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兆寿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情感
  • 两性关系
  • 情爱文化
  • 心理学
  • 沟通
  • 婚姻
  • 恋爱
  • 成长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801289568
商品编码:295436637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定价:25.00元

作者:徐兆寿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谁要论及情爱而羞于言性,那他会遭人耻笑。可是,我们对待性的态度正确吗我们关于性的知识可靠吗本书将告诉你,性与情感不可分,性与审美不可分性与道德、历史不可分…句话,性与文化不可分。那种纯粹用科学主义看待性的态度是*有害的。
本书是被网上誉为“青年大师”的西北师大教授徐兆寿先生在许多大学进行情爱文化讲座的讲稿,从文化的角度为青年人解决各种困扰他们的难题,有启蒙情爱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识和树立正确情爱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兆寿先生开设的情爱文化讲座,曾在大学校园和网上备受争议。

目录


前言
性文化讲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编 爱是需要学习的
 讲 爱是需要学习的
 第2讲 爱是创造的
 第3讲 一个营销者的爱情两难
 第4讲 请救救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讲 大学流行姐弟恋:女性成为主动者
 第6讲 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
 第7讲 他要分手我该怎么办
 第8讲 一个无法自拔的苦恼者
 第9讲 如何处理好灵与欲的中突
 0讲 女子在男子面前应如何摆布自己
 1讲 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
 2讲 女人喜欢什么样的男人
 3讲 为什么我国青少年青春期提前
 4讲 我国儿童性教育存在误区
 5讲 性会成为爱的阻力吗…
 6讲 做未婚妈妈肯定是一场悲剧
 7讲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与8O后
 8讲 “性革命”真的到了中国吗
 9讲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婚姻的认识
 第20讲 婚姻危机
 第21讲 关于无性婚姻的回答
 第22讲 她该不该结婚
 第23讲 我们究竟要不要结婚
 第24讲 卖被杀之后
 第25讲 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26讲 面对孩子,离异女人怎样走出困境
 第27讲 这样的父亲应该感到悲哀
 第28讲 中国人姓氏的没落与自由意识的崛起
 第29讲 孩子该随谁姓
中编 什么是爱情
 第3O讲 什么是爱情
 第3l讲 爱情受三种力量支配
……
下编 性文化课笔记
附录 性教育亟须进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跨越时代的女性智慧:从维多利亚时代到当代思潮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而广阔的视角,审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面对的挑战以及她们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智慧。 我们将穿越时空,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精致束缚中走出来,直至直面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议题。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主题的深度挖掘,而是通过一系列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社会运动和思想流派,勾勒出女性地位变迁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阴影下的光芒——维多利亚与爱德华时代的女性生活 本部分将聚焦于1837年至1914年间,在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下,西方社会对“理想女性”的刻板构建。我们将详细考察“天使在家庭”这一核心意识形态如何形塑了中上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家庭的疆域与隐形的劳动: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被严格限制在家庭的私人领域内。本书将分析这种空间上的隔离如何转化为一种制度化的权力结构。我们不仅探讨她们在家庭中的精神抚慰作用,更会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隐形劳动”——从管理庞大家庭仆役、维持社会形象,到处理复杂的情感维系。这些劳动虽然不被计入经济产值,却是维系上流社会运转的关键。我们会借助当时日记、私人信件和规制手册,重现这些场景的细节。 教育的围墙与知识的渴望: 尽管高等教育对女性长期关闭,但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止。本章将梳理“善夫人”教育(accomplishments)的本质,以及女子学院(如七姐妹学院的早期雏形)在挑战传统教育规范中所做的努力。我们会考察玛丽·伍尔斯通克拉夫特等先驱的思想如何被压抑和误读,以及年轻女性如何通过阅读、写作和秘密的沙龙活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共同体。 道德的十字路口: 维多利亚时代的双重道德标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一方面是圣洁的“天使”,另一方面是无法逃避的“堕落女性”。我们将分析社会如何对待婚前失贞和婚后出轨的女性,探讨这种惩罚机制如何服务于父权制的财产继承和社会秩序。同时,也会剖析慈善事业和宗教救赎运动在试图规范和控制女性身体与行为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觉醒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剧变 本部分将探讨二十世纪初,社会结构松动带来的巨大变革,特别是女权运动(Suffragette Movement)的兴起及其对政治和文化景观的冲击。 从温和请愿到激进行动: 我们将对比英国的“温和派”与美国的“激进派”在策略上的差异。本书将详细记录潘克赫斯特女士及其组织如何运用破坏性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引发公众对女性参政权的深刻反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史叙述,而是关于身体政治和公共表达权的争夺战。我们将分析媒体对这些抗议活动的描绘,以及这种描绘如何塑造了公众对“激进女性”的认知。 战争阴影下的角色重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女性角色转变的催化剂。工厂、医院、农田,女性首次大规模地进入传统由男性主导的公共领域。本书将考察这种“临时”角色的转变对战后社会观念的影响。尽管许多女性在战后被要求回归家庭,但她们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已经永久性改变,为接下来的“爵士时代”的解放埋下了伏笔。 着装的革命与身体的解放: 限制性强的紧身胸衣的衰落,不仅仅是时尚的更迭,更是对传统性别规范的公开反抗。我们将分析“波波头”(Bob Cut)和“弗拉珀”(Flapper)现象,将其视为对维多利亚时代禁欲主义的直接挑战。这种身体形态的解放,是女性争取自主权的一种无声宣言。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迷宫——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文化与心理探索 二战后的社会结构虽然在表面上趋于稳定,但文化内部的张力却在持续累积。本部分着重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中对女性经验的复杂描绘。 现代主义的“他者”: 这一章聚焦于弗吉尼亚·伍尔夫、T.S.艾略特等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我们探讨为何在追求个体意识流的现代主义浪潮中,女性角色常常被塑造成“缪斯”、“魅影”或是“精神的容器”。本书试图剥离这些浪漫化的符号,探究作家们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又在多大程度上固化了现代社会对女性才华的限制。 心理学的暗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当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将审视这种新思潮如何被用来解释女性的神经症、母性焦虑以及性压抑。这不是要接受这些理论的全部,而是要分析它们如何被用来“科学地”界定女性的“正常”与“病态”。 家庭模式的脆弱性: 经济萧条和战争的创伤使得传统的家庭模式面临严峻考验。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对“好母亲”和“持家者”形象的社会焦虑,以及这种焦虑如何被大众媒体放大,从而加剧了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之间的内在矛盾。 第四部分:后工业时代的反思——全球化与身份政治的交织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把视角投向20世纪后半叶至当代,探讨第二波和第三波女权主义浪潮、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数字时代的身份重塑。 第二波的遗产与分歧: 我们将回顾波伏娃的《第二性》以及贝蒂·弗里丹对“令人窒息的舒适”的批判。但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探讨第二波女权运动内部的张力,特别是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经验与少数族裔、工人阶级女性经验之间的鸿沟,为后来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理论的出现奠定背景。 全球化视野下的女性劳动力: 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女性的劳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工厂女工到全球供应链中的“白领幽灵”。我们将分析这种去地域化的劳动如何影响了女性的集体组织能力,以及“全球公民”概念对地方文化身份的冲击。 数字时代的叙事权: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个体发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本书将探讨数字空间如何成为新的公共领域,女性如何利用这一工具来挑战传统媒体的单一叙事,但也同时面临着网络暴力和“表演性真实”的压力。我们关注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识并构建出真正具有赋权意义的身份叙事。 结语:未完成的进程 本书的收尾将是对历史进程的总结,强调社会进步的非线性特征。我们审视当今世界,女性在法律、教育和职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结构性的不平等依然存在。通过对过去一百多年女性经验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当下社会结构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到文化变迁是一个持续不断、需要积极参与的工程。 本书适合所有对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性别理论以及人类心理演变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历史框架,以理解当代社会中错综复杂的性别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个情感的万花筒,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无数种可能性。我之前一直认为,爱是多么纯粹、多么不容亵渎的东西,一旦沾染了“学习”的色彩,似乎就失去了原有的魔力。但《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去“套路”对方,而是通过对情爱文化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爱情观念的深入剖析,展现了爱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书中关于“情感的经济学”、“爱情的社会契约”等章节,让我对爱情的理解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分析。我开始意识到,爱情并非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它也深受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如何去爱,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情感关系。它让我不再害怕亲密关系的挑战,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评分

读完《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对“爱”有着一种误解。我总是以为爱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本能,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维度。它将情爱文化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爱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书中的一些案例和分析,颠覆了我过去一些固有的观念。例如,我过去总是觉得,婚姻就是爱情的终点,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婚姻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是需要双方持续学习和付出的过程。它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和伴侣的独特沟通方式和情感模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制度和爱情观的对比,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爱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同样能够带来幸福。这本书让我对爱情有了更理性、更成熟的认识,也让我愿意去尝试用新的视角去经营自己的情感生活。

评分

我常常觉得,爱情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问,即使经历了许多,也依然会在某些时刻感到迷茫。直到我遇到了《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爱情神化,也没有将其妖魔化,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理性的态度,将情爱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喜欢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生活的温度。书中对各种爱情观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不断探索和定义“爱”的。从古代的门当户对,到现代的灵魂伴侣,每一次观念的转变,都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内心的进化。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比如认为感情应该是一帆风顺的,或者认为对方应该无条件理解自己。它教会我,即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中,我们也需要尊重彼此的独特性,理解对方的需求,并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爱。它让我明白,学习如何去爱,不仅仅是为了让关系更美好,更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成熟的人。

评分

《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对过往感情经历的重新审视。我原以为自己对感情的理解已经相当成熟,没想到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不自知的枷锁。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将情爱文化中的种种现象,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式爱情,到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圈的情感表达差异,书中的每一讲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旅行,带领我穿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爱的。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依恋理论”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自己和伴侣在关系中的一些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也找到了改善关系的方向。我一直以为两个人在一起,只要有感觉就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感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维护这段关系。它让我意识到,爱不是一蹴而就的童话,而是需要经营和学习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感情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爱就是爱,不需要特别去学。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对“爱”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和刻板。书里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爱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你探索情爱文化的广阔天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原来爱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充满可能性。那些关于沟通技巧、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处理冲突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到伴侣身上,却忽略了对方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期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倾听、去理解、去包容,也让我明白,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共同成长,是互相成就。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如何更深刻地认识自我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开放,也更有勇气去拥抱和经营属于自己的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