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给80后的礼物
定价:39.80元
作者:郭锋;陈熙 绘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2149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给80后的礼物》一书是专门献给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简称80后)的一份礼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历和回忆。80后这一代人目前正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拥有了的经济积累。在此阶段,他们或处于人生的起步、奋斗时期,或处于迷茫、抉择时期。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面对生活的压力,还是沉浸于收获的喜悦,他们也许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年少时的记忆或许都与他们越来越远,本书借此契机推出。全书以图片和简短文字的形式呈现,精选69个80后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的片段汇集而成。如吹肥皂泡、玩沙、打泥巴仗、抓子儿、蹭电视看、滚铁环、打弹珠、抽陀螺、打沙包、街机、玩手指头游戏,等等。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记忆单元,能让每一个80后个体忆起过去的自己和朋友,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中回味当时的乐趣,感叹生活。
 本书绘图作者陈熙是儿童插画师,出版有《蹦蹦和闹闹》《酱汤小屋》《陪你去看海》《波流上的合奏曲》等绘本。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熙,“80后”。自由插画师,坚持儿童插画创作,作品风格童趣,为外各种儿童图书及杂志供稿无数。
 l致力于儿童绘本创作,典型绘本作品:《蹦蹦和闹闹》《酱汤小屋》《云朵小火车》《波流上的合奏曲》《鱼博士和他的朋友们》等。
 郭锋,具有天才气质的“80后”,喜爱文学的理科生。
 l身份从“小郭”到“锋哥”再到“老郭”,现江湖人称“郭大侠”。
 l有女儿后父爱觉醒,进入儿童教育行业以提升自我属性。
 l曾任职于某书店儿童区,对儿童文学有较深了解。
 l现为儿童培训师,学生口中的“小郭郭”,家长眼中的“人气奶爸”。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把“娓娓道来”发挥到了极致,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感,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自然、亲切,就像是和一个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在深夜的咖啡馆里,就着昏黄的灯光,聊着彼此的青春。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稍微放慢速度,让我们沉浸在某个场景的细节描写中,比如某次暑假的蝉鸣、某个考试前夜的紧张,什么时候又该用一两句精辟的总结,点破其中的人生哲理。我尤其喜欢他运用的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和那个年代特有的俚语,这些词汇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脑海中那些尘封的片段,让我忍不住想去跟身边同样是80后的人分享:“对对对,我们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这种共鸣感是非常强大的,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氛围和情感底色,文字里流淌着一种温暖的、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感。
评分从编辑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故意避免了那种线性、按时间顺序讲述的传统手法。我感觉它更像是一组组精心挑选的“主题碎片”被重新组合在一起,时而跳跃到小学时代对未来的憧憬,时而又迅速切换到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笨拙。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恰恰模拟了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是片段化的、跳跃的,由某一个强烈的感官刺激触发,然后相关的、不同时间段的情绪和事件便会一拥而上。这种编排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撞上”哪段让你感触良多的回忆。它鼓励读者主动去填补那些空白,用自己的经历去完成文本的意义构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心思了,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觉像拆开一个时光胶囊。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配上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青涩和梦想的年代。我记得我拿起它的时候,甚至能闻到一点点油墨和纸张混合的,那种老式印刷品的独特气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铜版纸,而是带着点微磨砂质感的米黄色纸张,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很适合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文字。而且,细节之处体现了出版方对“80后”这个群体的理解,比如有些插图的风格,简直就是从我们小时候看的连环画里直接抠出来的,那种手绘的粗粝感和特有的线条,让人会心一笑。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又不会过于笨重,很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翻开它,重温一下那些被时间冲淡的记忆碎片。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上传达出的那种怀旧氛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老物件”,值得收藏。
评分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超越了单纯的“怀旧”范畴,上升到了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既是改革开放浪潮下的第一批“弄潮儿”,也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迅速洗礼,我们的成长轨迹是独特的。这本书没有沉湎于对逝去美好的简单赞颂,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我们这一代人在面对社会快速变迁时,内心产生的那些特有的焦虑感和身份错位感。它触及了“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是那个曾经在弄堂口追逐嬉戏的孩子,还是那个在格子间里为房贷和KPI奔波的成年人?作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接纳这种复杂性的视角,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恰恰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时代烙印。读完之后,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仿佛自己的经历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确认和价值的肯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更多地体现在它对“成长”这个宏大主题的微观捕捉上。它没有试图去概括八十年代所有人的经历,而是聚焦在了那些极具代表性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瞬间”上。比如,关于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零花钱时的精打细算,关于偷偷攒钱买第一张卡带的心情,甚至是关于第一次经历集体主义教育时的那种懵懂和不适。这些场景的描绘,细腻到让我感到有些“疼痛”,因为它们太真实了,真实到我不得不去面对自己那些年少时的窘迫、迷茫和不成熟。它提醒了我,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成熟和认知,是建立在无数次试错和自我怀疑的基础之上的。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让我不仅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更清晰地审视了现在的自己与那个“过去的我”之间的连接和疏离,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对话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