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定价:46.00元
作者:董青 洪艳
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22814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传播理论研究的语境势必随同文化研究的总体趋势,由现象描述转向深层结构的研究。符号学研究是一种实用而典型的深层结构研究方法,体育传播研究中导入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紧贴当代社会实践,可以实现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化,这种学术转向追随了新的学术研究趋势。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分析了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政治、体育与世界和平、体育媒介仪式、体育媒介事件、体育媒介事件烟花的动力学与可视化、体育与跨文化交流、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等问题,从符号学等角度对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与阐释,对体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
章 体育与全球化1
节 全球化进程1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代体育3
第三节 当代体育的全球传播6
第四节 当代体育与国家认同9
第二章 体育与政治13
节 体育与政治的渊源13
第二节 体育报道的政治话语20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22
第三章 体育与世界和平35
节 体育的预防与代替作用36
第二节 体育的协助与桥梁作用39
第四章 体育媒介仪式42
节 体育、媒介与仪式42
第二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演进49
第三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现代特征53
第四节 体育媒介仪式的当代价值55
本章参考文献58
第五章 体育媒介时间61
节 传播仪式观概述61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仪式化传播64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特点68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仪式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70
本章参考文献73
第六章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动力学与可视化74
节 新媒体、媒介事件与体育传播75
第二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的研究过程78
第三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分类和判断方法84
第四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牛顿力学分析87
第五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混沌动力学分析90
第六节 体育媒介事件演化模型构建95
第七节 体育媒介事件的演化前景100
第七章 体育与跨文化交流102
节 新媒体与全球化102
第二节 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105
第三节 体育外交107
第四节 体育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109
第五节 中国体育文化的海外传播114
第八章 体育明星的符号时代117
节 体育明星与体育品牌营销118
第二节 泰格·伍兹的“绯闻”奇观126
第三节 “中国符号”:李娜140
第四节 体育明星的幕后团队147
第九章 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158
节 国家形象158
第二节 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与文化认同162
第三节 大型体育赛事与中国国家形象164
第十章 体育媒介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168
节 媒介体育、文化认同与社会构建169
第二节 样本的选择与变量的界定176
第三节 媒介体育接触与中国文化认同分析179
第四节 媒体对文化认同的消解与建构184
参考资料 205
作者介绍
董青,男,生于1972年,汉族,硕士、副教授。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育学硕士学位,*体育指导员,*足球裁判员,现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主要从事体育传播学、社会学的研究。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媒体奇观对竞技体育之影响研究》《体育符号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研究》;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文化导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多篇文章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洪艳,女,生于1975年,满族,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广播电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先就职于浙江财经大学,担任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传播学学科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著有《影视存在的伦理批评》《文化传播之道》,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体育大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个主题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这类书籍容易陷入空泛的理论说辞,或者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表面描述上。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文化背景铺垫,到具体的案例剖析,再到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媒介重塑”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媒介视为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塑造认知的强大力量,这一点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理论支撑,也显得恰到好处,既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又没有让普通读者感到压力,这种平衡掌握得非常到位。
评分我是一个对语言学和符号学有交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在文本分析上的处理手法令我印象深刻。它没有陷入那些晦涩的学术泥沼,而是用一种近乎文学评论的笔触,去解构那些高度符号化的体育事件。作者对视觉语言、肢体动作、口号标语的捕捉和解读,精准而有力,充满了洞察力。例如,书中对某个经典动作的反复播放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分析,简直是一次精彩的“慢镜头重放”,让我们看到了体育场上高速运转的文化机器是如何运作的。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而又不失优雅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对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起初只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但当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和摘要后,那种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逻辑清晰,行文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即使是对专业术语的阐述,也能做到深入浅出。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历史瞬间是如何被精心策划和呈现的。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探讨的书,更像是一部带领我们深入现代社会文化肌理的深度游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无形权力”的揭示。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接收者,但作者通过一系列详实的分析,揭示了在那些看似中立的“符号”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博弈。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过去接收到的那些新闻片段、体育赛事的转播画面,甚至是一些国际性的品牌宣传,过去那些“理所当然”的认知,在合上书本后都变得值得反复推敲。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审视周遭世界的一种全新视角,这种思维上的重塑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售价。
评分初读时,我曾担心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在进行严肃的理论阐述之后,作者总会穿插一些生动、贴近生活的观察或小故事,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复杂的社会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利用“体育表演”来构建自我形象的对比分析,对比鲜明,论据确凿,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将一门严肃的学科,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侦探游戏,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现象保持好奇心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