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如懿传1-4全套4册 流潋紫一部后宫女人生存史诗《后宫甄嬛传》续篇言情青春文学小说 霍

后宫如懿传1-4全套4册 流潋紫一部后宫女人生存史诗《后宫甄嬛传》续篇言情青春文学小说 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后宫甄嬛传续篇
  • 流潋紫
  • 言情小说
  • 历史小说
  • 宫廷小说
  • 女性文学
  • 小说
  • 文学
  • 古典
  • 架空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9251
商品编码:2953422189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书名:《后宫•如懿传.1》

书号:9787540479107

作者:流潋紫

装帧:平装              

定价: 32.80元

出版日期:2017-01-03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开本:16        

印张:20.500

页码: 328页    

读者:年轻读者

 

 

书名:《后宫•如懿传.2-》

书号:978-7-5404-7911-4

作者:流潋紫

装帧:平装              

定价: 32.80元

出版日期:2017-04-0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开本:16         

印张:22.500

页码: 360页    

书名:《后宫•如懿传.3》

书号:9787540479244

作者:流潋紫

装帧:平装              

定价: 32.80元

出版日期:2017-05-20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开本:16         印张:21.000

页码: 336页    

读者:年轻读者

 

 

书名:《后宫•如懿传.4》

书号:9787540479251

作者:流潋紫

装帧:平装              

定价: 32.80元

出版日期:2017-06-0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开本:16        

印张:23.000

页码: 368页   

 

 


作者简介

吴雪岚(流潋紫): 

浙江湖州人,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小说《后宫•甄嬛传》《后宫•如懿传》,剧本《甄嬛传》《如懿传》等。 

曾获亚洲彩虹奖*佳编剧奖、浙江省青年作品奖、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银奖等。 

 

内容简介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人鬓长。 

奠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有人说,在后宫里,恩宠永远比真心来得牢靠。从前,她不信。 

曾经,她敛尽锋芒,隐忍退让,只因他说过定会护她周*。 

转瞬,却落得冷宫弃妃的下场。 

是故人心易变,或是的以退为进?答案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从踏出冷宫那日起,她不愿也不甘再做那被深宫掩埋的苍白明珠。 

从曾经的贴身丫鬟阿箬,到骄傲跋扈的慧贵妃,再到老谋深算的富察皇后……她含笑步步追查。然而当仇敌一个个倒下,真相却越发扑朔迷离。 

那一场场滴水不漏的冷酷阴谋里,谁在运筹,谁在算计,谁才是幕后益者? 

皇帝的多情、阴郁、多疑又如何将她曾经温热的心一步步冷却? 

人人都争做后花园*耀眼的娇花,却不知娇颜再美,终须凋谢,除非,你做了这园子的主人…… 

从受宠的侧福晋到受尽冷遇的娴妃,从冷宫的弃妇到尊贵无上的皇贵妃…… 

如懿,如懿,再往前一步,是金顶,还是悬崖? 

 

目录

第yi章 情心

第二章魂梦

第三章迷离

第四章遥遥

第五章两心第

六章春樱(上)

第七章春樱(下)

第八章死言(上)

第九章死言(下)

第十章慧贤

第十一章复恩

第十二章永琮

第十三章择路

第十四章茉心

第十五章甜白

第十六章琮碎

第十七章远嫁

第十八章母心

第十九章琅嬅

第二十章薨怿

第二十一章暗涌(上)

第二十二章暗涌(中)

第二十三章暗涌(下)

第二十四章图穷

第二十五章绝念

第二十六章君臣

第二十七章姐妹

第二十八章媚好

第二十九章私情(上)

第三十章私情(下)

番外·杭州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后宫·如懿传.大结局

章 香事

 

其实香见的眼睛很美,似一眸春水,照得人生出碧凉寒意。而那寒意深处,尽是凛凛杀机。

皇帝的嘴唇微微泛白,面孔却是少年人才有的桃花泛水时的桃红艳灼,他极和蔼地劝下凌云彻,“寒氏不懂御前规矩,你仔细伤着她。”

话音未落,如懿已然觉得太过露骨,却又不便劝什么,只向凌云彻道:“把刀剑利器收起,免得误伤他人。”

凌云彻答应着退到一旁。香见泫然欲泣,却死死忍住了眼泪,仰天长叹,“寒歧,对不起,我报不了你的仇了!”

太后笑意淡淡,仿佛是看着一场闹剧,慵懒道:“寒氏,你可不是真的想要行刺皇帝吧?容你挥剑起舞,是我大清的勇士并不将这些雕虫小技放在眼里。你还真以为到了御前,就能任你为所欲为?”

嬿婉满脸鄙夷之色,“夜郎自大,还真把自己瞧得多了不起了!拼上整个部族的力量,也不过是蚂蚁撼树,还想行刺皇上?”她转了隐隐笑意,软语道:“皇上,此等逆贼,不必姑息。若皇上心慈,也须得即刻赶出宫去!”

皇帝不为所动,只是望着香见温煦如春风,“下次再不许动兵刃了。化干戈为玉帛,朕让你们不远万里来京,就为如是。你可千万别糊涂了。”

香见见皇帝如此殷切,愈加不豫,冷冷道:“挥以钢刀,再给蜜糖。皇帝就是这样将我寒部落玩弄于股掌,来满足自己平定疆域的野心么?”

皇帝原本善于辞令,可眼见香见动怒,亦是皓月清辉、花树凝雪之貌,口中讷讷,一时不能应对。

“愚蠢!”如懿的声音似晴空春雷,骤然划过私语切切的殿中,她双眸微垂,覆落如乌云般的阴翳,语气凌厉,脸上神情却如常清淡,“寒歧以一己私欲,不惜动摇边地安宁,平地起干戈,引来杀生大祸,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你既口口声声自称为寒歧的未亡人,就该赎他往昔罪孽,化干戈为玉帛,保全族人安稳。岂可血溅当场,为这样妄动生杀之事的人殉情?”

香见悲愤不已,双眸血红,指着皇帝道:“可他杀死了我心爱之人,又连累我族人不能保全,成为阶下囚虏,我怎能不恨!我自知杀不得他,但我要以我的鲜血,来写下对皇帝、对你的王朝深的诅咒!”

“本宫听你念及族人,以为你总算深明大义。可如今看来,也是感情用事、无知鲁莽之徒!皇上为何兴兵寒部?你族人为何成为阶下囚虏?皆因寒歧战起不义。所谓武道,乃指止戈为武!皇上为保家国才不得不出兵平叛。归根究底,大小寒才是使你们家园不保之人。因战伤命,不仁!因战亡族,不义!为这样的不仁不义之徒伤害自己,埋下仇恨,你便罔顾了你父亲与族人的心意,成为不智不孝之人。这样看来,你倒与寒歧是一双绝配!”

香见激怒不已,满脸涨得血红,死死盯着如懿。如懿也不惧,只将纤纤十指垂落于十二朵西番莲沉香紫广袖之外,似霞光萦旋,自云端拂过。

半晌,香见似觉对不上如懿的气定神闲,气息稍馁,怔怔垂下泪来,凄然道:“我怎会不知寒歧起兵,只为满足自己私欲,并非真正为族人争取利益。可我没有办法,他是我心爱的男子,他勇猛,他有智谋,他是草原上的骏马,天空翱翔的雄鹰。我劝他,求他,想要改变他,可他不听我的。在他的心里,只有他的雄图大业。可那样的雄图大业,会毁了整个寒部。”她颓然坐倒于地,痛哭失声,“我只是一个女子,我知道他的错,他的罪,可我对他的情感,是无法改变的。”

如懿望向太后,见她颇为慨然,心下自是怜惜。太后温然轻语,“寒部损毁大半,你与族人千里迢迢入京不易,皇上要见你们,自然不会严加责备,一定会体谅你们身不由己的苦楚。”

皇帝深深颔首,容色清明,“皇额娘所言极是,皇后的话也是朕的心声。”他的目光如柔软的春绸,紧紧包裹着凄苦无依的香见,“你放心。朕会设伊犁将军统辖边地各部,再设参赞大臣管理寒部,一定会为你们重建家园,重归富庶安定的日子。”他见香见只是落泪不语,沉浸在巨大的哀恸之中,浑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也不觉有些尴尬。

太后见此情形,便好言解围道:“你一路风尘辛苦,又兼饱受惊吓。哀家让人替你在京中整理一个宅子,你与族人且安心住下。过些时日,皇帝会给你一个恰如其分的名位,让你以尊荣之身,回到……”

太后话音未落,皇帝急急打断,心急火燎道:“皇额娘思虑极是,儿子也是如此认为。”他唤道:“毓瑚,你带寒香见入承乾宫沐浴更衣,暂住歇息!”他寻思片刻,似下了极大的决心,深吸一口气,“寒部事宜,朕有许多不明之处。将寒香见带入承乾宫,朕会细细问明。”

如懿听得太后之意,大约是想给香见一个固山格格或多罗格格的名位,或是给个诰封,加以厚待安抚之后再送回本部,如此两下安然,也有些神意松弛。岂料皇帝之语突兀而起,惊得四座震动,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绿筠惊得失色,又不敢看皇帝,只得低着头绞着绢子,压抑喉头即将涌出的咳嗽。忻妃求助似的望着如懿。嬿婉又惊又怒,只不敢露了神色,少不得死死按捺住。太后想要说什么,嘴唇微张,但还是忍住了,默默数着念珠不语。而其余嫔妃,无不色变,默叹。

如懿眉心一动,正欲出言,只觉得手背上多了温暖的沉重。她回首,但见海兰目视前方,平和无澜,只是微微摇首,暗示她不要多言。

如懿胸口一闷,已然抽出了自己的手,稳稳站起,屈身道:“皇上,臣妾忝居皇后之位,不敢不多说一句,承乾宫乃六宫之地,不宜外命妇擅居,还请皇上思量。”

她的话,再明白不过。寒香见怎么封诰安抚都无妨,只要于大局安定有益,她都只会赞成,不会有一丝反对。可若将此女引入后宫,皇帝初见便已神魂无措,若真成为嫔妃,只怕凭空要惹出无端大祸。

皇帝哪里能细细分辨她语中深意,急不可耐道:“奉皇太后懿旨,寒香见移居承乾宫,为承乾宫主位。”

如懿只觉得胸口大震,恍若巨石从天坠落,她却毫无防备,眼见得正中心口,脑中一片白雪纷坠的空茫。而眼前的香见,一味沉浸在哀哭追思之中,全然不懂这道旨意是何意思。如懿极力镇定心神,正色唤道:“皇上,寒氏方才指剑于皇上,此刻就纳入宫中,只怕她心性未驯……”

皇帝一摆手,收起眼底汪洋般的迷恋,口角决断如锋,将众人的疑虑与震惊生生割裂,“不必多言,朕自有分寸。”他起身,欲走出殿外,嬿婉忍不住上前几步,将笑意漫上酸楚而焦虑的容颜,“皇上,您方才说过,要去臣妾宫里看永璐。”

皇帝转首看她,那笑容显得有些敷衍,“朕若得空,就会去看永璐。”他的目光空洞而并无留恋的意味,只有逡巡过茫然失神的香见时,才满溢着温软而缠绵的情味。他郑重嘱咐李玉,“将承乾宫好好打理出来。否则,朕就摘了你的脑袋。”李玉诺诺答应,悄然抹去额头冷汗。皇帝再不多言,阔步离去,将一众目瞪口呆尚未回过神来的人丢在身后。

嬿婉见皇帝三魂不见七魄,手心一阵阵冷汗直冒,滑腻得几乎抓不住绢子。如懿轻叹一声,向着身边的海兰低低道:“皇上他,已经不知自己在说什么了。”

海兰轻蔑一笑,“皇上也算见惯天下美女。皇后娘娘且看座下内宠这般多,皇上什么没有见过。初见,皇上就这般忘乎所以,皇后娘娘不劝劝么?”

如懿心下微凉,仿佛秋日寒蝉冷露逼仄浸入,“海兰,本宫从未见过皇上这般模样。本宫……”她欲言,却有无力感深深攫住了四肢百骸,“你看皇上这个样子,本宫说什么,他还听得见么?”

嬿婉从未见如懿这般灰心丧气,想要说什么,却又颓然坐下了。

嬿婉无可奈何,求助似的望向太后。太后并不看她,含了一丝苦笑,“奉皇太后懿旨。你们都在这里,可曾听见哀家下什么旨意?”

如懿满心不安,立刻屈膝向太后道:“儿臣无能,请皇额娘降罪。”

太后缓缓拨动手中的念珠,“你的确无能。”她将视线扫向一旁心急如焚的嬿婉,“枉你连连生育,也算得皇帝欢心。皇帝如此,你不是也一言不发无能为力么!所以谁也怪不得谁!真要追究,那就是咱们的皇帝心气太过坚硬,无人可以动摇。牢牢记着这句,有你们的好儿!”

嬿婉悄然望向颖嫔处,见她一脸气恨难耐,也不稍加掩饰,只得默然垂首,勉强笑道:“太后莫往心里去。皇上……皇上一时纵情,说不定一时半会儿心劲过了,也就丢开手了。”

太后并不作声,只是将忧疑的目光投向如懿,沉声道:“皇后,你相信么?”

如懿沉默着低首,太后长叹一声,忧然起身,“哀家本想给寒氏一个固山格格或多罗格格的名位,让她在外安然度日,也好安抚寒部其余人等。却不想皇帝陡然生了招纳后宫的心志。此女入宫,只怕后宫从此永无宁日。皇后,你好自为之吧!”

太后的忧惧是永夜来临前的蒙昧,将惶惑不安的情绪传递到每颗心的底处。如懿身形微微一晃,复又稳稳站住,“有皇额娘在,儿臣等有所依靠,必无忧虑。”

 

话虽如此,可走到殿外时,如懿还是觉得心头的窒闷如殿外阴翳的铅云,低垂着重重逼迫而下。山雨欲来呵!

她扶着容珮的手,听着心浮气躁的颖嫔在耳边聒噪:

“皇后娘娘,这种亡族克夫的妖女,怎配入宫侍候皇上?

“皇后娘娘,这种祸水,虽然没有嫁人,但到底也是许过人家的,怎么可以为嫔为妃呢?

“皇后娘娘,您得拿个主意啊!”

如懿只觉得脑仁隐隐作痛,终于忍耐不得,以沉默的姿态定定望向她,“那么,你觉得本宫该拿什么主意呢?”

颖嫔登时哑然,却按捺不住气性,急道:“皇后娘娘,皇上即便娶遍蒙古各部,臣妾也不敢有丝毫异议,只为满蒙联姻乃是国俗。可是这种边地小部,又是逆臣贼子的亲眷,野心昭昭,皇上怎能娶她在侧?”

长街的风霍霍穿行,将颖嫔后的质问扯出尖厉的余音。这话勾得绿筠原本带着病色的面孔愈加颤颤,“皇后娘娘,颖嫔妹妹这话倒说得是。那寒氏敢挥剑直指皇上,明日保不齐要做出什么谋逆之事。和这样的女子在一起,只怕会危害皇上龙体啊!”

如懿立在长街正中,任凭啸行的风吹起轻飘的云丝袍角,飞起如扑腾的蝶。她面色阴沉,如坠寒冰,“这样的话,本宫难道没有劝皇上么?”她看向默默跟在身后的忻妃,温然道:“忻妃,你如何打算?”

忻妃垂着脸,静静道:“回皇后娘娘的话,臣妾什么打算也没有。臣妾好容易才有了八公主,一心一意只以公主为念,不作他想。”

如懿微微颔首,“你本是甘于满足之人,如今有了公主,更加恬淡随和。”

忻妃牵动唇角柔和笑意,低头捻着衣角,“臣妾进宫时,阿玛就说过,得不高不低之位,争不荣不辱之地,才得长久平安。”

如懿眼中闪过欣慰之色,牵过她的手道:“春来风燥,于小儿不宜。你先回去看顾八公主吧,免得她惦念。”

忻妃闻言,如逢大赦,急急请安告退。如懿徐徐环视周遭之人,缓声道:“都像忻妃这般有个记挂多好。人有记挂,才会心安,少了那么多心思心眼在旁人身上。”

绿筠有些讪讪,默默退了两步,掩身人后。如懿向着她绽出温和笑颜,“纯贵妃,听说永璋的侧福晋又替他生了个女儿。真好,含饴弄孙,这是旁人羡慕不来的福气。”

绿筠如何不懂,又露出那副怯怯的神气,垂首恭谨,“皇后娘娘说得是。孩子的寄名符还没换,臣妾心中记挂,先告退了。”

如懿关切,唇角绽出一片明净的愉悦,“昨儿皇上赐了本宫两支极好的山参,等会儿本宫便着人给你送去。这两个月来你的咳疾一直未愈,太医说怕是伤着肺腑了,必得好好养着。你切莫操心太过了,你的福气,还长着呢。”

绿筠一壁答应,忍不住又侧首咳了几声,勉强笑道:“皇后娘娘的教诲臣妾都懂了,也请娘娘宽心,皇上只说让她移居承乾宫,终究还没定位分,只怕还来得及。”

如此,颖嫔也有些尴尬,不自在地摸着衣袖上繁复的缀珠花纹,眼睛望着不知名的地方,鼻子轻哼一声,“什么位分不位分,都给了主位了,到时候不是妃位便是嫔位,都要和臣妾平起平坐了。”

如懿笑吟吟望着她,口气却肃然,“颖嫔,蒙古诸妃中,你资历深,也得皇上宠爱。可是你入宫多年都未有生育,只能抚养令妃之女。若能有一儿半女稳固地位,说话也会更有分量了。”

颖嫔的面孔是典型的蒙古女子的圆脸。可她长得那样好看,是圆月,是玉盘。若是面上那种心高气傲的神气可以稍稍减弱些,她的美会有更摄人的意味。这一刻,她终于被如懿的话击中,不安地低下了高昂的头颅,退到路边,恭送如懿离开。

待回到翊坤宫中,容珮奉上了凉到正好的百合酿金桂露,小心翼翼道:“春来风沙大,易生了燥火,娘娘先喝碗甜露吧。”

如懿就着她的手喝了几口,温润的甜意顺着喉舌流入身体,才觉得浑身的烦闷减去了些许。外头的风更大了,吹得窗扇扑棱作响。菱枝带着小宫女忙不迭地将窗扇密密关上,生怕吵着郁郁沉闷的如懿。

容珮低低道:“看样子是要下大雨了呢。这个时候,开窗风大吹着人,关上又闷得很,真是左右两难。”

如懿眸色沉郁,瞟她一眼,“说话不要这样语带双关。这样的话本宫听得还少么?”

容珮慌忙跪下道:“娘娘心里烦,奴婢知道。可如今这个局势,娘娘不也是两难么。”

如懿伸手蘸了点薄荷膏,轻轻揉着额头,任由清凉的气息渗透肌理,抚平焦躁,“山雨欲来,谁能阻挡?熬得过去的就好好活下来,熬不过去的就成了吹落的残枝败叶。”她郁然长叹,“唉,听着一堆人聒噪,听得本宫脑仁发麻。”

容珮两眼一扫,道:“愉妃小主倒没来说什么。出了殿就没见她人影。”

如懿浅浅一笑,稍有安慰之色,“海兰轻易不开口,要是开口,必定是要紧的话。不像旁人闲扯八道,却无章法。”

两人正说着,却听外头三宝道:“皇后娘娘,愉妃小主来向娘娘请安。”

如懿看一眼容珮,由着她扶正身子,理云鬓,正衣衫,方才道:“请。”

外头湘妃竹帘轻轻一打,海兰已然转了进来,福了一福道:“外头要落雨了,天气怪闷的,便去花房选了些燕草来,清芬满室,又可宁神,适宜姐姐了。”

如懿淡淡一笑,将手边盛着荔枝蓼花的银罗碟推向海兰,“这荔枝蓼花是你*吃的,尝一些吧。”说罢,又向容珮道:“愉妃身子弱,吃不惯百合这样性凉的东西,你去端一碗梨肉枇杷饮来吧。”

海兰取了一片荔枝蓼花慢慢吃了,方道:“姐姐还有闲情逸致想着我爱吃什么,我也谢姐姐一番心意吧。”她起身,牵过如懿的手步至廊下,盈然一笑,“姐姐瞧,我把这些燕草都放在庭中,风吹草动,是不是很好看?”

如懿看着庭下风吹草仰,起伏无状,深深望向她,“疾风知劲草,你想告诉本宫这个么?”

风频频刮起,庭中十数盆燕草修长的草叶狂舞若碧蛇。海兰穿着浅绿的衣衫,盈盈身姿在卷席着微尘的狂风中显得格外怯弱。她的衣裙上绣着大朵大朵盛放的玉色菡萏,被风鼓动得如波縠荡迭的涟漪。她倚在朱漆红柱下,定定道:“人说劲草才能在疾风后留存,我却不太相信。因为只有柔弱的草,懂得随风变化,才不会被摧折。姐姐有没有见过,狂风之后,首先倒下的都是平时看似枝粗叶壮的大树,而细弱的草叶,风来则倒,风去则仰,后才能安然无事。我很希望,姐姐不要做一棵树,而要如燕草一般,虽然细弱,但能审时度势,俯仰自如,才能清芬满天下。”

仿若有雨水从天空坠落,跌入水面,漾起涟漪微澜。如懿的眸光有了些微变化,她的声音极低,“你觉得,本宫说了不该说的话?”

海兰扶住如懿的手臂,郑重道:“恕我说句大不敬的话,姐姐以为皇后和嫔妃有什么区别么?在我来看,虽然名分有别,但都是仰皇上鼻息,看他喜怒做人。姐姐驳斥了寒氏那些昏话,于大礼义正词严,于小节得皇上欢心,好不过了。我虽在旁不能置喙,但心里也为姐姐击节赞叹。”

如懿纵然为香见之事恼怒,提起皇帝平定边地的韬略,亦不禁欢喜,“皇上心怀大略,平定边地,有不世之功,岂能被寒氏的儿女情长诋毁?本宫虽然身在后宫,不能出去见识扫平叛乱的沙场之战,也能感知皇上运筹帷幄的天纵之才。”

海兰轻轻叹息,“所以姐姐这般忍耐不住?”

 


《千秋一梦:盛唐风华录》 引子:大唐气象,霓裳羽衣下的暗流涌动 本书并非描摹后宫中的脂粉争斗,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个光芒万丈却又危机四伏的时代——盛唐。故事以天宝年间为背景,聚焦于一个初入长安的年轻士子,他的命运与大唐的兴衰紧密相连。这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女性的生存史诗,而是一幅宏大、多维度的时代画卷,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第一卷:初入长安——青涩与理想的碰撞 主角林昭,一个怀揣着匡扶社稷、安邦定国的儒家理想的寒门学子,历经艰辛考入了长安太学。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有的只是过人的才学和对“贞观遗风”的无限憧mù。 长安,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此刻正处于极度的繁华与骄奢的边缘。朱雀大街上,胡商络绎不绝,西域的乐舞与东方的丝绸交织成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然而,林昭很快发现,繁华之下,掩盖着深刻的矛盾。 他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一位是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的李恪,他性情洒脱,是玄宗晚年皇室中少有的对权力持清醒态度的宗室子弟;另一位是出身于工匠家庭的沈绛娘,她精通音律与墨家机关术,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觉醒的缩影。 林昭的理想在太学中屡屡受挫。他目睹了门阀士族如何利用裙带关系和金钱操纵科举,如何将朝堂变成他们私人的后花园。他试图通过诗歌和议政来唤醒沉睡的士人阶层,却被视为不识时务的“迂夫子”。 这一卷着重刻画了唐代士人的精神困境:一方面是儒家入世济民的崇高理想,另一方面是现实政治的黑暗与腐朽。林昭的爱情也在此萌芽,他倾心于一位在宫中担任乐工的女子苏婉,苏婉的命运与宫廷的音乐制度息息相关,她的才华如同烟花,绚烂却易逝,为林昭的理想主义蒙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 第二卷:风云际会——朝堂与江湖的交织 随着林昭的才名渐显,他被一位深知大唐弊病的老臣赏识,破格提拔至翰林院供奉。他开始接触到真正的权力核心——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的宠爱达到了顶峰。 不同于后宫争宠的描写,本书对“贵妃”的刻画,是她如何成为一种政治符号,如何代表了盛唐由盛转衰的“物极必反”的哲学象征。杨玉环的艺术造诣和她对宫廷氛围的影响,被细致描绘,但她的“政治力”仅仅是依附于皇帝的恩宠,一旦恩宠不在,她便如同被潮水冲刷的贝壳。 林昭在朝堂上的每一次进言,都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微小的涟漪,却难以改变整体的走向。他开始接触到朝堂上的两股主要势力:一是以李林甫为代表的“集权派”,他们精于权术,擅长平衡制约,以稳定为名行高压之实;另一股则是希望重拾三省六部制衡的“中兴派”,他们大多是遭受排挤的资深官员。 在处理民间饥荒与边疆战事时,林昭与李恪共同深入民间,目睹了安禄山势力在河北地区的膨胀,以及当地百姓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他深知,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后宫的争宠,而在于边疆的失控和财政的崩溃。他与沈绛娘利用她的机关学识,设计了一些减轻百姓劳役的工具,试图在局部范围内实践他的“仁政”理想,但这在庞大的帝国机器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第三卷:战鼓催征——安史之乱的序曲与阵痛 局势急转直下,安禄山起兵。本书将战乱的爆发描绘成一个必然的历史悲剧,而非偶然的宫廷失误。林昭随皇帝仓皇出逃,经历了马嵬坡之变。 马嵬坡不再是简单的“赐死贵妃”,而是权力结构在极端压力下自我瓦解的惨烈一幕。林昭目睹了禁军的哗变,感受到了昔日盛世理想的彻底崩塌。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而是一个必须为生存和国家延续而战的实际参与者。 在随幸灵武的过程中,林昭与李恪开始承担起重整旗鼓的重任。他利用自己的才干,协助有能力的将领稳定军心、制定策略。这段描写侧重于战时的人性光辉与黑暗:有恪尽职守的将士,也有趁火打劫的盗匪,更有在乱世中投机钻营的官僚。 苏婉在战乱中失散,她的命运成为林昭心中一个未解的结,象征着他理想中美好事物的破碎。 第四卷:乱世之中——重建与新生的曙光 战乱平息后,大唐元气大伤,进入了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过渡期。林昭没有选择退隐山林,而是选择留在了肃宗朝廷,参与到重建国家财政和整顿吏治的工作中。 他与李恪(如果他在乱世中得以善终)一起,推动了一些温和的改革,力图平衡藩镇的权力,并试图恢复士族的活力,提倡实用主义的学风。沈绛娘则将她的技术用于改进农业和水利,用实际的科技力量来辅助民生的恢复。 全书的高潮在于,林昭最终明白,理想的“贞观盛世”已永远逝去,他能做的,是在这个千疮百孔的时代,尽力减少百姓的痛苦,为下一个时代的开启积蓄力量。他的故事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大唐的下一段历史,将在他这一代人的努力下,艰难而缓慢地走出阴影。 主题思想: 《千秋一梦:盛唐风华录》旨在探讨“理想主义者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责任与局限”。它关注的是一个伟大王朝由盛转衰的内在结构性问题,而非聚焦于宫闱内的个人恩怨情仇。它描绘了士、农、工、兵在时代风暴中的群像,展现了盛唐文化表象下的深刻危机,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如何坚守本心、力求实干的历程。全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时代命运的深沉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且逻辑自洽的世界观体系。宫廷的规矩、等级森严的制度、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毫无含糊不清之处。在阅读过程中,我从未因为看不懂某个典故或不理解某种礼制而产生阅读障碍,反而因为这些细节的充实,对那个时代的氛围感有了更强烈的代入。作者显然是做了大量的功课,才能将这些历史的纹理与虚构的故事线完美融合,使得虚构的部分也充满了历史的质感。这种严谨的设定,为故事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读者在沉浸于情感纠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那个时代宏大的背景,真正体会到“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沉重分量。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其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灵动,充满了古典韵味却又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些描绘人物心境的词句,往往能精准地击中人性中最隐秘脆弱的部分。读着那些台词,我甚至能想象出角色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调和神态,仿佛能听到她们在耳边低语。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人物群像时的手法,即便是戏份不多的配角,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烙印,他们的每一次出场都掷地有声,绝不沦为背景板。这种群星璀璨的设定,让整个后宫的生态系统显得无比真实和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不得已的苦衷。这种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言情或宫斗层面,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与宿命的深刻探讨,值得反复玩味和揣摩其文字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字里行间的每一丝情绪波动。初读时,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无常感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宫廷故事,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清代生活画卷,从华丽的服饰到繁复的礼仪,再到那些深藏在锦绣之下的权力斗争,都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于女性心理的刻画,那种在重压之下,既要展现出无懈可击的体面,内心却翻江倒海的挣扎,让人读来既心痛又深思。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白,实则暗藏机锋,每一次交锋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描摹景色的句子,即便是写一朵花开、一盏茶凉,都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让人不得不去揣摩背后的深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个故事的世界观无比丰满和真实,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深宫中的一员,体会着她们的喜怒哀乐与无可奈何。

评分

作为一部展现女性在特定环境下成长的作品,它给予我的触动是极其深刻的。它没有回避女性在传统束缚下的挣扎与抗争,反而将这种斗争描绘得真实而残酷。看着主角一步步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坚韧,那种“步步为营”的生存智慧让人既敬佩又心疼。书中对“成长”的诠释,并非简单的成功或失败,而是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心志的转变和韧性的淬炼。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即便身处不同的环境,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维护尊严时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框架下,个体尤其是女性如何挣脱无形的枷锁,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力量感,非常鼓舞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完全抓住了读者的心弦。它不像有些历史小说那样拖沓冗长,每一章节的推进都充满了目的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惊人的转折,前一刻还在享受着片刻的安宁,后一刻可能就卷入了阴谋漩涡的中心。作者对悬念的设置非常高明,总是在最关键的节点留下伏笔,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页探个究竟。我常常因为好奇心作祟,不得不熬夜看完一个“小高潮”才肯罢休。更难得的是,在紧张的剧情推进中,作者并没有牺牲人物的立体感。那些身居高位的角色,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的复杂性、他们的矛盾性,都在一次次的危机中被激发出来,让人看得既是痛快又是唏嘘。这种酣畅淋漓又充满智慧的叙事结构,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充满期待和刺激的探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