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古代科技發明創造大全
定價:29.8元
作者:李會影著
齣版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63943395
字數:194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對於人類來說,科技發明乃是一項專屬的權利。這個世界自從有瞭人類以來,便不斷發展著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無論是初的人們發明創造齣的簡單石器,還是當代眾多可以上天的高科技,這些都是人類所特有的。李會影編著的《世界古代科技發明創造大全》從農業、手工製造、天文曆法、地理、數理化、自然哲學、文字、醫學、建築以及水利等方麵入手,嚮人們展示瞭古老的科技發明與創造,引導人們更好地瞭解人類的科技發明的曆史,一睹古老科技發明的風采。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一、農業方麵的發明與創造
遊擊式的農業——刀耕火種
在遠古時期,由於當時人們在農業方麵的技術還極為落後,那時的農業經營方式非常原始。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為瞭滿足對食物的需求,盡管已經開始耕種土地,但是所采用的耕種技術卻十分古老。在這樣的時期,刀耕火種的農業種植技術便齣現瞭。
刀耕火種這種農業種植技術中的“刀耕”主要是指當時的人們藉助於木製耕作具,或者石刀,抑或那些諸如青銅之類製作而來的器具對土地進行翻耕,以達到土地變鬆的目的,為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有利的條件;而其中的“火種”,則是指在當時生産力嚴重不足、很少有可以直接開墾種植、幾乎處處都是森林的情況下,想要進行耕種的話,需要人們必須先對森林進行伐,將其變成平地之後纔能進行。不過,在當時生産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想要對一座森林進行伐需要大量的時間,這時人們便想到瞭藉助於火燒的方式,將森林進行燃燒,從而不僅可以快速地將森林變成可以耕種的土地,還可以讓那些樹木燃燒後剩餘的鉀等元素為農作物提供有利的營養補充,從而有利於人們進行耕種。
這種為原始的耕作方式大約齣現在新石器時期,屬於一種十分原始的農業耕作技術。使用刀耕火種的耕種技術首先需要藉助於石斧或者鐵斧等工具對地麵上樹木的一些枯根朽莖等進行伐,之後再將那些曬乾後的草木藉助於火勢進行焚燒,那些經過火燒後的土地就會變得非常鬆軟。這樣,在不需要翻地的情況下,再藉助於地錶的那些草木的灰燼作為肥料進行播種,從而在農作物播種後就無需再進行施肥。
古時候的人們采用的刀耕火種的方式又被稱為遷移農業,還有人將之稱為遊擊式的農業。采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大的特點是不需要有固定的農田,隻需要人們先將生長著的樹木倒,之後再將那些大樹進行割除樹皮的方式,以達到讓大樹快速枯死的目的,後將那些枯死或風乾的樹木進行焚燒,從而獲得一片可以進行耕作的土地。做完這些工作後,隻需要在已經變得鬆軟的土地上挖齣小坑,將種子放進去,在上麵蓋上土,藉助於那些燃燒後的灰燼作肥料,便可以種植作物收獲糧食瞭。
運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耕作,這種耕地一年之後便需要易地而種。這種耕作方式屬於一種非常粗放的經營技術,它每~畝地的産量僅僅大約50韆剋。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收成卻是極少的。易地而種與那時土地的肥料不足有關,當土地的肥力不斷減退時,人們就必須放棄這塊土地,再進行新土地的開發。也正是因為這一特點,人們將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技術稱之為遷移農業。
自從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方式被創造齣來之後,便開始在大片的土地上被人們應用,人們不僅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栗與黍的種植,還藉助於這種開發土地的方式進行稻的種植。直到如今,在非洲的很多地方依然延續著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方式。尤其在當今的南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與丘陵地帶,那裏的當地人還延續著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
對於古人所采用的刀耕火種的農業耕作方式是非常粗放的,而且那時的人們在一片土地上所耕種的農作物的品種也是不一樣的,他們采用的是一種非常雜亂無章的種植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沒有壟可言,也不成行,而其中所耕種的農作物也是高矮不一。
然而,就是這種比較落後的農業耕作技術卻是對古時熱帶雨林環境的一種適應。由於熱帶雨林每年的雨水量都非常大,因此,非常適閤那些混植的方式,藉助於作物的參差不齊,使得那些相對低一些的農作物的植株得到高植株的保護與遮蓋,一層層由高到低的植物能夠有效阻止那些熱帶雨林暴雨對農作物,乃至地麵的衝擊。不僅如此,由於當時的人們進行的多種農作物混植的方式,且每一種農作物的成熟時間早晚不一,那些能夠被人們食用的農作物成熟時問有瞭差異,從而有效地緩解瞭當時的人們在糧食儲存方麵的睏難。
隻是在運用這種方式進行農作物的耕作時,通常都不需要人們進行農作物的管理,而是任由各種農作物的自然生長;再加時根本沒有可以嚮土地施的肥料,這樣的耕作土地經過兩三年,抑或三四年的耕作後,土壤的肥沃度就會嚴重不足,土壤中的養分因為雨水的不斷衝刷而流失,尤其是那些植物被焚燒後的營養成分被消耗殆盡,因此,這樣的土地能夠耕種的時間長也不能超過20年,短也就幾年時間。
當這些土地不能再進行耕作時,就需要人們開發新的土地,而那些被開發、耕種過的土地隻有等到所有的植物都恢復之後,纔能再一次進行刀耕火種的農業經營方式。此外,若是人們生活周圍的土地不充裕的情況下,人們便隻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土地的更替,不等被耕種過的土地上麵的植被恢復便再一次進行刀耕火種的種植。而這樣的結果又會使得植被焚燒後的營養成分不斷減少,從而使得土地可以用來耕作的時間限製變得更短,耕地與植被用地的更替速度變得更快。如此進行的循環使生態平衡的維護極為不利,甚至嚴重使得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終,使得當地的人們必須放棄自己生活瞭很長時間的地方,前往新的地區開發耕地。
在采用刀耕火種方式進行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對耕地與植被用地更替速度産生影響的還有人口的數量。一旦某些運用這種方式進行耕作地區的人口數量增加,勢必需要人們開發齣更多的耕地,以滿足人口的增長需求。盡管這種耕種方式還十分落後,但是,它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人們的農業耕作産生瞭極大的影響,而且這也是遠古時期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總結的經驗。
P2-4
……
序言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是能夠激發思考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引發瞭我無數的疑問和聯想。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問自己,為什麼古人會想到發明這樣的東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我們現代人有什麼不同?是什麼樣的社會需求促使他們進行這些創新?作者在解釋每一個發明創造時,都試圖去還原當時的語境,去探究發明背後的邏輯和動機。這讓我不僅僅是知道“是什麼”,更能夠理解“為什麼”。例如,在關於古代度量衡的章節,我被古人如何基於自然現象(如人體尺寸、日夜周期)來建立一套相對統一的度量標準所吸引,這背後蘊含的不僅是實用性,更是一種對秩序和規律的追求。這本書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引導我去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它就像一個引路人,在我探索古代科技的道路上,點亮瞭一盞又一盞的燈。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知識充滿好奇心,並且樂於主動思考的讀者。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一種“看看古人有多牛”的心態來翻閱這本書,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人的智慧遠比我之前想象的要豐富得多,而且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多時候都蘊含著令人驚嘆的創造力和係統性。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並沒有使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生動形象的筆觸,將那些可能顯得遙遠而晦澀的古代發明,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發明創造的深入挖掘,比如古代的烹飪技術、服裝的演變,甚至是古代的娛樂方式,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大科技”,更是在描繪一個鮮活的古代社會。它讓我看到,科技的發明和創造,並非隻是少數天纔的專利,而是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為瞭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斷嘗試和改進的結果。這種“集體的智慧”和“日常的創新”,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深刻的啓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科技”的定義,並且認識到,每一個時代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智慧之光。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古代文明的全新視角!我一直對人類的智慧是如何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條件下孕育齣如此驚人的創造力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份渴望。從古埃及的精密測量工具,到古巴比倫的水利灌溉係統,再到古希臘的機械裝置,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偉大文明是如何通過他們的聰明纔智解決現實問題的。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古代光學和天文學的章節所吸引,作者詳細介紹瞭古人如何觀察星辰、計算時間,甚至是如何利用簡單的光學原理製造工具。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人類對宇宙探索精神的體現。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嘆於古人的智慧,他們往往是在極端有限的條件下,通過反復的觀察、試驗和總結,纔得以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這種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到,科技的發明創造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人類智慧、毅力和對未知世界不懈追求的結晶。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壯麗史詩,讓我對人類的過去充滿瞭敬意,也對我們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對於那些和我一樣,對古代文明的日常生活細節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場盛宴。我原本以為古代科技主要是指那些宏偉的建築或者軍事技術,但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深入淺齣地探討瞭古代文明在農業、醫療、紡織、冶金等各個方麵的創新,這些貼近生活的發明創造,反而更能讓我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是如何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的。比如,關於古代的農業灌溉技術,作者詳細描述瞭不同地區根據地理條件發展齣的獨特方法,比如提水工具的演變,如何利用自然地形和人力來提高耕作效率,這些知識讓我對古代農業的精妙有瞭更深的理解。還有關於古代的醫療技術,從簡單的草藥應用到復雜的解剖學知識,都讓我驚嘆於古人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和探索。這本書並沒有迴避古代科技的局限性,反而通過對比和分析,更能凸顯齣古人智慧的閃光點。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古代,人類也從未停止過對改善生活、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實踐,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和學習。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對人類文明發展脈絡的宏觀把握。我之前對古代科技的瞭解比較零散,可能就是知道一些著名的發明,但這本書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清晰而完整的體係。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發明創造,更重要的是,它探討瞭這些發明是如何在不同的文明之間傳播、交流和演進的。我看到瞭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一個文明的突破是如何啓發瞭另一個文明,從而推動瞭整個科技史的進步。這種跨文明的視角,讓我對人類文明的共性與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善於將技術細節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哲學思想相結閤,使得閱讀過程不僅僅是技術的學習,更是一種對曆史和文化的深度體驗。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古代交通和通訊方式的章節,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古代世界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以及這些連接方式是如何影響瞭文化的傳播和貿易的發展。這種全局觀的視角,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本單純的技術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