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与发展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刘欣葵,谭善勇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3625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体育的物质基础在于基本的体育设施建设。党在十四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证。没有必要的物质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文件中还明确要求, 必须增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资。因此, 加强城市生活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从北京城市发展与北京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回顾与展望入手,对外社区体育设施现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细致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目前北京市社区体育设施以及可享用的体育设施建设的基本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欣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市西城区顾问。主要著作有《首都体制下的北京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60年》《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与法规》《北京——从传统古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
谭善勇,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专家,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理事,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务委员等。出版的部分专著和教材有《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即将出版)《房地产传媒运营理论与实践》《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概论》《城市管理学》《房地产经济学》《城市房地产投资分析》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区域经济、房地产经济与管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人文关怀的表达,这让它区别于许多枯燥的政府报告。作者们显然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普通市民使用体育设施的微观观察,非常生动。我记得有一段描写清晨在某个老旧社区篮球场打球的大爷们,他们的日常互动和对设施维护的参与感,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居住的小区。这些细节有效地将宏观的“设施总量”和微观的“市民体验”联系了起来,让冰冷的数据有了温度。它让人意识到,体育设施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社区精神和市民健康的重要载体。这种从“物”到“人”的视角转换,让这本书的受众面拓宽了不少,即便是对城市规划不太关心的市民,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点,从而更积极地去关注和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严谨的气息,很符合主题的调性。我记得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它的,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颜色是沉稳的藏青色,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格调。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号适中,行距宽松,阅读起来几乎没有压迫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图表的处理,那些关于不同类型社区体育场馆分布密度、人均占有率的统计图表,清晰得让人过目不忘。很多研究报告的图表往往晦涩难懂,但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颜色搭配合理,标识明确,即便是对统计学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页的设计,会用一些城市景观的黑白照片作为背景,既起到了视觉缓冲的作用,也隐约在提醒我们,这些数据分析的最终落脚点,是活生生的城市空间和生活场景。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作者团队对这份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那些硬核的数据背后的故事。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研究成果的呈现和前瞻性思考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不仅是对既往成就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我尤其欣赏它在最后几章对“未来发展”的构想,不是基于遥不可及的蓝图,而是紧密围绕着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展开的。比如,它提出了一个关于“弹性空间”利用的概念,设想如何通过时间段的错峰管理和多功能集成设计,来最大化现有场地的使用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新建。这种“存量优化”的思路,在北京这种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城市背景下,显得尤为务实和具有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如何推动社区体育设施的更有效利用,有了一套清晰的思考路径,不再是模糊的期待,而是有了可以拆解和执行的具体建议框架。它确实提供了一份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更是在试图解构“现状”背后的深层逻辑。我个人比较关注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交叉领域,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专业度。它没有简单地套用现有的城市规划理论,而是根据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特殊性,提炼出了一套具有地域针对性的评估体系。例如,书中对“最后一公里”服务半径的界定,结合了北京不同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差异进行了精细化调整,这比那种一刀切的标准要科学得多。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们似乎非常擅长跨学科的整合,我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的影子,以及社会学中关于“邻里效应”的讨论被巧妙地融入了设施利用率的分析之中。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对“发展”趋势的预测也显得更加审慎和有依据,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城市治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感性的“不够用”的层面,而是能够用更具操作性的框架去审视问题。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学术深度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点耐心去消化。特别是关于政策演变和资金投入的分析部分,涉及了大量的政策文件解读和财政预算的追踪,数据链条非常长,逻辑推演也相当复杂。我记得我有一段读得比较慢,反复对照着书中的注释和脚注来理解某项审批流程的细节。然而,正是这种“较真”,才使得整本书的结论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它没有回避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阻力,比如不同区政府间在资源调配上的博弈,或者老旧小区改造中产权的复杂性。作者们似乎秉持着一种“不美化现实”的原则,坦诚地展示了设施发展在政策落地和实际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梗阻”。这种坦率,比那些只报喜不报忧的报告要更有价值得多。对于业内人士或者相关的政策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田野资料和案例库,因为它记录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