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 上善若水 9787505417762

长孙皇后 上善若水 97875054177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善若水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言情
  • 长孙皇后
  • 唐朝
  • 宫廷
  • 权谋
  • 女性
  • 小说
  • 架空历史
  • 上善若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ISBN:9787505417762
商品编码:295789412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长孙皇后

定价:28.80元

作者:上善若水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54177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开国圣母,她是刀光剑影之中的一朵白莲,贞观之治,她是千古明君身畔的一柄铜镜,母仪天下无瑕的旷世贤后,大唐帝国盛世牡丹的传奇一生。

内容提要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难产,一缕芳魂幽幽而去。然而因为一个初的错误,来自现代社会的孤儿若水投生到刚刚死去的长孙身上,代替这个的皇后走完她的下半生。
前朝、后宫;外臣、内戚;天子,还有那几个可爱的孩子……若水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古老的年代。此时国家刚刚稳定,百废待兴,朝廷的求才若渴在臣子和百姓之中掀起了轩然;外族对于中原虎视眈眈,日夜窥伺。若水的到来,不但悄悄改变了长孙皇后的命运,更改变了臣工争权夺势、皇室骨肉相残的可怕局面。
面对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妻子,李世民深深地困惑了。她对自己若有若无的回避,对朝政独到精辟的见解,都不似从前。冥冥之中,命运再次异样转动,当若水终于知道长孙身世的巨大秘密时,历史正朝着一个连她也无法预知的未来走去。
若水明明身死,为何三年后又?李世民又将如何对待这场阴差阳错的爱情?大唐帝国盛世牡丹传奇般的一生又将怎样华丽谢幕?敬请阅读盛世华章——《长孙皇后》。

目录


作者介绍


上善若水,为人懒散,好睡好吃,世蟹座的女生。平日没什么大的嗜好,却唯独*长孙皇后,*那个因为有她的存在而臻于的贞观前十年。由于素来不满有关李世民的影视作品中满天飞的公主杨妃,故借毕业后的一段闲暇时间来为自己和所有喜欢长孙的人们讲述一个幻想、虚构、

文摘



序言



《盛世霓裳:大唐风华录》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以恢弘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唐朝,特别是其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精髓、制度演变以及社会生活百态。它是一部关于“气象”的史书,旨在描摹出那个兼容并蓄、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而非仅仅罗列帝王将相的功过。 第一部分:初唐的奠基与气象的初现 本书伊始,将目光投向隋末的乱世之后,李唐王朝如何以“马上得天下”的锐气,迅速稳定局势,并开始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 1. 政治架构的重塑与“贞观之治”的底色: 详细剖析了唐初三位重要君主(唐高祖、唐太宗及初期的摄政者们)在制度设计上的创新。重点阐述了三省六部制的进一步成熟,科举制度的初步发展如何为寒门士子打开了入仕之门,以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初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不只是简单描述“贞观之治”,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制度的韧性与缺陷的初现。 2. 军事扩张与边疆的融合: 唐初的军事战略,特别是对东突厥的决战,是如何重塑了东亚的权力格局。书中将详述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的意义,展示了唐帝国如何从一个中原王朝,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帝国,其对周边民族的羁縻政策,既有武力威慑,亦有文化辐射。 3. 文学思想的萌芽: 在政治相对安定之后,文化的生命力开始迸发。简述初唐四杰等人的努力,以及佛教、道教在国家层面的地位与影响。这段历史为后来的文化高峰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大唐的辉煌顶点——开元盛世的肌理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心,致力于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盛世”图景,揭示其繁荣背后的复杂性。 1. 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唐代的经济成就不仅仅是农业产量的提高。我们将重点分析漕运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扬州、洛阳等国际性大都会的崛起,以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盛。对于货币的流通、赋税的结构变化,以及早期城市坊市制度的运行机制,都有细致的描述。城市不再是单纯的政治中心,而是具有独立生命力的经济与文化熔炉。 2. 制度的极致与隐忧的积累: 对玄宗时期的政治运作进行深入剖析。重点探讨了节度使制度的产生及其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开元时期的人才选拔和用人标准,如何推动了行政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埋下了权力过度集中的隐患。 3. 文化的巅峰与艺术的熔炉: 这是唐代文化全面爆发的时期。书中将详细描绘盛唐诗歌的豪迈气象,特别是“李杜”的创作背景与风格差异。同时,将目光投向艺术领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如何融合印度、中亚及本土风格的?唐三彩的烧制工艺及其所反映的贵族审美趣味。唐代服饰的开放与多元化,也反映了社会心态的自信。 4. 宗教的交融与对外交流: 探讨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度。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祆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如何在长安拥有立足之地,这体现了唐朝“海纳百川”的胸襟。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不仅是宗教史上的壮举,更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部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与大唐精神的延续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关注安史之乱这一历史的巨大断裂,并探讨“中唐”的重塑与“晚唐”的挽歌。 1. 安史之乱的深层原因与破坏力: 详细分析了导致这场内乱爆发的结构性矛盾,包括土地兼并、财政危机和地方军权的坐大。对战争的残酷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和人口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进行客观描述。 2. 中唐的挣扎与回光返照: 乱世之后的重建工作艰难而复杂。重点分析了“两税法”的实施,这是唐代财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国家权力对土地直接控制的削弱和商品经济力量的上升。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是知识分子对时代精神衰落的文化回应。 3. 藩镇割据与晚唐的萧瑟: 阐述了藩镇割据如何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顽疾,中央政府权力的衰退过程。晚唐时期的文学,如晚唐诗人的感伤与对往昔盛世的追忆,构成了时代的悲剧底色。 结语:一个时代的遗产 全书最后总结了唐朝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唐代的法律、典章、文学、审美趣味,如何渗透入宋、元、明、清的肌理之中,构成中华文明持续的强大精神支撑。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唐朝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疆域之广、国力之盛,更在于其开放包容的胸襟和自信的文化创造力,这种“大唐气象”是如何熔铸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全书语言力求平实而富有感染力,注重细节考证与史料的互证,力求还原一个鲜活、有温度的大唐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哲学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如同清泉般婉约,时而又似山洪般磅礴有力,这种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在描述宏大的宫廷斗争和政治风云时,气势恢宏,格局开阔;而在描写人物间微妙的情感交流和内心挣扎时,又极其细腻敏感,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情与无奈。它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关于责任、牺牲、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常,这些思考点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读完一章,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其中蕴含的深意,那种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快餐式小说无法比拟的。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对于“情”的描摹,尤其是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它不是那种直白的、煽情的爱恨,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滴细节中,通过眼神的交汇、一次不经意的触摸、一句未尽之言来体现,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手法,非常考验读者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我常常被一些看似平淡却暗流涌动的场景所打动,体会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情感的珍贵与脆弱。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叙述时,保持了一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姿态,既尊重了历史的严肃性,又巧妙地将个体命运融入其中,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而是充满了人情温度的动态过程。这种平衡感,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唐初,亲眼见证了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人物塑造极其成功,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读者的心弦。特别是对几位核心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思考人性深处的复杂与挣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高潮迭起却又不失铺垫的韵味,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拖沓之感。书中对于历史背景的考据也做得相当扎实,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却扑面而来,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装帧设计也相当精美,拿到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的发展了,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历史和精妙叙事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书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会写得过于枯燥,充斥着大量的历史名词和事件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太“活”了!作者仿佛拥有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在史书中的人物拉回到我们面前,让他们鲜活地呼吸,真实地爱恨。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复杂、矛盾甚至略显“不完美”的一面,这种真实感反而更具吸引力。例如,某位重要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犹豫和自我怀疑,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感同身受。叙事结构也处理得非常巧妙,非线性叙事的使用,让故事的层次感和悬念感倍增,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小说,更像是一部精良的年代群像剧,让人看得大呼过瘾,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比较高的人,但这本书在各个层面上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从语言的韵律感来看,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很多地方的描述达到了诗歌般的境界,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描绘战争的残酷场面,也有一种独特的、令人敬畏的美感。情节推进上,它做到了张弛有度,文武交替得当,既有朝堂上的权谋交锋,也有生活中的烟火气息,使得读者在紧张之余,能得到必要的喘息和回味。此外,我注意到作者对服饰、礼仪、建筑的细节描写也十分到位,这些“硬核”的细节支撑起了整个故事的真实可信度,足见作者在前期准备上下的功夫之深。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文学价值与历史厚度兼备的佳作,我已经向身边所有爱读书的朋友们大力推荐了,相信他们也会像我一样,被其深深吸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