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信号处理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
定价:23.90元
作者:陈后金,薛健,胡健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040177497
字数:280000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陈后金等编写的《数字信号处理》主教材的配套参考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的研究成果。
主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自2004年推出以来,受到读者的欢迎。考虑到这门课程是电气信息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并且是很多专业的考研课程,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学习指导,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本书共分9章,具体内容是: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功率谱估计、数字系统的结构、多速率信号处理基础、信号时频分析与小波分析。每章包括基本知识与重要公式、学习要求、重点和难点提示、思考题、习题精解五部分。另外附录收录了北京交通大学2001年至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详解。
本书可供讲授、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师生作为教材配套参考书使用,也可供准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作为考前辅导书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重磅”而非“沉重”。虽然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深度足够,但得益于清晰的结构和精心的配图,它并没有给人带来强烈的压迫感。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你需要的所有高精度工具,并且每件工具旁都有清晰的操作说明书。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性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从概念建立到复杂问题解决的一整套成熟方法论。它不仅仅是一本应试教材,更像是可以伴随职业生涯初期成长的参考手册。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读”这本书,而是在“使用”这本书,在遇到实际的信号处理问题时,我会习惯性地翻到相应的章节,查找那个最贴切的公式推导或者算法描述。这种实用性和工具属性的结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教科书的范畴,它真正达到了“指导学习”和“精解习题”的双重目标,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泼的配色,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啃的教材。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的,翻开扉页,作者团队的名字印在上面,感觉分量十足。我个人对这个领域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推导是高不可攀的鸿沟。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理论的彼岸和实践的此岸。尤其是在章节的安排上,能够感受到编者在知识递进上的良苦用心,他们似乎很清楚初学者在哪个知识点上会卡住,并提前埋下了“伏笔”或者提供了更直观的解释路径。我尤其欣赏那种对基本概念的穷尽式阐述,不是那种一笔带过、留给读者自己去猜的写法,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把每一个细节都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确保你真的“懂了”,而不是仅仅“记住了”。这种扎实的态度,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通常为了追求篇幅和时效性,会在基础功上有所懈怠,但这本显然没有走捷径,它更注重内功的修炼。读着读着,那种对复杂理论的敬畏感慢慢转化成一种掌控感,觉得原来数字信号处理也没那么遥不可及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性的,用词准确,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来掩盖内容的单薄,一切都是为了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阅读起来,很少会因为拗口的表达而需要反复回溯句子结构,这在阅读技术类书籍时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时间宝贵,我们更需要的是信息的高效摄入。我特别赞赏作者对数学符号的规范性使用,从头到尾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避免了在不同章节间转换时产生不必要的认知负荷。此外,书中在引入一些高级主题时,会有一个简短的“历史背景”或“发展意义”的介绍,这能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个技术会被提出来,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而不是孤立地去学习一个技术模块。这种对知识体系“全景式”的把握,对于提升学习者的格局和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让人明白自己正在学习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门学科的演进脉络。
评分对于我这种偏向于动手实践的学习者来说,任何一本理论书如果缺乏足够的习题和例证支持,那都会大打折扣。而这本在习题部分的编排上,简直可以说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的极致。它不是那种简单地罗列计算题,而是根据每个知识点的不同侧重,设计了层次分明的练习集。初级的巩固性练习,帮你夯实基础公式的运用;中级的应用型题目,则开始引入一些实际场景的建模需求,让你思考如何将理论映射到工程问题上;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深入探究”或者“拓展思考”的题目,它们往往会涉及一些前沿的算法思想或者需要跨章节知识点联动的综合分析,真正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解答部分的处理上非常细致,不是仅仅给出一个最终答案,而是详细展示了关键的推导步骤和思路路径,甚至会对一些常见的错误思路进行反向的警示和辨析。这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地接受知识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非常流畅,就像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引导着读者的思维不断向前延伸,很少有那种跳跃感或者突兀的转折。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入新概念时的铺垫工作,很多时候,一个复杂的概念在首次出现时,是通过非常生活化或者工程上常见的例子来切入的,这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举个例子,讲到卷积时,它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积分/求和公式,而是先用一个模拟信号经过某个系统响应的场景来解释“系统”和“输入输出”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运算具象化为物理过程的叠加。这种“先感性认识,后理性深挖”的教学策略,在我看来是极其高明的。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示质量非常高,不仅仅是装饰品,而是真正起到了解释和辅助理解的作用。有些教科书的图做得非常粗糙,看了还不如不看,但这里的图示往往能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最复杂的信号流或变换过程,让人豁然开朗。我甚至会花时间去临摹这些图,在重画的过程中,加深对内部结构和关联性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