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见证:中国文化二十年
定价:39.80元
作者:卢北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34608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重磅推荐:《寻梦山水间》 旅行的文化地图,隽永优雅的游记散文,纵情山水古城之间,追寻文化的足迹。 拍摄一张照片,也许只要几秒钟。但想要抓住那精彩的一瞬间却要等待多时。卢北峰用这样的坚持,摄影几十年,真实地记录着每个时代的人们,也记录着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在这一个个影像里,寻找我们丢失的那些年,也寻回当年的自己。卢北峰用他精心等待的每一瞬间,向一个时代的亲历者和后来者讲述有那么一个时代,有那么一些人,有那么一些事……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知名摄影师卢北峰先生20年来的人物摄影作品。作者通过镜头记录下来一批年龄跨度近一个世纪的知名文化艺术界的人士,如王菲、韩寒、冯小刚、刘国梁、萧乾等。书中的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和意义,记录着一个时代,也见证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目录
1992
冯小刚
1993
田震
王洛宾
林子祥
叶倩文
骆玉笙
1994
谭盾
陈琳
那英
陈道明
……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5
2006
2007
2008
2013
1993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8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见证·对话
后记
卢北峰获奖名录
作者介绍
卢北峰,北京青年周刊副主编,摄影师。毕业于部队院校。1992年考入北京青年报任摄影记者,后任摄影部副主任。2004年调入北京青年杂志社。在中国举办的各类新闻和艺术摄影大赛中多次获奖。2003年出版纪实类图书《镜头说话》,2011年出版画册《生于80’s 》。
文摘
序言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观察笔记,虽然它没有明确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主题来探讨,但书中所记录的许多社会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化在近二十年中经历的巨大变革和演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消费主义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各种新兴消费模式的细致观察,比如淘宝的崛起、奢侈品的涌入、以及年轻人对“网红经济”的追逐,展现了中国社会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极大丰富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上,更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书中也触及到了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例如攀比心理的加剧、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传统人情社会的式微。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记录下了这些细微而深刻的变化。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社会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在寻找和重塑自身的文化身份。这种张力,这种融合与碰撞,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最生动的画面。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被塑造和重塑的动态过程。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纪实作品,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探讨“中国文化”这个宏大的概念,但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这二十年间中国社会肌体的深刻演变。我特别被书中对基层社会的小人物的关注所打动。比如,一个在南方小镇经营一家小工厂的个体户,他从最初的艰辛创业,到面对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再到后来如何平衡家庭、事业与社会责任,他的经历几乎是中国许多普通创业者的缩影。书中还描绘了城市里一群年轻的“蚁族”,他们在大城市里辛勤打拼,梦想着安身立业,但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压缩生活空间,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憧憬。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他没有对这些人物进行道德评判,而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通过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真实代价,也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书中对一些社会议题的探讨,例如教育的公平性、医疗的压力、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虽然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关怀是显而易见的。这本让我思考良多的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社会发展脉络中那些不易被看见的角落。
评分我偶然间购得一本探讨中国当代社会现象的书籍,虽未直接冠以“文化”之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时代特有的气息。这本书着重描绘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初期,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景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农民进城”和“城市扩张”的篇章记忆犹新。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讲述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石,但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既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又难以回到家乡,这种“夹缝生存”的状态令人唏嘘。同时,书中也描绘了城市面貌的巨大改变,高楼林立,商圈崛起,但光鲜亮丽的背后,也隐藏着历史记忆的消失,老街区的拆迁,传统社区的瓦解,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交织的图景。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也看到了普通人在巨变中所经历的迷茫与适应。书中关于城市景观的描写,那些新旧建筑的对比,那些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老房子被现代化的水泥森林所取代,都让我对“发展”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宏大的社会变革,都由无数个细微的个体命运串联而成。
评分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变迁的旧书,虽然书名已记不太清,但其中描绘的时代图景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是一段经济腾飞、社会变革激荡的时期,也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时代。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致地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生活轨迹。我至今仍能想起书中那些生动的细节:城市里新兴的中产阶级如何追求西方消费主义,农村里那些坚守传统生活方式的老人们脸上的皱纹和眼神;年轻一代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自我,寻找新的身份认同,而老一辈则在怀旧与失落中试图理解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关于文化艺术的描写也尤为触动我,从那时候开始萌芽的独立音乐、地下电影,到街头巷尾的涂鸦艺术,再到文学界新锐思潮的涌现,都折射出社会生命力的勃勃生长。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矛盾与阵痛,比如城乡差距的拉大、环境问题的浮现、以及传统价值观的松动,这些都让书中的叙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读完之后,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既充满希望又夹杂着迷茫的年代,对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亲历感,那种对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的关照,是如今许多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最近我拿到一本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历程的书籍。虽然书的题目并非直接指向“文化”,但它所展现的内容,却无疑是中国社会文化深刻变革的缩影。我被书中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思想观念的演变所深深吸引。书中详细梳理了从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到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再到新世纪初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知识分子们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不断探索、质疑与呐喊。我看到了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引进与消化,对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建构。书中对学术争鸣、文学创作、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描述,都清晰地勾勒出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度与创造力。作者并没有回避某些时期思想的禁锢与压抑,但更侧重于展现那种“破冰”的努力和对自由表达的渴望。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开放和多元的。那种对思想解放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以及知识分子承担的社会责任,都让我深受感动。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