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长城
定价:189.00元
作者:李少白 摄影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5300726
字数: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出现的万里长城,横卧在中国的北方,伴随着统一帝国而出现,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国家大一统与安定和平的渴望,是一种国家权力与震慑力的象征。
虽然有时长城确实代表着古代国家的边界与领域,但长城这道边墙并没有将墙内外的各民族生硬地隔开。统治者在长城沿线驻兵屯田,开市设城,人们在长城沿线互通有无、交换物资,逐渐融合在一起,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万里长城是在两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完成的一项的工程,不仅汉族统治者,少数民族甚至是曾经被挡在墙外的游牧民族也修筑过长城。现在的长城内外已成一家,以往荒芜的边塞已化为繁荣的城市,在此可以体会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冰天雪地的东北塞外、层峦叠翠间的鸟语花香、草原湖泊上的天鹅、半沙漠地带漫步的羚羊、大漠中前行的驼队……登上长城瞭望远方,不由地生出悠悠思古之隋,令人不胜感叹。
今天的长城早已没有了建造之初的沉重使命,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美景。蓝天白云、春花烂漫、层峦叠翠、红林遍染、银装素裹,还有黄沙草莽、紫石红山、天地一色的漫漫戈壁……深沉的灰青色石砖与雕梁画柱的城楼,黄土沙石与夯土城垣,长城的东、西两段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盛宴。
细观长城,其精巧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实用与审美、对称与自由、静止与运动、阳刚与柔美、疏与密等正反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长城的墙身并非单薄的一条边墙,有时是密不透风的碉堡与围墙,有时却是悬立在陡崖上的单边墙;有时是绵延不断的厚重城墙,有时却是零星散布的烽火墩台:有险峻紧凑带来的紧急之感,也有无限延伸中蕴含的舒缓之情。重复而有韵律的垛口、直线与曲线勾勒出的整体轮廓等,体现出点、线、面结合的艺术之美。
目录
大美长城
风雨铸城
烽火台与诸侯国们的城垣:先秦长城
天下独尊的始皇帝:秦国的统一与万里长城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汉长城
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坚固完备的明长城
钢铁之躯
长城的修筑者
长城的结构形制与建造方法
细观长城
枕山襟海:辽东长城与山海关
加冕于山:雄强奇险的京师长城
敦厚干枯的墙垣:万里长城的中段
黄沙戈壁上的雄关古堡:河西地区的长城
作者介绍
李少白,是中国的风光摄影家。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数码摄影》等杂志的编委,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及其他院校摄影系客座教授。
摄影作品集:《李少白摄影作品选》,1988年;《神秘的紫禁城》,1993年;《的长城》,1995年:《走近故宫》,1997年;《中国长城之:司马台长城》,1999年;《长城野韵》,2003年:《看不见的故宫》,2003年;《看不见的长城》,2004年;《原味故宫》,2005年;《走近长城》,2006年;《摄影家的门坎》,2008年;《提问李少白》,2009年;《双城记:紫禁城记》、《双城记:长城记》,2010年:《紫禁城》,2010年:《不放过一切光线》,2010年;《李少白画里有话》,2010年。
摄影展览:“神秘的紫禁城”,1992年,北京;与长城和故宫相关的摄影作品曾多次在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国展出。
文摘
序言
大美长城
风雨铸城
烽火台与诸侯国们的城垣:先秦长城
天下独尊的始皇帝:秦国的统一与万里长城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汉长城
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坚固完备的明长城
钢铁之躯
长城的修筑者
长城的结构形制与建造方法
细观长城
枕山襟海:辽东长城与山海关
加冕于山:雄强奇险的京师长城
敦厚干枯的墙垣:万里长城的中段
黄沙戈壁上的雄关古堡:河西地区的长城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非常挑剔的读者。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所有想象。作者在情节的铺陈上,有着如同工匠般的精雕细琢,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每一个伏笔都巧妙地埋藏。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他用“苍穹下的伤痕”来形容那段饱经沧桑的历史,一下子就将我的思绪带入了那种辽阔而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意境。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人物刻画上,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栩栩如生,拥有独立的灵魂和鲜明的个性。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悲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震撼”。它所展现的历史,并非是我在教科书上读到的那些冰冷的事实,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有温度的讲述。作者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将那些尘封的记忆一一挖掘出来,展现在我眼前。我看到了那些古代的工匠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双手一点点地筑起了那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我看到了那些在城墙上浴血奋战的士兵们,他们的勇气与牺牲,是如何守护了这片土地的安宁。我看到了城墙下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期盼,他们的辛劳。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当下的镜子,它教会我们如何反思,如何前行。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铭记与传承。它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对过往的深切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古朴的色调和模糊的远景,仿佛将人瞬间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雄伟壮丽的城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上,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这片土地。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仿佛每一笔都描绘着一段鲜活的历史,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苍凉与壮阔。我能够感受到那些戍边将士们在凛冽寒风中坚守岗位的辛劳,想象他们望着远方敌军的紧张与警惕,还有百姓们在战争阴影下艰难求生的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自豪。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片土地是如何在一次次的风雨洗礼中,铸就了如今的模样。它让我对“长城”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承载了无数先辈的血汗与智慧。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关于那段历史的描述已经汗牛充栋。然而,它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狠狠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历史进程中的黑暗与沉重,他用一种不加掩饰的语言,将那些被掩埋的牺牲和痛苦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生命的战士,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的无奈与绝望。我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在战火纷飞年代的苦难,饥饿、疾病、离散,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刺痛着我的心。这本书并非只歌颂英雄,它更多的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磨难。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无数先辈用血泪铸就的。这种沉重的历史感,让我久久无法释怀,也更加珍惜眼下的和平与安宁。它是一部关于生存的史诗,更是一曲关于坚韧的赞歌。
评分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抱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过多的渲染和主观的解读会冲淡历史本身的厚重。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作者在叙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历史学家,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的是,他并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让我不再感觉只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史书,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真实存在过的世界,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鲜活的生命。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又如何在困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