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

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 著
图书标签:
  • 农作物病虫害
  • 监测
  • 预警
  • 农业
  • 年报
  • 2014
  • 植保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技术
  • 农情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09268
商品编码:29585083440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0-01
页数:161
字数:312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为2014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汇集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处2014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发生实况的有关资料,内容包括**重大病虫害发生实况与原因分析、**重大病虫害趋势预报与预报评估、重大测报技术研究项目年度进展、2014年**病虫测报工作大事记等,goxg有关人员和各集植保部门参考。

目录
qiax言 **重大病虫害发生实况与原因分析 201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概况与特点 2014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 2014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2014年**棉花病虫害发生概况 2014年**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概况与原因分析 2014年**蝗虫发生概况及原因分析 2014年草地螟发生特点 **重大病虫害趋势预报发布情况评估 2014年水稻病虫害情报评估 2014年小麦病虫害情报评估 2014年玉米病虫害情报评估 2014年棉花病虫害预报质量评估qiax言
**重大病虫害发生实况与原因分析
201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概况与特点
2014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
2014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2014年**棉花病虫害发生概况
2014年**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概况与原因分析
2014年**蝗虫发生概况及原因分析
2014年草地螟发生特点
**重大病虫害趋势预报发布情况评估
2014年水稻病虫害情报评估
2014年小麦病虫害情报评估
2014年玉米病虫害情报评估
2014年棉花病虫害预报质量评估
2014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评估
2014年蝗虫发生趋势预报评估
2014年草地螟情报评估
2014年油菜菌核病情报评估
全年工作zoxg结
201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zoxg结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2014年度建设zoxg结
重大测报技术研究项目年度进展
“灰飞虱传播的病du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zoxg结(2010―2014)
“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研究”项目2014年度工作zoxg结
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2014年度工作zoxg结
中韩水稻迁飞性害虫与病du病监测的合作项目2013―2014年度工作zoxg结
“转基因作物害虫与天敌种群监测”课题2014年度工作zoxg结
“盲蝽蟓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2014年度研究进展
“黏虫监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年度研究报告
“农田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年度工作zoxg结
“二点委夜蛾、玉米螟等玉米重大害虫监测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4年度研究进展
2014年**病虫测报工作大事记
1&xbsp;**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guo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进行白眉野草螟越冬调查
2&xbsp;农业部认定108个**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标准化区域站创建示范单位
3&xbsp;第三十六期**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
4&xbsp;**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在山东济南召kai
5&xbsp;**夏蝗与春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会商会在天津召kai
6&xbsp;**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团赴越执行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任务
7&xbsp;2014年**早稻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在湖北武汉成功召kai
8&xbsp;**现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在湖北武汉成功举办
9&xbsp;韩guo专家代表团赴江苏、上嗨考察迁飞性害虫发生情况
10&xbsp;**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4年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建设任务完成项目招标
11&xbsp;**水稻病du病测报技术培训班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12&xbsp;韩guo专家代表团赴我guo广东、广西考察迁飞性害虫发生情况
13&xbsp;2014年下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暨
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建设现场会在内蒙古通辽顺利召kai
14&xbsp;**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完成内蒙古玉米病虫
调查和技术指导活动
15&xbsp;“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16&xbsp;**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guo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成功举办新疆棉花病虫害监测和防控实用技术培训班
17&xbsp;“水稻重大病虫害分区治理对策与监控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18&xbsp;**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团赴韩执行中韩水稻迁飞性害虫与病du病监测合作项目任务
19&xbsp;中韩水稻迁飞性害虫与病du病监测合作项目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顺利召kai
20&xbsp;**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完成重大病虫害越冬基数调查
21&xbsp;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在广西南宁召kai
22&xbsp;**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kai
23&xbsp;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合作项目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顺利召kai
附录
附录l&xbsp;2014年病虫测报技术研究成果
附录2&xbsp;2014年病虫害测报处人员及分工情况 显示全部信息

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 一、 年度病虫害发生概况与趋势分析 2014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发生呈复杂严峻态势,监测数据显示,全年各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较往年有所扩大,部分区域发生强度达到中等偏重以上水平。总体而言,病虫害发生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区域性聚集与爆发性风险并存: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病虫害总体发生面积有所增加,但其分布并非均衡。南方稻区、黄淮海夏玉米区、华北冬小麦区以及西南农作物主产区等区域,成为重点关注的病虫害发生高发区。部分地区因极端天气事件(如持续高温、强降雨、干旱等)的触发,引发了局部地区的病虫害集中爆发,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主要病虫害种类构成变化与新发风险: 传统上的主要农业病虫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玉米螟、蚜虫、棉铃虫等,在2014年依然是监测的重点,部分病害的发生代数和危害程度均高于往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发或偶发性病虫害也引起了高度警惕。例如,某些区域的病毒病传播范围扩大,对作物品质和产量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外来入侵性害虫的监测也持续加强,防范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经济损失。 气候因素的驱动作用凸显: 2014年的气候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春季回暖早,有利于部分越冬性害虫的苏醒和繁殖;夏季高温高湿,为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如稻瘟病的流行;秋季多雨,则可能导致后期病害的加剧以及某些虫害的二次高峰。气候变化的常态化,使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气候模型与生物学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抗性问题持续存在与发展: 农作物对常用农药的抗性问题,在2014年仍然是制约病虫害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监测发现,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类农药,导致了主要害虫和病原菌的抗药性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加了防治成本,也对绿色植保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监测预警体系不仅要关注病虫害的发生区域和强度,更要及时掌握其抗性动态,指导农民科学轮换用药,延缓抗性发展。 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绿色植保的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病虫害形势,如何有效地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策略,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成为2014年工作的重要议题。这包括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以降低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区对IPM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待深化,仍存在过度依赖化学防治的现象。 二、 年度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运行成效 2014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监测网络更加健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监测网络作为预警体系的基础,在2014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新增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尤其是在病虫害易感区域和新兴发生区域。监测网络的密度和覆盖范围的扩大,确保了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全面性。监测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也在加大,提升了基层监测队伍的业务水平。 监测技术手段创新与应用: 传统的人工监测与调查方法在2014年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标准化。同时,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疫病预警模型、病虫害数据库等信息化、智能化监测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和推广。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植被长势与病虫害发生区域的关联性,通过建立模型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化,信息服务更加精准: 2014年,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外,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病虫害发生情况、预警信息和防治建议。信息发布更加注重针对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特点,推送定制化的预警信息和防治方案,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预警模型优化与准确性提升: 针对主要病虫害,研究人员在2014年对现有的预警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验证。结合气候模拟、作物生长模型和病虫害生物学模型,提高了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提前量。例如,针对稻瘟病,通过分析气象因素、栽培措施和品种抗性等多种变量,构建了更为精细化的预警模型。 应急处置与信息联动机制的强化: 在重大病虫害发生时,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快速响应,为农业部门的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了与科研院所、植保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传递网络。当监测到重大病虫害有爆发趋势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指导地方开展联防联控。 科研支撑作用得到加强: 2014年的监测预警工作,离不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有力支撑。在病虫害发生机理研究、抗性监测、药效试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等方面,科研力量的投入持续增加。这些研究成果为监测预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 年度重点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案例分析 本年度,我们对若干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监测预警体系的响应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以下几个案例具有代表性: 案例一:南方稻区纹枯病大发生预警与防控 发生背景: 2014年上半年,南方稻区部分地区遭遇了持续的低温寡照天气,不利于水稻分蘖,为纹枯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后期,部分地区出现局部强降雨,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流行。 监测发现: 监测网点在5月下旬开始陆续监测到少量纹枯病病株,6月中旬,部分地区发病株率迅速攀升至10%以上,局部田块高达30%。 预警发布: 基于气象数据、栽培管理信息以及田间调查结果,监测中心在6月15日发布了针对南方稻区纹枯病的黄色预警,提示各地做好防控准备。 防控措施: 预警发布后,各地迅速组织开展病害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并指导农民采用科学的施药方法,如“浅水灌溉,二次施药”,提高防治效果。加强了对病情发展趋势的动态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预警级别。 成效: 通过及时的预警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纹枯病的大规模爆发,将平均发病株率控制在中等偏下水平,保障了水稻产量。 案例二: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螟成虫高峰期预测与预警 发生背景: 2014年夏季,黄淮海地区气温回升较快,且前期降雨量适宜,为玉米螟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监测发现: 监测点在7月初开始监测到玉米螟初孵幼虫,并持续关注其发生密度和羽化情况。 预警发布: 综合利用气象监测数据(如日均温、降雨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以及玉米螟成虫的诱捕数据,预测模型显示,7月下旬将是该区域玉米螟的第一个成虫高峰期。因此,在7月18日发布了针对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螟的蓝色预警。 防控措施: 预警信息发布后,相关地区根据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和初孵幼虫期进行防治。重点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并根据玉米的不同生育期,指导农民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技术,如灯光诱杀、释放赤眼蜂等。 成效: 预警信息使农民能够抓住关键防治时机,有效降低了玉米螟的危害,为夏玉米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案例三:西南地区柑橘黄龙病监测与风险评估 发生背景: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性重大植物病害,在西南地区发生后,对柑橘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监测重点: 2014年,监测体系将柑橘黄龙病及其传播媒介——柑橘木虱的监测列为重点。通过建立区域性监测网络,对现有柑橘园进行定期巡查,并对新引进的苗木进行严格检疫。 技术应用: 引入了分子检疫技术,对疑似病株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同时,对柑橘木虱的发生规律和传播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预警: 监测结果显示,在部分边境地区和非柑橘种植区域,发现了橘木虱的活动迹象,虽然尚未监测到确诊的黄龙病植株,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对相关区域发布了风险提示,强调加强检疫和监测力度。 防控策略: 提倡“区域联防联控”,要求柑橘种植区周边地区同步开展灭木虱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其对黄龙病的认识和早期识别能力。对已确诊的病株,要求严格执行拔除销毁制度。 成效: 通过持续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为政府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检疫和防控政策提供了依据,有效遏制了柑橘黄龙病在西南地区的进一步蔓延。 四、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尽管2014年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监测数据的集成与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整合机制尚不完善,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 预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仍需深化: 针对一些新型病虫害或复杂病虫害复合发生的情况,现有的预警模型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研发和验证。 基层监测队伍的培训与激励机制需完善: 部分基层监测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设备更新换代缓慢,影响了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面临挑战: 尽管理念得到普及,但在实际应用中,绿色植保技术在成本、效果以及农民接受度等方面仍需克服诸多障碍。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 病虫害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以及公众对病虫害防治的参与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展望未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监测预警平台。 深化区域联动与国际合作: 加强区域间的病虫害信息共享和联合防控,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病虫害挑战。 推进绿色植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抗性育种等绿色植保技术的研发投入,并积极探索其规模化应用模式。 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和公众对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植保工作中来。 健全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更加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重大病虫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2014年的工作为未来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奠定了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对当年病虫害情况的记录,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经验和对未来工作的启示。报告在总结部分,客观地评价了当年监测预警工作在覆盖面、准确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下一年度病虫害发生趋势的预测,以及对潜在风险的预警。例如,基于2014年的发生情况和气候变化趋势,报告对2015年可能发生的某些病虫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这对于农业部门提前做好战略部署,制定更有前瞻性的防控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报告还强调了跨区域合作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这份年报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提升的平台。

评分

在阅读《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的过程中,我被报告中详尽的监测方法和预警策略深深吸引。报告详细介绍了当年各级监测点如何进行病虫害的田间调查、病原菌鉴定、虫情测报等具体操作流程,从样本采集的数量、频率到监测工具的使用,都描述得非常到位。这让我对病虫害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报告中对当年预警模型的应用和评估部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例如,在预测某地区的水稻纹枯病发生趋势时,报告就结合了历史数据、气候预测以及病原菌的初侵染源情况,给出了一个较为精准的预警等级。这种将理论模型与实际监测相结合的预警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报告还提到了新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比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病虫害的发生范围,这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带来的巨大潜力。

评分

从读者角度来看,这份《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是一部非常务实的著作,它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报告中穿插的一些图表,如病虫害发生面积的柱状图、不同区域发生程度的饼状图,以及防治效果对比的折线图,都让复杂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这些图表有效地支持了文字部分的论述,使我对报告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外,报告在一些关键节点,例如对某类病虫害的流行强度进行评估时,使用了大量的统计学方法,这让我认识到科学数据在病虫害监测预警中的核心地位。报告中还涉及了一些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这对于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年报。

评分

这份《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以其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当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态势的宝贵窗口。首先,报告在概述部分对2014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几类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梳理,诸如稻瘟病、蚜虫、草地贪夜蛾等,都给出了初步的发生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预估。我特别关注了对一些区域性病虫害的专项分析,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飞虱种群动态变化,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螟发生规律,这些信息对于我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病虫害的演变规律非常有帮助。报告中还包含了对当年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之间关系的探讨,比如降雨量、气温等气象要素如何影响病原菌的传播和害虫的繁殖速度,这部分内容让我的认识更加深入,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病虫害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这本年报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年度病虫害“全景图”,是我进行相关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坚实基础。

评分

《2014-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年报》在对具体病虫害的深入剖析方面,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报告针对一些突出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病虫害,例如当年在大豆上爆发的锈病,进行了详细的溯源分析和发展规律阐述。它不仅描述了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侵染机制,还分析了导致当年锈病集中爆发的特殊气候条件,如高湿和适宜的温度。此外,报告还对不同品种大豆的抗病性表现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例如在病害发生初期,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剂以及采取何种施药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药害和抗药性产生的风险。报告中还包含了一些对防治效果的案例分析,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地展现了科学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复杂病虫害的防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应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