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防电子热点2014
定价:168.00元
作者:余洋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118100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防电子智库丛书: 《世界军事电子发展年度报告2014》 《世界主要国家网络空间发展年度报告2014》 《国防电子热点2014》
内容提要
余洋主编的《国防电子热点(2014)》对2014年度 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防电 子领域40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 领域涵盖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和网络空间,涉 及战略规划、产业调整、新技术发展、新装备研制等 。本书可供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和网络空间等 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关注信息安全领域的读者,《网络边界防御体系重构与实践》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及时的视角。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在传统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的范畴里空谈,而是前瞻性地聚焦于“零信任”(Zero Trust)架构的萌芽阶段。作者以一种近乎辩论的口吻,挑战了传统的基于网络位置的安全模型,强调了身份验证和最小权限原则的重要性。书中列举了几个当时刚刚浮现的针对APT(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新型攻击向量,并详细拆解了如何利用内部网络的横向移动(Lateral Movement)来窃取数据,这对于我当时正在思考企业内网安全策略的部门来说,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考。更值得称赞的是,它讨论了安全与用户体验之间的永恒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不显著增加用户认证频率的前提下,通过行为分析持续评估风险等级。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论调是务实的,它承认安全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并指导读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构建更具韧性的防御体系。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能源电子学与电网智能化升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跨学科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电力系统“老旧”的刻板印象。作者将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电力传输和分配系统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高效、柔性电网的蓝图。书中对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后来的SiC(碳化硅)器件在变流器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宽禁带半导体如何通过降低开关损耗,来提高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分布式能源(如光伏和风能)接入电网所带来的波动性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快速功率电子变换器的虚拟同步机(VSM)技术。这种将控制理论与电力电子完美融合的思路,让整个电网的运行从被动响应变成了主动管理。这本书的图表制作非常专业,将复杂的拓扑结构和控制回路画得一目了然,使得即便是对电力系统不甚熟悉的电子工程师,也能快速掌握其核心原理。
评分翻开《无线通信的未来图景与挑战》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感。它并非仅仅罗列技术指标,而是将整个通信频谱的演进视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对于当时正在加速部署的4G LTE网络,作者的分析角度极为刁钻,着重探讨了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在实际城市峡谷环境中的性能衰减模型,这一点非常实用,因为很多同类书籍只停留在理论建模阶段。而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频谱效率和干扰抑制技术的详细阐述。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MIMO技术如何通过空间复用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吞吐量,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工程师对“多输入多输出”有了醍醐灌顶般的理解。此外,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和射频前端(RFFE)模块集成复杂性的讨论,也揭示了通信设备小型化背后的巨大工程挑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模拟的无线电波环境中,能真切感受到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与失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任何一本侧重理论推导的教材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得说,《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极限探索》这本书,从装帧到内容,都透着一股严肃的、对基础科学抱有敬畏之心的气息。它没有太多关于市场趋势的浮夸描述,而是将重心完全放在了微观世界的精妙控制上。关于光刻技术的部分尤其精彩,作者详尽对比了浸润式光刻和早期极紫外光刻(EUV)的原理差异和工艺难点,特别是对掩模版缺陷检测与修复技术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我记得书中提到,当线宽进入纳米级别后,随机的原子排列都会对电路性能产生显著影响,这让我对芯片制造中一丝不苟的洁净室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薄膜沉积技术的分类讨论,比如原子层沉积(ALD)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CVD)在厚度控制上的绝对优势,以及ALD在三维结构刻蚀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都被用流程图和微观示意图清晰地展示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明白,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计算能力,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极其精细、且不断被推向物理极限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之上的。
评分这本《前沿科技透视:2014年电子产业发展脉络》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技术演进有强烈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行业报告,而是充满了洞察力与前瞻性。书中对当时智能移动设备芯片组的迭代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细致地剖析了ARM架构在移动计算领域如何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壁垒,并且深入探讨了不同厂商在能效比优化上的微妙差异,那种对晶体管级别的理解深度,让人不得不佩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硬件本身,还巧妙地将软件生态的崛起融入到对硬件选择的逻辑推理中,比如为什么某些特定GPU架构的引入会直接催生出全新的移动应用类别。我记得其中关于物联网(IoT)早期概念的论述,虽然那时“万物互联”还只是一个热门词汇,但作者已经精准地预测了未来十年内传感器小型化和低功耗通信协议的重要性,这种预判能力,在今天回看,简直是神来之笔。全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技术术语的解释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专业性,又避免了让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行业资深专家娓娓道来,而不是被一堆晦涩的缩写轰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