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架起通向科学的桥--茅以升科普创作精选
定价:32.00元
售价:20.8元,便宜11.2元,折扣65
作者: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100717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架起通向科学的桥——茅以升科普创作精选》收录了27篇有关科普知识文章,其中不少是关于桥梁方面的。茅先生对我国有记载以来修建的各种桥梁做过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所以他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在几代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茅先生以那清新朴实的笔触向世人款款叙述着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和的成就,千百年来历代人民辛勤、聪慧地在水深风急、波涛激荡的河流上架起一座座坚固美观的长桥景象跃然纸上。人们通过这些文章可以了解我国桥梁建筑中的民族艺术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地位,以至像我这样的文科人在读过多年后,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本书收录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科普作品一等奖;《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桥话》一文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受到*主席的赞赏。
目录
我与中国的桥梁建设
从小得到的启发
两脚跨过钱塘江
明天的火车和铁路
为什么看不见柱子
向铁路现代化进军
为什么一个又扁又长的建筑物——桥,能够很稳固呢
桥梁远景图
没有不能造的桥
启宏图,天堑变通途
中国的古桥与新桥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桥话
中国的石拱桥
名桥谈往
二十四桥
新时代的科学教育
自学成才,振兴中华
实行先习后学的教育制度
学习研究“十六字诀”
检阅了我们科学大军的后备力量
环境科学的普及化
漫话圆周率
科学技术中的代号
打球与造桥
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纪念近代科学先驱者和艺术家——达·芬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来翻这本书的,毕竟“茅以升”这个名字,虽然听过,但总觉得离我的生活有点远。然而,当我真的沉浸在书中的内容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狭隘。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之生动,之有启发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讲桥梁,而是通过桥梁这个载体,展现了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会用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那些听起来很专业的概念解释得一清二楚。比如,他讲到桥梁的受力分析时,会用人走路、动物奔跑来类比,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科学。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智慧和创造力。它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打开了,对科学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启迪民智、激发兴趣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茅以升老先生在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分享他自己对科学的态度和理解。他笔下的科学,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严谨的观察、实验和推理之上。他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我记得书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工程实践的案例,其中不乏失败的教训。但他并没有回避这些“失败”,而是坦诚地分析原因,从中总结经验。这让我觉得,科学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反思之中的。这种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科学知识,更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以及它背后那种不断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洗礼,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棒了!丝毫没有教科书那种板着脸的教条感,反而像一位慈祥的长辈,耐心细致地为你讲解身边的事物。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讲到力学原理时,他不会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搬运重物、骑自行车这些最简单的事情入手,一点点引导你去理解其中的奥秘。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空气动力学,他用风筝的飞行、飞机的翅膀这些大家熟悉的例子,来说明空气的浮力和阻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这些画面,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在参与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科普方式,让我觉得学习科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反而成了一种乐趣。我甚至会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尝试用书里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它们。这本书真的做到了“寓教于乐”,让科学知识像种子一样,悄悄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断断续续地也看了不少。第一眼看到封面,就觉得一股亲切感扑面而来,茅以升老先生的名字,以及“架起通向科学的桥”这个书名,无不透露着一种智慧和力量。翻开书页,我立刻被那些生动形象的文字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用枯燥乏味的科学术语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一一拆解开来。比如,在讲到桥梁的结构时,他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搭积木一样,告诉你每一块砖、每一根梁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它们需要以这样的方式组合。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也身处其中,亲自去感受风吹过桥面时的摇晃,去体会钢筋混凝土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魅力,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也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座宏伟的建筑,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书里讲到的那些原理,不禁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对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感到畏惧,而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地方,就是它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科学背后的人文关怀。茅以升老先生虽然是中国桥梁工程的巨匠,但他科普创作的视角却是非常广阔的。他不仅仅关注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关注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为社会带来进步。在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关于桥梁建设的感人故事,有工程师们克服万难、攻克技术难题的毅力,也有普通劳动者们默默奉献、辛勤付出的汗水。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科学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当我了解到一座座宏伟的桥梁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时,我真的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不仅仅是探索未知,更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它也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人文的力量,要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种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创作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人生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