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見證:中國文化二十年
定價:39.80元
作者:盧北峰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34608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重磅推薦:《尋夢山水間》 旅行的文化地圖,雋永優雅的遊記散文,縱情山水古城之間,追尋文化的足跡。 拍攝一張照片,也許隻要幾秒鍾。但想要抓住那精彩的一瞬間卻要等待多時。盧北峰用這樣的堅持,攝影幾十年,真實地記錄著每個時代的人們,也記錄著那個時代發生的事。在這一個個影像裏,尋找我們丟失的那些年,也尋迴當年的自己。盧北峰用他精心等待的每一瞬間,嚮一個時代的親曆者和後來者講述有那麼一個時代,有那麼一些人,有那麼一些事……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瞭知名攝影師盧北峰先生20年來的人物攝影作品。作者通過鏡頭記錄下來一批年齡跨度近一個世紀的知名文化藝術界的人士,如王菲、韓寒、馮小剛、劉國梁、蕭乾等。書中的每一幅照片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和意義,記錄著一個時代,也見證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曆程。
目錄
1992
馮小剛
1993
田震
王洛賓
林子祥
葉倩文
駱玉笙
1994
譚盾
陳琳
那英
陳道明
……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5
2006
2007
2008
2013
1993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8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見證·對話
後記
盧北峰獲奬名錄
作者介紹
盧北峰,北京青年周刊副主編,攝影師。畢業於部隊院校。1992年考入北京青年報任攝影記者,後任攝影部副主任。2004年調入北京青年雜誌社。在中國舉辦的各類新聞和藝術攝影大賽中多次獲奬。2003年齣版紀實類圖書《鏡頭說話》,2011年齣版畫冊《生於80’s 》。
文摘
序言
最近我拿到一本講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思想解放曆程的書籍。雖然書的題目並非直接指嚮“文化”,但它所展現的內容,卻無疑是中國社會文化深刻變革的縮影。我被書中對於知識分子群體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思想觀念的演變所深深吸引。書中詳細梳理瞭從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啓濛,到九十年代的市場經濟浪潮,再到新世紀初的社會思潮多元化,知識分子們如何在新舊觀念的碰撞中,不斷探索、質疑與呐喊。我看到瞭他們對西方思想的引進與消化,對中國自身傳統文化的反思與重塑,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建構。書中對學術爭鳴、文學創作、以及藝術錶現形式的描述,都清晰地勾勒齣那個時代思想的活躍度與創造力。作者並沒有迴避某些時期思想的禁錮與壓抑,但更側重於展現那種“破冰”的努力和對自由錶達的渴望。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中國社會在精神層麵是如何一步步走嚮開放和多元的。那種對思想解放的追求,對真理的探索,以及知識分子承擔的社會責任,都讓我深受感動。這是一種力量,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
評分最近偶然翻閱到一本關於中國文化變遷的舊書,雖然書名已記不太清,但其中描繪的時代圖景卻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那是一段經濟騰飛、社會變革激蕩的時期,也是一個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價值觀念多元並存的時代。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細緻地刻畫瞭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生活軌跡。我至今仍能想起書中那些生動的細節:城市裏新興的中産階級如何追求西方消費主義,農村裏那些堅守傳統生活方式的老人們臉上的皺紋和眼神;年輕一代在開放的環境中探索自我,尋找新的身份認同,而老一輩則在懷舊與失落中試圖理解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關於文化藝術的描寫也尤為觸動我,從那時候開始萌芽的獨立音樂、地下電影,到街頭巷尾的塗鴉藝術,再到文學界新銳思潮的湧現,都摺射齣社會生命力的勃勃生長。作者沒有迴避那個時代存在的矛盾與陣痛,比如城鄉差距的拉大、環境問題的浮現、以及傳統價值觀的鬆動,這些都讓書中的敘述顯得更加真實可信。讀完之後,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既充滿希望又夾雜著迷茫的年代,對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親曆感,那種對曆史進程中個體命運的關照,是如今許多書籍所缺乏的。
評分我偶然間購得一本探討中國當代社會現象的書籍,雖未直接冠以“文化”之名,但字裏行間無不流淌著時代特有的氣息。這本書著重描繪瞭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初期,城市化進程中的種種景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農民進城”和“城市擴張”的篇章記憶猶新。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講述瞭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基石,但他們在城市中往往麵臨著身份認同的睏境,既無法完全融入城市,又難以迴到傢鄉,這種“夾縫生存”的狀態令人唏噓。同時,書中也描繪瞭城市麵貌的巨大改變,高樓林立,商圈崛起,但光鮮亮麗的背後,也隱藏著曆史記憶的消失,老街區的拆遷,傳統社區的瓦解,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急劇轉變。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美或批判,而是呈現齣一種復雜交織的圖景。我從中看到瞭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陣痛,也看到瞭普通人在巨變中所經曆的迷茫與適應。書中關於城市景觀的描寫,那些新舊建築的對比,那些承載著無數人迴憶的老房子被現代化的水泥森林所取代,都讓我對“發展”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次宏大的社會變革,都由無數個細微的個體命運串聯而成。
評分我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觀察筆記,雖然它沒有明確將“中國文化”作為一個主題來探討,但書中所記錄的許多社會現象,無疑是中國文化在近二十年中經曆的巨大變革和演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消費主義興起、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觀念變化的描寫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各種新興消費模式的細緻觀察,比如淘寶的崛起、奢侈品的湧入、以及年輕人對“網紅經濟”的追逐,展現瞭中國社會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瞭從物質匱乏到物質極大豐富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人們的消費行為上,更深刻地影響瞭他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嚮。書中也觸及到瞭由此産生的社會問題,例如攀比心理的加劇、對物質的過度追求、以及傳統人情社會的式微。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冷靜,記錄下瞭這些細微而深刻的變化。我從中看到瞭中國社會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一方麵吸收外來文化,另一方麵又在尋找和重塑自身的文化身份。這種張力,這種融閤與碰撞,構成瞭當下中國社會最生動的畫麵。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被塑造和重塑的動態過程。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中國社會變遷的紀實作品,雖然書中並沒有直接探討“中國文化”這個宏大的概念,但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生動地展現瞭這二十年間中國社會肌體的深刻演變。我特彆被書中對基層社會的小人物的關注所打動。比如,一個在南方小鎮經營一傢小工廠的個體戶,他從最初的艱辛創業,到麵對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再到後來如何平衡傢庭、事業與社會責任,他的經曆幾乎是中國許多普通創業者的縮影。書中還描繪瞭城市裏一群年輕的“蟻族”,他們在大城市裏辛勤打拼,夢想著安身立業,但現實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壓縮生活空間,卻依然保持著對未來的憧憬。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同情心,他沒有對這些人物進行道德評判,而是用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呈現他們的掙紮與堅持。通過他們的視角,我看到瞭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真實代價,也看到瞭普通人在時代變遷中展現齣的驚人韌性。書中對一些社會議題的探討,例如教育的公平性、醫療的壓力、以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雖然沒有深入的理論分析,但其背後蘊含的社會關懷是顯而易見的。這本讓我思考良多的書,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社會發展脈絡中那些不易被看見的角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