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分析哲学 2013—2015
定价:75.00元
作者: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3081687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分析哲学界的一本年度论文选集。内容包括逻辑哲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道德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能够体现当代中国分析哲学的高水平和关注点。
目录
【形而上学】
同一性与“什么是重要的”◆钟焕林
【哲学史研究】
论笛卡儿的“自然之光”◆叶斌
实用主义哲学与皮尔斯的符号学革命◆卢德平
【语言哲学】
论专名作为变元的基本观点及其理论意义◆王振
逻辑与语义分析◆朱建平
【心灵哲学】
反驳与捍卫:准实在论何以可能?◆骆长捷
联结主义范式下的基因天赋论研究◆李艳鸽
【知识论】
金岳霖“知识”概念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崔治忠
语境可靠主义的道德信念证成理论研究◆张桔
【科学哲学】
论佳解释推理、贝叶斯推理和决策推理之关系◆袁继红 陈晓平
奎因、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翟玉章
【维特根斯坦研究】
对《逻辑哲学论》的伦理学式解读◆代海强
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概览◆卡哈娜、坎特利亚和库塞拉文张学广译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理论,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持续的、高强度的智力对话。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鲜明,他似乎对任何过于简单化的结论都抱有一种天然的警惕性。在探讨某一学派的观点时,他不仅会细致阐述其核心主张,更会立即引入最尖锐的反对意见,然后带领读者一同去审视这些反驳是否真正击中了要害,或者说,该学派自身是否有能力进行有力的回应和修正。这种“正反合”式的螺旋上升结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互动性。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和作者进行“内心辩论”,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极大地加深了知识的内化过程。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批判性思维,绝对无法进行那种走马观花的浏览。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于关注“方法论”本身的著作抱有一丝疑虑,总觉得它们可能流于形式而失了对实质问题的关注。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谨的方法论训练与对人类存在根本问题的探讨融为了一炉。作者在阐述其分析工具时,绝不是孤立地展示这些工具的精妙,而是立即将其应用到一些极具挑战性的哲学难题上,比如意义的界定、经验的可靠性,乃至价值判断的客观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那些抽象的逻辑工具瞬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它证明了,最精密的分析技术,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更诚实、更深刻地面对那些最古老也最棘手的哲学困境,而不是回避它们。这是一本真正将“思考的艺术”传授给读者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那种深邃的蓝色和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传递出一种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气息。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精良,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符合学术著作应有的庄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那种留白和结构化的布局,使得即便是面对复杂的理论推导,视觉上也不会感到拥挤和疲劳。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墨迹清晰,装订牢固,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引用的学术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来看,它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了当代学术出版物在审美和实用性上的高水准追求。初次接触,便已对它所承载的内容产生了更高的期待,相信这份精心的制作,也预示着其内部知识体系的严谨与深度。
评分说实话,我对当代哲学思潮的了解一直比较碎片化,很多热门话题总感觉抓不住核心要害。但是,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非常不一样,它构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脉络图。作者非常擅长从宏观的历史发展中精准定位关键的转折点,然后深入到具体的文本和思想家的论述细节中去。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之前认为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流派之间的微妙张力,在这本书里被描述得犹如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双方的立场、论据和潜在的漏洞都暴露无遗。这种“鸟瞰”与“显微镜式”观察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该领域整体把握的信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观点诞生的时代背景和背后的驱动力,使得理论的学习变得立体而生动,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堆砌。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探讨思辨哲学的著作中,这本书的论证逻辑简直是一场精妙的智力冒险。作者似乎拥有将晦涩的概念拆解、重构并赋予全新生命力的非凡能力。他并不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梳理和复述,而是大胆地构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了传统学科界限的交叉问题时,展现出令人赞叹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他提出的那些推理链条,每当理清一个复杂的逻辑节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书籍都难以给予的。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割迷雾,时而又如搭建精巧的钟表结构般,将看似无关的元素完美地啮合在一起。这本书迫使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认知前提,真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