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
定价:80.00元
售价:60.8元,便宜19.2元,折扣76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89373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著的《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是对靠前1次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的全面解析。全书共分为7个部分:综述、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和创新创业中的科普。书中收录了“2016年度全国科普工作统计调查方案”及2010―2016年的分类统计数据。
目录
综述
1科普人员
1.1科普人员概况
1.1.1科普人员类别
1.1.2科普人员分级构成
1.1.3科普人员区域分布
1.2各省科普人员分布
1.2.1各省科普人员总量
1.2.2各省科普人员分类构成
1.3部门科普人员分布
1.3.1部门科普人员数量
1.3.2部门科普人员分类构成
2科普场地
2.1科技馆
2.1.1科技馆总体情况
2.1.2科技馆的地区分布
2.1.3科技馆的部门分布
2.2科学技术类博物馆
2.2.1科学技术类博物馆总体情况
2.2.2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地区分布
部分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科技进步的普通市民,我经常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对于这些变化背后的宏观数据和整体图景却知之甚少。《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给这些模糊的感知注入了清晰的轮廓。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科学普及率和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统计数据。我希望看到,通过过去一年在各种科普渠道的努力,例如科学展览、科普讲座、媒体传播等,有多少人真正地接触到了科学知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这些数据不仅仅是数字,它们代表着科学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的播撒和生长,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我非常关注的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中,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是否存在一些地区性的科普“洼地”。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科普教育资源建设的信息,例如各类科学博物馆、实验室、以及线上科普平台的数量和使用情况,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普能力的重要指标。这本书将是帮助我理解中国科普工作成效的重要工具,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科学普及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数据汇编,更是一面折射中国科技进步轨迹的镜子。我作为一名对科学技术发展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科学普及设施建设方面的数据。我希望看到,在2017年,中国在建设各类科普设施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例如,有多少新的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以及青少年科学实践基地建立起来?这些设施的覆盖范围如何,又为多少公众提供了接触科学的机会?我也对现有科普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运营情况很感兴趣。这些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科普需求?它们在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勾勒出中国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普服务体系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科普硬件设施现状的窗口,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触角是如何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的。
评分当我翻阅《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全景图。作为一名对科技政策和发展方向有一定关注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书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统计数据。我希望了解,在2017年,中国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多少科研成果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同样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例如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侵权行为的治理情况。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中国在激发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决心和能力。这对于理解中国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中国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的“体检报告”,我希望从中能够看到中国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评分《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数据的罗列,更是中国科技进步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记录。作为一名热切关注科学普及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普通读者,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培训的数据。我希望了解,在2017年,中国有多少人活跃在科普一线,他们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以及年龄结构是怎样的?我同样对科普工作者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很感兴趣。他们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专业培训和支持,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科普工作?这些数据,将帮助我理解中国在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方面所做的努力。这对于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关于中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源报告”,我希望从中能够获得关于中国科学普及事业发展背后的人力支撑的全面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中国科技发展“幕后”的窗口。《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的标题就已经足够吸引人,它承诺提供详尽的数据,勾勒出2017年中国在科学普及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个人非常关注科普出版物和媒体传播方面的数据。我希望看到,在2017年,中国出版了多少科普书籍,这些书籍的发行量和覆盖面有多大?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上,有多少科普节目和内容被制作和传播,它们的受众群体又是哪些?这些信息,能够让我大致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公众中的。此外,我也对科普活动在不同地域的分布和参与度很感兴趣。例如,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又有多高?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我认识到中国在推动科学普及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科普成绩单”,我期待从中获得关于中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时,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到了那些充满活力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实验室。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的统计数据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在2017年,中国在哪些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哪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突破。这些突破,对于国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至关重要。我也非常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成果转化的比例。有多少科研项目得到了有效支持?有多少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中国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效。同时,我也对科研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很感兴趣,希望通过数据了解科研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留存情况,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科技的未来。这本书就像一本科技行业的“体检报告”,能够让我从宏观层面了解中国科技研发的实力和潜力,为我进一步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脉络提供重要的依据。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但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的普通读者来说,《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贵的知识宝库。我尤其看重其中关于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数据。我希望了解,在2017年,中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各个层面,为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多少资源,培养出了多少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我也对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很感兴趣。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评估中国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能够对中国科技人才的整体规模、结构以及年龄构成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也预示着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潜力和方向。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普查报告”,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揭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拿到《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如同一个宏大的档案库,静静地陈列着共和国科教事业在过去一年中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统计数据,因为这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探索方面的实力。我迫切希望看到,在2017年,中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表了多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以及这些成果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此外,我也对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比例和效率很感兴趣。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哪些行业和领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这些投入是否带来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问题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答案。同时,我也关注着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希望通过数据了解2017年中国在专利申请、授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这不仅关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活力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位置。
评分拿到《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这本书,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由数字构成的中国科技发展宏伟画卷。作为一名热心关注科技前沿的读者,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数据。我希望了解2017年,中国在哪些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这些产业的增长速度和规模,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我更关注的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以及它们对就业、出口和GDP的贡献。此外,我也对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其结构性变化很感兴趣。中国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是否持续增长?这些投入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这些数据,能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的决心和力度。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份关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投入的“年度报告”,我希望通过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未来走向。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类书籍抱有极大的兴趣。当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版》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它所吸引。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全面性,预示着它将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科普领域发展脉络的窗口。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翔实的图表和数据,为我勾勒出2017年中国科普工作的全貌。我期待看到关于科普投入、科普活动开展情况、科普设施建设、科普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详尽数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能够洞察到中国在推动科学普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可能存在的短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在科普活动方面,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科普活动有哪些特点,哪些活动最受公众欢迎,以及这些活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科普人才方面,我希望知道目前科普工作者队伍的规模、结构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这对于理解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数字,更是一面映照中国科普事业发展轨迹的镜子,我迫切希望通过它来“看见”中国科普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