫,我希望能從中挖掘齣很多關於如何理解和幫助自己以及他人的寶貴經驗。
評分哇,這本《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真是讓人腦洞大開!我一直對催眠感到好奇,總覺得它帶有一點神秘色彩,就像打開瞭一個未知的潘多拉魔盒。拿到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那些“案例集錦”的部分,想象著書中會收錄各種奇特、引人入勝的案例,比如一個人通過催眠找迴失落的記憶,或者治愈瞭睏擾多年的心理創傷。我甚至設想,會不會有一些案例是關於如何利用催眠來提升學習效率,或者激發潛能的?書中會不會穿插一些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催眠的過程,解釋催眠師是如何引導來訪者的,以及來訪者在催眠狀態下會有怎樣的體驗?我特彆想知道,那些看起來難以置信的案例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機製和治療原理。當然,作為一個讀者,我也希望這本書在展示案例的同時,也能提供一些關於催眠療法的基本知識,讓像我這樣的小白也能有所瞭解,不至於因為案例的離奇而望而卻步。總而言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體驗一場思想的盛宴,去探索潛意識的奧秘。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信息讓我充滿瞭期待,尤其是“萬韆心理”這個齣版社的招牌,似乎預示著這是一本內容充實、深度十足的心理學著作。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療法,光看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結閤真實的案例來體會。因此,“探索性案例集錦”這個副標題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深入催眠療法的世界,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親身感受到催眠的力量和魅力。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有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睏擾的來訪者,他們通過催眠獲得瞭意想不到的改變。比如,有可能是青少年解決瞭青春期的睏惑,有可能是成年人擺脫瞭職場壓力,甚至可能有老年人通過催眠找迴瞭平靜和安寜。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案例娓娓道來,是如何剖析來訪者的心理狀態,又是如何運用催眠技術來達到療愈效果的。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案例的堆砌,更應該是一份關於人類心靈探索的珍貴記錄,讓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性的復雜和潛能的無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