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类发明之路 张开逊 9787200068184

回望人类发明之路 张开逊 97872000681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开逊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发明
  • 人类文明
  • 科普
  • 历史
  • 张开逊
  • 科技发展
  • 创新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68184
商品编码:295848789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回望人类发明之路

定价:35.00元

作者:张开逊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200068184

字数: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暗淡的蓝点,显得微不足道。它孤独地在太空漂泊,偶尔有几个气体分子逃逸到字宙空间,偶尔有不知来自何方天体的几个粒子散落在它的表面。这个暗淡的蓝点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大气,呵护着栖息在它表面的脆弱的生命。这些生命之中有一种生灵,在这里发明了有别于自然的事物,创建了自己的文明,为宇宙赋予特殊意义,他们就是人类。
n  由于人类的存在,地球经历石器时代、金属时代、机器人时代、电气时代、核能时代、航天时代……《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我们人类所走过的发明之路。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开逊教授,四川省江油市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发明协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五、六届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n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物理专业,致力于传感技术研究,为半导体结型温度传感器在中国工业化生产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发明碳化硅高温传感器,使半导体传感器件拓展到高温领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多项发明获法国国防部长奖、匈牙利天才奖、日内瓦州奖、比利时王国骑士勋章和德国国际发明金质奖章。

文摘


有实物证据的早的人类发明,是在250万年前的地层中找到的石器。1976年,人类学家哈里斯,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格诺河附近首先发现它们,后来经过三年大规模发掘,人们在那里找到了数千件石头打制的工具。其中大部分用卵石敲击而成,用于砸或刮擦,还有用碎石片做成的切割器。
n  1959年,人类学家利基(1903—1972)夫妇,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150万年前的地层中,找到了类似的石制工具,同时还发现了古人类遗骸。距这些石器发掘点几千米之外,他们还找到了制作这些工具的采石场。后来,考古学家在非洲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地区2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掘出2683块被加工过的石头碎片,这些石头碎片都是由火山凝灰岩打制成的。在这个地层中,人们还找到了大量古人类骨骼化石。
n  在这三处相距100万年的地层中,人们找到的石器差别不大,制作都很简单。
n  人类利用坚硬的石头可以做许多事情。碎裂的石块有锋利的刃口和尖头,可以用来猎杀动物,切割猎物的皮肉;石器可以使许多物体改变形状,能够把树木枝干和动物骨骼加工成需要的工具和武器。精心打造的石器,能够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
n  在遥远的古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先民,不约而同把石器作为早的工具。
n  石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演进历程:动物把自己的器官变成工具,而人类则为自己发明所需要的工具;动物通过进化适应自然,而人类则依靠创造改变自然。可以想象,如果人类一直生活在没有石头的地方,今天的世界也许是另外的样子。
n  大约距今50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用火的技术。在距北京西南40千米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类早用火的证据,找到了当时燃烧过的灰烬,还有许多烧焦的动物骨头,其中有大量的鹿和野猪的骨头。
n  发明用火,使人类获得了新的生存优势。用火取暖,使人类能够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带生活,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食物经过烧烤,不仅味美可口,还可以杀灭许多致命的细菌和病毒。火可以帮助人类避免野兽的伤害,因为几乎所有的猛兽都怕火。火焰的光芒照亮幽暗的洞穴,可使不见天日的洞穴成为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岩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活动遗存。
n  大自然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火。雷电可能引发森林大火;干热的季节,堆积的枯枝烂叶会自燃引发草原大火;火山爆发,流淌的熔岩会造成一片火海。这些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大火,是一切生物的灾难。不同于其他物种,人类使火这种引发灾难的自然现象为自己造福,发明了产生火源、控制燃烧和保存火种的技术。这是人类继发明石器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n  火能够改变许多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帮助人类获得自然界中不曾有过的材料。如果说石器为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火则为人类后来的工业文明埋下了伏笔。
n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岁月里发明了语言,语言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分享经验,协同活动,构成社会。
n  语言是非常复杂的发明,人类通过呼吸系统、声带和口腔(包括舌头和牙齿)器官巧妙配合,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独立声音单元,以特定的时间顺序排列,便组合成表达思想的信息;如果同时控制音量和音调的变化,信息内容就会更加丰富。这种因声带振动产生的信息,通过空气传播引起其他人鼓膜同步振动,产生听觉信号;这种信号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大脑加以综合分析,再现原有的信息含义,使听者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人类依靠发声器官、听觉和大脑的默契,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
n  语言的发明经历了极为漫长的过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寻的踪迹。今天的人们只能根据古代人类活动特征的变化,推测语言发明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然而人们尚不知人类发明语言的确切时间。
n  大约距今20万年前,古人类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他们的身体特征已经和现代人差别不大,人类学家称之为智人,在生物分类学中,智人和今天的人类属于同一个种。古人类学家发现,大约距今8万年前,智人头骨的结构发生了有利于产生语言的显著变化,一些学者推断,比较复杂的语言可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n  智人制造石器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用以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越来越多样,加工越来越精细,他们在制造实用器物的同时,逐渐开始了具有文化色彩的创造活动。
n  2004年,考古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他们在南非布隆波斯山洞里发现了距今7.7万年前精心磨制的几个穿孔贝珠。人们不知道它们是项链还是计数筹码,不过可以肯定不是实用器物。这一发现表明,当时古人类的文化心理已经与今人有一些共同之处。发现穿孔贝珠的这个岩洞,在俯视印度洋的悬岩上,离海面35米高,从距今7万年前开始,一直没有被扰动过。
n  1994年12月18日,三位研究洞穴的科学家,在法国南部距巴黎500千米的阿尔代什地区维兰庞达镇附近的一个峡谷里,发现了一个大石灰岩溶洞,称查维特洞穴。挪开堆塞在洞口坍塌的石块,他们看到洞里打磨过的石壁上有许多精美的画,画中有狮子、熊、豹、猛犸象、野猪、犀牛、鹿、野牛、马和猫头鹰,共420头动物,有的奔跑,有的回头张望,个个栩栩如生。这些动物大部分是用木炭画的,小部分是用手蘸着黄赭石和赤铁矿颜料涂抹的,还有一部分是先用木炭勾画线条,再用更加坚硬的石块浅刻出来的。因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99%,几乎没有空气对流,所以炭粉和矿石颜料没有被氧化,大部分未脱落,所有的画都保存得非常好。法国和英国有三个研究机构用放射性碳14技术测定洞穴中用木炭颜料画成的两只犀牛和一只野牛,确定这是3.5万年前的作品。
n  这个洞中有一幅画,是作画者用手蘸赭石颜料在石壁上拍出来的。今人用计算机模拟,推断作画者的身高大约1.8米左右。在不见天日的洞穴里完成这样巨幅的壁画,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已经发明了稳定而持久的照明技术。
n  这些史前时期的绘画令今天的艺术家叹为观止,作画的技巧和神秘的立意,表明当时人类的智慧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n  德国考古学家在邻近多瑙河的霍仑斯坦峡谷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一批距今3.2万年前的骨制艺术品。其中有一件高约30厘米的直立人形狮面雕像,它可能寓意某种人类活动中的崇拜。还有一支骨笛,上面钻有三个吹奏时改变音调的圆孔,它表明3万年前人类已经能够制造乐器,发出自然界中不曾有过的声音。还有一些象牙雕刻的马和大型哺乳动物的造型,表明人类这时不仅能够在平面上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外部世界的情景,还能够使用比例和模拟的概念,创造出仿真的立体艺术品。
n  乌克兰考占学家发现了2.8万年前用象牙磨制的针。这种针的造型和今天的钢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细长、尖锐、表面光滑,针孔位置非常合适。学者们推断其用途大概是用来缝合兽皮抵御风寒。
n  俄罗斯考古学家发掘了两座距今2.5万年的墓葬。其中一座墓里安葬着两位少女,她们穿着有饰物的衣服,身着斗篷、长裤,穿着直达膝盖的长靴,戴着帽子,6000枚成串的象牙珠子散落在身体上;在另一座墓中发掘出标枪、短剑、披风扣针,有10个空心花瓣的圆盘和雕刻的小马,还有穿在带子上的数百枚北极狐的牙齿。这表明2.5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厚葬死者,对故去的同伴表达哀思,而且有了相当强烈的聚敛财富的观念,并且希望把财富带到另一个世界。
n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相继发现了许多处1.5万年前用猛犸象骨骼和象牙建造的房屋遗址,大量猛犸象腿骨和下颌骨整齐有序地堆砌在遗址上。在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用象牙雕刻的饰物,其中有一件简直就像后来人类神话故事中的“幽灵”。
n  大约距今2万年到1万年之间,人类发明了陶器。陶器由黏土烧结而成,用于盛水和烹煮食物,它是人类发明的种改变了自然界物质特性的生活用品。在制作陶器的时候,首先使黏土与适量的水均匀混合,在半干的时候用手工做成需要的器皿形状,晾干焙烧。在450摄氏度~700摄氏度之间的高温环境下(在烧木材的窑中很容易达到这样的温度),微细的黏土颗粒改变了性质,相互烧结在一起,使成型的土坯变为不怕烧、不漏水,结实耐用的器物。
n  古代人利用陶器可以方便地从江河湖泊取水,贮存在加盖陶器中的水,可以保持清洁、减少蒸发。有了陶器,人类能够在离开水源的地方安家,选择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
n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加工食物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可以用水作为中间介质加热食物。水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传热性,用火加热陶罐底部,食物可以通过水均匀加热,不会烧焦烤糊。水被加热沸腾之后,水温长久保持在沸点温度不再升高,沸腾的水成为理想的恒温器。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沸点略微降低)。在沸腾的水中,食物能够发生一系列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学变化,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有毒不能生吃的食物(例如芋头和马铃薯),经过烹煮可以成为美味佳肴,坚硬粗糙难以入口的食物煮过之后变得容易消化;肉类和植物的蛋白质在烹煮过程中,会水解成大量人体不可或缺的氨基酸,对大脑的发育和进化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高温煮食物杀灭了食物和水中的微生物,熟食代替生食,喝汤代替饮生水,减少了人类患病的机会。
n  陶器的发明,扩大了人类选择食物的范围,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从此,人类普遍开始吃熟食,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n  人们制作陶器,在保证其实用功能的同时,常常情不自禁赋予它审美的价值。无论器物造型抑或表面装饰,技术和艺术已经融为一体。许多史前时期的陶器,不但蕴含丰富的科学智慧,同时也是绝妙的艺术品。陶器的发明,为人类在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拓展了新的空间,使人类的造型艺术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n  考古学家把陶器视为史前时期人类活动水平的重要标志。他们通过分析不同时期陶器的特点,推测当时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状况,并且根据陶器制作的工艺和图案,区别文化类型,细分历史阶段。世界上许多历史博物馆都收藏古代陶器,人们视其为凝固的历史。
n  陶器实现了火与水的美妙结合,是人类文明演进历程重要的里程碑。陶器的发明催生了一系列后续的人类创造活动,并为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发明铺垫了重要的基石。
n  差不多与陶器出现的同时,人类开始驯养动物。早年人类祖先在狩猎的时候,总是把猎物杀死,连幼崽一起吃掉。后来,人们开始捕获那些弱小、温驯的动物幼崽喂养,结果发现能够与人类合作的动物种类非常少,直到今天,能被驯化的动物也不过几十种。
n  ……

序言



《文明的足迹:科技的演进与人类的智慧》 引言: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智慧史。从钻木取火的原始萌芽,到遨游星辰的宏伟图景,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本书《文明的足迹:科技的演进与人类的智慧》,旨在深入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发明,剖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孕育的科学原理、引发的社会变革,以及它们如何层层递进,共同编织成人类文明壮丽的画卷。我们将跨越漫长的时光隧道,从远古的火种,到精密的芯片,从简单的工具,到复杂的系统,去追溯每一项伟大发明的脉络,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邃智慧与不懈努力。 第一章:点燃文明的火种——从远古到农业革命 人类的黎明,是与自然的艰苦搏斗。火的发现与驯化,无疑是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它不仅带来了光明与温暖,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类烹饪食物的能力,这极大地改善了营养摄入,促进了大脑发育,为更高级的智力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火也成为社会聚集的中心,促进了语言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 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是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早期智慧结晶。从粗糙的石斧、石矛,到精细的刮削器、钻孔器,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存能力的提升。这些工具不仅用于狩猎采集,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的迁徙和定居提供了可能。 农业的兴起,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游牧采集到定居耕种,玉米、小麦、水稻等重要作物的驯化,以及畜牧业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稳定地获取食物,人口数量得以大幅增长,并催生了村落、城镇,最终形成早期文明。农业的出现,也带来了剩余产品的积累,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创造了条件。而灌溉技术、犁、播种器等一系列与农业相关的发明,更是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 第二章:文明的骨骼——文字、数学与早期工程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伟大突破。从象形文字到表音文字,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和经验得以被记录、传承和传播,突破了口耳相传的局限性,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法律、哲学、科学,一切文明的成果,都离不开文字的载体。 数学的萌芽,伴随着早期人类对数量、形状和空间关系的认知。从简单的计数、度量,到几何学、代数学的初步发展,数学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了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古巴比伦的六十进制、古埃及的度量衡、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都展示了早期数学的辉煌成就,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科学与工程。 早期工程学的实践,体现在那些令人惊叹的古代建筑和水利工程中。金字塔、巨石阵、巴比伦空中花园、古罗马的渡槽与道路系统,这些宏伟的工程不仅展现了人类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更体现了对力学、材料学、测量学的早期理解。它们是人类改造自然、服务于社会需求的生动例证。 第三章:思想的火花与工艺的精进——古典时代与中古时期 古典时代,特别是古希腊与古罗马,在哲学、科学和工程领域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阿基米德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上的发现,如杠杆原理、浮力定律,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古罗马人更是将工程技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混凝土、拱券结构、以及发达的交通网络,都体现了卓越的实用主义精神。 进入中古时期,虽然欧洲经历了“黑暗时代”,但科技的火种并未熄灭。伊斯兰世界的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知识,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代数的发展、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以及精密的医学仪器。东方的中国,同样在这一时期孕育了诸多重要的发明。造纸术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火药的发明,最初用于炼丹和娱乐,但很快被应用于军事,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指南针的出现,则为航海提供了方向,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印刷术的推广,进一步加速了知识的传播,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变革的洪流——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15世纪至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宇宙观。伽利略的望远镜观察和实验方法,为现代科学研究树立了典范。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统一了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的运动,构建了宏大的经典力学体系,成为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印刷术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思想能够快速传播,促进了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与经济飞跃。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动力织布机的发明,标志着机械化生产时代的到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更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它不仅改造了纺织业,更渗透到煤炭、钢铁、交通运输等几乎所有工业领域。蒸汽火车、蒸汽轮船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全球的联系与贸易。工厂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第五章:科技的加速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与20世纪的飞跃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和电讯技术为标志,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电力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电灯、电动机、电话、电报等一系列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便利性。内燃机的发明,则为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开启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的新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为染料、化肥、炸药等新材料的生产奠定了基础。无线电通讯的发明,更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大门。 20世纪是科技爆炸的时代。原子能的利用,既带来了核能发电的希望,也伴随着核武器的阴影。电子学的兴起,催生了晶体管、集成电路,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运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航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实现了登月梦想,并开启了对宇宙的探索。生物技术的进步,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基因工程、医学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六章:未来的畅想与挑战——信息时代与智能纪元 进入21世纪,我们正置身于信息时代,并逐渐步入智能纪元。互联网的普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了世界,信息获取变得无比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等新的挑战。人工智能(AI)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从大数据分析到机器学习,AI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基因编辑、量子计算、新能源技术、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们预示着人类文明的未来。这些新技术既带来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希望,如气候变化、疾病治疗,也可能带来伦理、安全和公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 结语: 《文明的足迹:科技的演进与人类的智慧》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我们所见的每一项发明,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勇气和不懈的探索。它们是人类理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认识这些发明的历史,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反思其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迪。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审慎的态度,以人文的关怀,去驾驭和引导科技的力量,确保文明的足迹,能够以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方向,迈向更远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力量,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泛黄的历史照片,仿佛将我瞬间拉回了那些人类文明跌宕起伏的年代。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传递出的信息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伟大发明。我一直对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瞬间充满好奇,从火的使用,到轮子的发明,再到印刷术和电力的出现,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无数先辈的努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诞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又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技术的进步,更能体会到人类不断探索、挑战极限的精神,那是一种跨越时空、激励人心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发明”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思想的飞跃,是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深刻解读人类发展进程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爱,而“发明”无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关键的动力之一。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有吸引力,它似乎承诺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们能够站在“当下”回望那些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选择它要讲述的发明?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某个主题?是侧重于技术细节,还是更关注社会影响?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在发明创造方面的独特贡献。比如,古希腊的哲学思考如何催生了逻辑学,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工业革命又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发明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演变,最终汇聚成今日人类文明的洪流。这不仅是对技术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一次致敬,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进步”的含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讲述人类历史进程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发明”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这本书的名字《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就自带一种史诗感,仿佛要带我进行一次横跨数千年的探险。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些伟大的发明的?是按照时间线的线性叙事,还是以主题式的纵深挖掘?我期待能够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发明,比如文字、火、轮子,但我也同样渴望了解那些不那么为人所知,却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这本书是否能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发明背后所凝聚的无数汗水、智慧和灵感?它是否能展现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是如何凭借他们的创造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生存的难题,并不断提升生活品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发明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社会组织乃至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激励好奇心,并最终让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充满敬意的读物。

评分

我拿到这本《回望人类发明之路》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封面上那个充满历史感的图案,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便利,都离不开那些前人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从最基础的工具,到如今的高科技产品,每一个发明都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发明的时间和名称,更能深入挖掘每一个发明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例如,为什么会有这个发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在那个时代,它是如何被接受的?它又引发了怎样的连锁反应?我特别想了解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发明,比如最早的计时工具,或者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们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灵感,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我,又是如何用他们的才华改变了世界?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发明,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分

读完一本关于人类发明史的书,我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文明的曙光一步步照亮蒙昧。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回望”的意味,让我对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发明,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些古老的场景:在黑暗中,人类第一次学会了点燃火堆,那一刻,恐惧变成了温暖,未知变成了可能;当第一个轮子滚起来的时候,世界是否因此变得更小,连接也变得更容易?还有那些文字和符号,它们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将知识和思想传承下去?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发明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尝试、无数次改良的结晶。这本书能否带领我深入那些关键的发明时刻,去感受发明家们的艰辛、执着和灵感闪现?我期待它能展现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那些平凡人身上闪耀的智慧光芒。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人类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何一步步从茹毛饮血走向璀璨文明的壮丽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