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都是格林斯潘的错吗?
定价:29.80元
作者:林弋然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2290051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他是拯救经济危机的圣人,还是将金融推入黑暗深渊的罪人?——只与上帝对话的美国掌柜:格林斯潘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大风暴,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主义者格林斯潘悲哀地说:“让市场经济自由调节,缺乏监管是错误的。”
内容提要
美国金鼬家宣称:“艾伦?格林斯潘是首位经济政策界。”
★罗杰斯却说:“人们总是称赞格林斯潘是‘金融沙皇’,但是我不那样认为,我认为他就像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皇帝的新装》里的一个小角色,多就是一个铁匠,他挥舞着铁锤,破坏经济,而不是调整经济。”
《财富》杂志曾在封面上放上了一句令人咋舌的口号:“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了!”
★但今日全球次贷的金融风暴,有人倡言,根本原因就是格林斯潘在2000年底于美国推动的低利率政策。
目录
作者介绍
林弋然,台湾媒体人士。曾出版过《当苹果掉在你头上》等多部著作,对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有较深刻认识。
文摘
序言
天哪,我最近读完了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涉及了宏观经济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关键人物。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任何一个单一的角色视为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张由政策失误、市场情绪波动以及人类固有的非理性行为共同构成的巨大网络。作者在梳理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金融脉络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细节把握能力,从那些晦涩难懂的央行会议记录中,提炼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逻辑链条。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信息不对称”在决策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探讨,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把我们带到了决策者的密室,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可能做出偏差巨大的判断。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指责,而在于剖析机制,它让我们反思,当系统本身存在内在的脆弱性时,任何“完美”的救世主也终将面临考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新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结论,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原因。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教科书式严谨论证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妙的“智力冒险”。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观点,反而勇敢地将它们摆在桌面上进行辩论。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进行了海量的交叉验证和多方信源的对比,因为书中引用的数据和引述的观点,都经过了极其审慎的处理,没有那种为了增强戏剧效果而进行的夸大或简化。尤其是在探讨监管哲学转变的那几个章节,作者冷静地分析了“放任自由”与“积极干预”之间的钟摆效应,指出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机后,社会对政府角色的期望都会经历一次剧烈的重估。这种宏大叙事中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不可动摇的扎实感。它像是一份详尽的法庭辩论记录,而非一篇带有个人偏见的评论文章,它邀请你加入思辨,而不是强迫你接受结论。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某些金融大佬的评价总是停留在媒体的快餐式解读上,总觉得有些事非人力所能及,或者干脆就是某人一念之差酿成的灾祸。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它更倾向于将问题归结于制度的惰性与认知的局限性。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路径依赖”如何固化了某些风险偏好的决策模式,一旦某种金融创新被采纳并形成利益共同体,想要逆转就变得异常困难,即便有警钟响起,也往往被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对“历史惯性”的盲目信任所淹没。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使用的那些旁白式的反思,它们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个更深刻的哲学困境: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和相对缓慢的社会治理能力之间,我们该如何设置合理的安全边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权力的框架——不是审视权力的腐蚀性,而是审视权力的局限性,即便是手握重权者,在面对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时,也常常是束手无策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极其流畅,简直可以媲美优秀的历史传记,但其内核却是一部严谨的经济学分析著作。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时间线和多重影响因素时的线性处理能力,很多经济事件看起来是孤立的爆发点,但这本书却像一位高明的侦探,将看似不相关的线索串联起来,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子,书中对某种特定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是将其置于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滞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这使得那个金融工具的出现不再是偶然的“聪明才智”的爆发,而更像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累积的必然结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无数数据点和人类互动构成的动态模型中,作者就像那个熟练操作模型的工程师,不断调整参数,让我们看到在不同假设下经济走向的概率分布。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对于那些对经济史敬而远之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解毒剂”,它证明了复杂的经济学议题完全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承载。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气势磅礴,信息量之大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种对历史宏观图景的把握感,是其他任何单一主题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触及到的是关于“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它往往不是因为某个环节的彻底崩溃,而是因为所有环节都沿着一个看似合理的、但最终导向灾难的方向,协同演进的结果。作者对经济周期的描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繁荣与萧条,而是将其视为人类集体心理和机构行为的周期性循环。它提醒我们,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往往跑在风险认知和制度建设的前面,而历史的教训总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能被真正内化。这本书不光是回顾过去,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我们所处经济环境中的那些熟悉的、但又可能被忽视的潜在危险信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