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電應力(EOS)器件、電路與係統 9787111523185

過電應力(EOS)器件、電路與係統 978711152318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史蒂文 H.沃爾德曼 著
圖書標籤:
  • 電力電子
  • 過電應力
  • EOS
  • 器件
  • 電路
  • 係統
  • 可靠性
  • 保護
  • 半導體
  • 電力係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23185
商品編碼:2962335881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過電應力(EOS)器件、電路與係統

定價:79.00元

售價:59.3元,便宜19.7元,摺扣75

作者:史蒂文 H.沃爾德曼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1152318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由於工藝尺寸從微電子到納電子等比例縮小,過電應力(EOS)持續影響著半導體製造、半導體器件和係統。本書介紹瞭EOS基礎以及如何減緩EOS失效。本書提供EOS現象、EOS成因、EOS源、EOS物理、EOS失效機製、EOS片上和係統設計等清晰圖片,也提齣關於製造工藝、片上集成和係統級EOS保護網絡中EOS源等富有啓發性的觀點,同時給齣特殊工藝、電路和芯片的實例。本書在內容上全麵覆蓋從片上設計與電子設計自動化到工廠級EOS項目管理的EOS生産製造問題。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過電應力(EOS)器件、電路與係統設計,並給齣瞭大量實例,將EOS理論工程化。主要內容有EOS基礎、EOS現象、EOS成因、EOS源、EOS物理及EOS失效機製,EOS電路與係統設計及EDA,半導體器件、電路與係統中的EOS失效及EOS片上與係統設計。本書是作者半導體器件可靠性係列書籍的延續。對於專業模擬集成電路及射頻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以及係統ESD工程師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隨著納米電子時代的到來,本書是一本重要的參考書,同時也是麵嚮現代技術問題有益的啓示。本書主要麵嚮需要學習和參考EOS相關設計的工程師,或需要學習EOS相關知識的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和集成電路設計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

目錄

目錄

譯者序

作者簡介

原書前言

緻謝

章EOS基本原理1

1.1EOS1

1.1.1EOS成本2

1.1.2産品現場返迴——EOS百分比2

1.1.3産品現場返迴——無缺陷與EOS3

1.1.4産品失效——集成電路的失效3

1.1.5EOS事件的分類3

1.1.6過電流5

1.1.7過電壓5

1.1.8過電功率5

1.2EOS解密6

1.2.1EOS事件6

1.3EOS源7

1.3.1製造環境中的EOS源7

1.3.2生産環境中的EOS源8

1.4EOS的誤解8

1.5EOS源小化9

1.6EOS減緩9

1.7EOS損傷跡象10

1.7.1EOS損傷跡象——電氣特徵10

1.7.2EOS損傷跡象——可見特徵10

1.8EOS與ESD11

1.8.1大/小電流EOS與ESD事件比較12

1.8.2EOS與ESD的差異 12

1.8.3EOS與ESD的相同點14

1.8.4大/小電流EOS與ESD波形比較14

1.8.5EOS與ESD事件失效損傷比較14

1.9EMI16

1.10EMC16

1.11過熱應力17

1.11.1EOS與過熱應力17

1.11.2溫度相關的EOS18

1.11.3EOS與熔融溫度18

1.12工藝等比例縮小的可靠性19

1.12.1工藝等比例縮小可靠性與浴盆麯綫可靠性19

1.12.2可縮放的可靠性設計框20

1.12.3可縮放的ESD設計框20

1.12.4加載電壓、觸發電壓和大電壓20

1.13安全工作區21

1.13.1電氣安全工作區22

1.13.2熱安全工作區22

1.13.3瞬態安全工作區22

1.14總結及綜述 23

參考文獻24

第2章EOS模型基本原理30

2.1熱時間常數30

2.1.1熱擴散時間30

2.1.2絕熱區時間常數31

2.1.3熱擴散區時間常數32

2.1.4穩態時間常數32

2.2脈衝時間常數32

2.2.1ESD HBM脈衝時間常數32

2.2.2ESD MM脈衝時間常數33

2.2.3ESD充電器件模型脈衝時間常數33

2.2.4ESD脈衝時間常數——傳輸綫脈衝33

2.2.5ESD脈衝時間常數——超快傳輸綫脈衝34

2.2.6IEC61000-4-2脈衝時間常數 34

2.2.7電纜放電事件脈衝時間常數 34

2.2.8IEC61000-4-5脈衝時間常數 35

2.3EOS數學方法 35

2.3.1EOS數學方法——格林函數35

2.3.2EOS數學方法——圖像法37

2.3.3EOS數學方法——熱擴散偏微分方程39

2.3.4EOS數學方法——帶變係數的熱擴散偏微分方程39

2.3.5EOS數學方法——Duhamel公式39

2.3.6EOS數學方法——熱傳導方程積分變換43

2.4球麵模型——Tasca推導46

2.4.1ESD時間區域的Tasca模型49

2.4.2EOS時間區域的Tasca模型49

2.4.3Vlasov-Sinkevitch模型50

2.5一維模型——Wunsch-Bell推導50

2.5.1Wunsch-Bell麯綫53

2.5.2ESD時間區域的Wunsch-Bell模型53

2.5.3EOS時間區域的Wunsch-Bell模型54

2.6Ash模型 54

2.7圓柱模型——Arkhipov-Astvatsaturyan-Godovsyn-Rudenko推導 55

2.8三維平行六麵模型——Dwyer-Franklin-Campbell推導55

2.8.1ESD時域的Dwyer-Franklin-Campbell模型60

2.8.2EOS時域的Dwyer-Franklin-Campbell模型60

2.9電阻模型——Smith-Littau推導61

2.10不穩定性63

2.10.1電氣不穩定性63

2.10.2電氣擊穿 64

2.10.3電氣不穩定性與驟迴64

2.10.4熱不穩定性65

2.11電遷移與EOS67

2.12總結及綜述 67

參考文獻68

第3章EOS、ESD、EMI、EMC及閂鎖70

3.1EOS源70

3.1.1EOS源——雷擊71

3.1.2EOS源——配電72

3.1.3EOS源——開關、繼電器和綫圈72

3.1.4EOS源——開關電源72

3.1.5EOS源——機械設備73

3.1.6EOS源——執行器 73

3.1.7EOS源——螺綫管 73

3.1.8EOS源——伺服電動機73

3.1.9EOS源——變頻驅動電動機75

3.1.10EOS源——電纜 75

3.2EOS失效機製76

3.2.1EOS失效機製:半導體工藝—應用適配76

3.2.2EOS失效機製:綁定綫失效76

3.2.3EOS失效機製:從PCB到芯片的失效77

3.2.4EOS失效機製:外接負載到芯片失效78

3.2.5EOS失效機製:反嚮插入失效78

3.3失效機製——閂鎖或EOS78

3.3.1閂鎖與EOS設計窗口79

3.4失效機製——充電闆模型或EOS79

3.5總結及綜述80

參考文獻80

第4章EOS失效分析83

4.1EOS失效分析83

4.1.1EOS失效分析——信息搜集與實情發現85

4.1.2EOS失效分析——失效分析報告及文檔86

4.1.3EOS失效分析——故障點定位 87

4.1.4EOS失效分析——根本原因分析87

4.1.5EOS或ESD失效分析——可視化失效分析的差異87

4.2EOS失效分析——選擇正確的工具91

4.2.1EOS失效分析——無損檢測方法92

4.2.2EOS失效分析——有損檢測方法93

4.2.3EOS失效分析——差分掃描量熱法93

4.2.4EOS失效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能量色散X射綫光譜儀94

4.2.5EOS失效分析——傅裏葉變換紅外光譜儀94

4.2.6EOS失效分析——離子色譜法 94

4.2.7EOS失效分析——光學顯微鏡 95

4.2.8EOS失效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96

4.2.9EOS失效分析——透射電子顯微鏡96

4.2.10EOS失效分析——微光顯微鏡工具97

4.2.11EOS失效分析——電壓對比工具98

4.2.12EOS失效分析——紅外熱像儀98

4.2.13EOS失效分析——光緻電阻變化工具99

4.2.14EOS失效分析——紅外-光緻電阻變化工具99

4.2.15EOS失效分析——熱緻電壓變化工具100

4.2.16EOS失效分析——原子力顯微鏡工具101

4.2.17EOS失效分析——超導量子乾涉儀顯微鏡102

4.2.18EOS失效分析——皮秒級成像電流分析工具103

4.3總結及綜述105

參考文獻106

第5章EOS測試和仿真109

5.1ESD測試——器件級109

5.1.1ESD測試——人體模型109

5.1.2ESD測試——機器模型111

5.1.3ESD測試——帶電器件模型113

5.2傳輸綫脈衝測試114

5.2.1ESD測試——傳輸綫脈衝115

5.2.2ESD測試——超高速傳輸綫脈衝117

5.3ESD測試——係統級118

5.3.1ESD係統級測試——IEC 61000-4-2118

5.3.2ESD測試——人體金屬模型118

5.3.3ESD測試——充電闆模型119

5.3.4ESD測試——電纜放電事件120

5.4EOS測試122

5.4.1EOS測試——器件級122

5.4.2EOS測試——係統級123

5.5EOS測試——雷擊123

5.6EOS測試——IEC 61000-4-5124

5.7EOS測試——傳輸綫脈衝測試方法和EOS125

5.7.1EOS測試——長脈衝TLP測試方法125

5.7.2EOS測試——TLP方法、EOS和Wunsch–Bell模型125

5.7.3EOS測試——對於係統EOS評估的TLP方法的局限125

5.7.4EOS測試——電磁脈衝126

5.8EOS測試——直流和瞬態閂鎖126

5.9EOS測試——掃描方法127

5.9.1EOS測試——敏感度和脆弱度127

5.9.2EOS測試——靜電放電/電磁兼容性掃描127

5.9.3電磁乾擾輻射掃描法129

5.9.4射頻抗擾度掃描法130

5.9.5諧振掃描法131

5.9.6電流傳播掃描法131

5.10總結及綜述134

參考文獻134

第6章EOS魯棒性——半導體工藝139

6.1EOS和CMOS工藝139

6.1.1CMOS工藝——結構 139

6.1.2CMOS工藝——安全工作區140

6.1.3CMOS工藝——EOS和ESD失效機製141

6.1.4CMOS工藝——保護電路144

6.1.5CMOS工藝——絕緣體上矽148

6.1.6CMOS工藝——閂鎖149

6.2EOS、射頻CMOS以及雙極技術150

6.2.1RF CMOS和雙極技術——結構151

6.2.2RF CMOS和雙極技術——安全工作區151

6.2.3RF CMOS和雙極工藝——EOS和ESD失效機製151

6.2.4RF CMOS和雙極技術——保護電路155

6.3EOS和LDMOS電源技術156

6.3.1LDMOS工藝——結構156

6.3.2LDMOS晶體管——ESD電氣測量159

6.3.3LDMOS工藝——安全工作區160

6.3.4LDMOS工藝——失效機製160

6.3.5LDMOS工藝——保護電路162

6.3.6LDMOS工藝——閂鎖163

6.4總結和綜述164

參考文獻164

第7章EOS設計——芯片級設計和布圖規劃165

7.1EOS和ESD協同綜閤——如何進行EOS和ESD設計165

7.2産品定義流程和技術評估 166

7.2.1標準産品確定流程 166

7.2.2EOS産品設計流程和産品定義 167

7.3EOS産品定義流程——恒定可靠性等比例縮小168

7.4EOS産品定義流程——自底嚮上的設計 168

7.5EOS産品定義流程——自頂嚮下的設計 169

7.6片上EOS注意事項——焊盤和綁定綫設計170

7.7EOS外圍I/O布圖規劃 171

7.7.1EOS周邊I/O布圖規劃——拐角中VDD-VSS電源鉗位的布局171

7.7.2EOS周邊I/O布圖規劃——離散式電源鉗位的布局173

7.7.3EOS周邊I/O布圖規劃——多域半導體芯片173

7.8EOS芯片電網設計——符閤IEC規範電網和互連設計注意事項174

7.8.1IEC 61000-4-2電源網絡175

7.8.2ESD電源鉗位設計綜閤——IEC 61000-4-2相關的ESD電源鉗位176

7.9PCB設計177

7.9.1係統級電路闆設計——接地設計177

7.9.2係統卡插入式接觸 178

7.9.3元件和EOS保護器件布局178

7.10總結和綜述 179

參考文獻179

第8章EOS設計——芯片級電路設計181

8.1EOS保護器件 181

8.2EOS保護器件分類特性181

8.2.1EOS保護器件分類——電壓抑製器件182

8.2.2EOS保護器件——限流器件 182

8.3EOS保護器件——方嚮性184

8.3.1EOS保護器件——單嚮184

8.3.2EOS保護器件——雙嚮184

8.4EOS保護器件分類——I-V特性類型 185

8.4.1EOS保護器件分類——正電阻I-V特性類型185

8.4.2EOS保護器件分類——S形I-V特性類型 186

8.5EOS保護器件設計窗口187

8.5.1EOS保護器件與ESD器件設計窗口187

8.5.2EOS與ESD協同綜閤 188

8.5.3EOS啓動ESD電路 188

8.6EOS保護器件——電壓抑製器件的類型 188

8.6.1EOS保護器件——TVS器件189

8.6.2EOS保護器件——二極管189

8.6.3EOS保護器件——肖特基二極管189

8.6.4EOS保護器件——齊納二極管190

8.6.5EOS保護器件——晶閘管浪湧保護器件190

8.6.6EOS保護器件——金屬氧化物變阻器 191

8.6.7EOS保護器件——氣體放電管器件192

8.7EOS保護器件——限流器件類型 194

8.7.1EOS保護器件——限流器件——PTC器件194

8.7.2EOS保護器件——導電聚閤物器件 195

8.7.3EOS保護器件——限流器件——熔絲197

8.7.4EOS保護器件——限流器件——電子熔絲198

8.7.5EOS保護器件——限流器件——斷路器198

8.8EOS保護——使用瞬態電壓抑製器件和肖特基二極管跨接電路闆的電源和地200

8.9EOS和ESD協同綜閤網絡200

8.10電纜和PCB中的EOS協同綜閤201

8.11總結和綜述 202

參考文獻202

第9章EOS的預防和控製204

9.1控製EOS 204

9.1.1製造中的EOS控製 204

9.1.2生産中的EOS控製 204

9.1.3後端工藝中的EOS控製205

9.2EOS小化206

9.2.1EOS預防——製造區域操作 207

9.2.2EOS預防——生産區域操作 208

9.3EOS小化——設計過程中的預防措施209

9.4EOS預防——EOS方針和規則 209

9.5EOS預防——接地測試209

9.6EOS預防——互連210

9.7EOS預防——插入210

9.8EOS和EMI預防——PCB設計210

9.8.1EOS和EMI預防——PCB電源層和接地設計210

9.8.2EOS和EMI預防——PCB設計指南——器件挑選和布局211

9.8.3EOS和EMI預防——PCB設計準則——綫路布綫與平麵211

9.9EOS預防——主闆213

9.10EOS預防——闆上和片上設計方案213

9.10.1EOS預防——運算放大器213

9.10.2EOS預防——低壓差穩壓器214

9.10.3EOS預防——軟啓動的過電流和過電壓保護電路214

9.10.4EOS預防——電源EOC和EOV保護215

9.11高性能串行總綫和EOS217

9.11.1高性能串行總綫——FireWire和EOS218

9.11.2高性能串行總綫——PCI和EOS218

9.11.3高性能串行總綫——USB和EOS219

9.12總結和綜述219

參考文獻219

0章EOS設計——電子設計自動化223

10.1EOS和EDA 223

10.2EOS和ESD設計規則檢查223

10.2.1ESD設計規則檢查 223

10.2.2ESD版圖與原理圖驗證224

10.2.3ESD電氣規則檢查225

10.3EOS電氣設計自動化226

10.3.1EOS設計規則檢查226

10.3.2EOS版圖與原理圖對照驗證227

10.3.3EOS電氣規則檢查228

10.3.4EOS可編程電氣規則檢查229

10.4PCB設計檢查和驗證229

10.5EOS和閂鎖設計規則檢查231

10.5.1閂鎖設計規則檢查 231

10.5.2閂鎖電氣規則檢查 235

10.6總結和綜述238

參考文獻239

1章EOS項目管理242

11.1EOS審核和生産的控製242

11.2生産過程中的EOS控製243

11.3EOS和組裝廠糾正措施244

11.4EOS審核——從製造到組裝控製244

11.5EOS程序——周、月、季度到年度審核245

11.6EOS和ESD設計發布 245

11.6.1EOS設計發布過程246

11.6.2ESD詳盡手冊246

11.6.3EOS詳盡手冊248

11.6.4EOS檢查錶250

11.6.5EOS設計審查252

11.7EOS設計、測試和認證253

11.8總結和綜述253

參考文獻253

2章未來技術中的過電應力256

12.1未來工藝中的EOS影響256

12.2先進CMOS工藝中的EOS257

12.2.1FinFET技術中的EOS257

12.2.2EOS和電路設計258

12.32.5-D和3-D係統中的EOS意義258

12.3.12.5-D中的EOS意義259

12.3.2EOS和矽介質層 259

12.3.3EOS和矽通孔260

12.3.43-D係統的EOS意義262

12.4EOS和磁記錄263

12.4.1EOS和磁電阻263

12.4.2EOS和巨磁電阻265

12.4.3EOS和隧道磁電阻265

12.5EOS和微機265

12.5.1微機電器件265

12.5.2MEM器件中的ESD擔憂266

12.5.3微型電動機267

12.5.4微型電動機中的ESD擔憂267

12.6EOS和RF-MEMS269

12.7納米結構的EOS意義270

12.7.1EOS和相變存儲器270

12.7.2EOS和石墨烯272

12.7.3EOS和碳納米管272

12.8總結和綜述273

參考文獻274

附錄280

附錄A術語錶280

附錄B標準284



作者介紹

Steven H.Voldman博士由於在CMOS、SOI和SiGe工藝下的靜電放電(ESD)保護方麵所作齣的貢獻,而成為瞭ESD領域的首位IEEE Fellow。他於1979年在布法羅大學獲得工程學學士學位;並於198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瞭電子工程方嚮的一個碩士學位;後來又在MIT獲得第二個電子工程學位(工程碩士學位);1986年他在IBM的駐地研究員計劃的支持下,從佛濛特大學獲得瞭工程物理學碩士學位,並於1991年從該校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他作為IBM研發團隊的一員已經有25年的曆史,主要緻力於半導體器件物理、器件設計和可靠性(如軟失效率、熱電子、漏電機製、閂鎖、ESD和EOS)的研究工作。他在ESD和CMOS閂鎖領域獲得瞭245項美國。

文摘


序言



電子元器件過電應力(EOS)的奧秘:從原理到防護的深度解析 電子設備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智能手機、電腦到汽車、工業控製係統,無處不見其身影。然而,這些精密而復雜的電子係統並非總是風平浪靜,它們時常麵臨著一種隱匿而危險的威脅——過電應力(Electrical Overstress, EOS)。EOS,如同電子世界的“電流風暴”,一旦發生,輕則導緻元器件性能衰減,重則瞬間毀壞設備,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EOS的本質,為電子工程師、科研人員、以及對電子可靠性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的認知框架。我們不隻是簡單羅列EOS的現象,而是從根源齣發,層層剝離其復雜的成因,探討其在不同電子器件、電路以及係統層麵的具體錶現,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護策略。 第一章:認識過電應力(EOS)——電子世界的潛伏危機 本章將首先為讀者建立對EOS的基本認知。我們將界定EOS的概念,闡明它與ESD(靜電放電)的異同,並強調EOS作為一種更為普遍且影響範圍更廣的可靠性殺手,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我們將從宏觀角度審視EOS對整個電子産業造成的挑戰,例如産品失效、生産成本增加、以及品牌聲譽受損等。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讓讀者直觀感受EOS失效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從而深刻認識到掌握EOS防護知識的緊迫性。 第二章:EOS的根源——多維度成因探秘 EOS的産生並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復雜原因交織疊加的産物。本章將深入剖析EOS的多種根源: 電源供電異常: 電壓瞬變與過壓: 分析市電波動、雷擊感應、開關電源的動態響應等如何導緻瞬間電壓升高,超齣元器件的耐壓極限。 電流浪湧與過流: 探討啓動電流、負載突變、短路故障等引發的電流峰值,以及長時過流如何纍積熱應力。 電源紋波與噪聲: 解釋不良的電源濾波設計如何引入高頻噪聲,對敏感元器件造成乾擾和損傷。 電路設計缺陷: 未充分考慮的保護機製: 審視電路設計中是否遺漏瞭對過壓、過流的有效抑製措施,如保險絲、壓敏電阻、TVS二極管等。 驅動能力不足或過剩: 分析驅動器與負載之間的阻抗匹配問題,以及過大的驅動電流可能對後端元器件造成的衝擊。 時序控製不當: 探討信號時序錯誤如何導緻電路在非正常狀態下工作,産生意料之外的電流或電壓。 接地與布綫問題: 闡述不良的接地設計如何引入地綫反彈,以及長距離、高密度的布綫可能産生的寄生電感和耦閤效應。 元器件特性與失效: 個體差異與批次效應: 分析不同元器件之間固有參數的差異,以及製造工藝波動對EOS耐受能力的影響。 老化與損壞: 探討元器件在使用過程中因老化、疲勞或早期微小損傷積纍,導緻其EOS耐受能力下降。 參數漂移與性能衰減: 解釋參數的非綫性變化如何影響電路的正常工作,並可能誘發EOS。 外部環境與操作失誤: 環境電磁乾擾(EMI): 分析外部電磁場的耦閤效應,可能在電路中感應齣瞬態過電壓或過電流。 連接器與綫纜問題: 探討接觸不良、綫纜損壞、插拔過程中的瞬態效應等可能誘發的EOS。 不當的操作與維護: 指齣用戶在使用或維護設備過程中,由於誤操作(如強行連接、不正確的電源適配器使用)可能引發的EOS。 第三章:EOS在不同電子器件中的顯現——微觀視角下的摧殘 EOS的錶現形式因器件種類、工作原理和物理結構的不同而韆差萬彆。本章將從微觀層麵,深入分析EOS對各類核心電子元器件的影響: 半導體器件(二極管、三極管、MOSFET、IGBT等): PN結擊穿: 詳細闡述過電壓如何導緻PN結雪崩擊穿或齊納擊穿,以及其伴隨的熱效應。 柵極氧化層擊穿: 特彆是MOSFET和IGBT,分析過高的柵極電壓如何穿透柵氧化層,導緻永久性損壞。 熱擊穿與二次擊穿: 深入剖析過電流如何導緻器件內部溫度升高,引發熱失控,甚至齣現二次擊穿現象。 漏電流增加與性能衰減: 解釋EOS可能導緻的漏電流不可逆增加,從而影響器件的開關速度、導通壓降等關鍵參數。 集成電路(IC): 內部電路單元損壞: 分析EOS如何針對IC內部的邏輯門、放大器、寄存器等單元造成破壞。 供電與I/O端口失效: 重點關注IC的供電引腳和數據輸入輸齣引腳,它們是EOS最容易侵襲的區域。 芯片燒毀與封裝損壞: 描述EOS可能導緻的芯片內部熔斷、過熱爆裂,甚至封裝外殼的物理損壞。 無源器件(電阻、電容、電感): 電阻過載燒毀: 解釋過電流導緻電阻值升高,功率耗散增加,直至電阻碳化或炸裂。 電容擊穿與漏電: 分析過電壓如何擊穿電容的介質層,導緻漏電流急劇增加,電容失效,甚至引發爆炸。 電感飽和與燒毀: 闡述大電流如何導緻電感磁芯飽和,降低電感值,産生過高的漏感,進而引發過熱燒毀。 連接器、開關與繼電器: 接觸氧化與燒蝕: 探討EOS産生的電弧如何燒蝕接觸點,導緻接觸電阻增大,信號傳輸不穩定。 絕緣擊穿: 分析過電壓如何在連接器或開關的絕緣材料中産生擊穿通道。 機械性能退化: 解釋EOS産生的熱應力可能導緻連接器、開關的機械部件變形或失效。 第四章:EOS在電路與係統層麵的影響——從局部到全局的蔓延 EOS的危害並不僅限於單個元器件,其影響會通過電路的連接關係,逐步蔓延至整個係統,甚至引發連鎖反應。本章將聚焦EOS在電路和係統層麵的錶現: 電路功能異常與誤觸發: 信號失真與乾擾: EOS導緻的元器件參數漂移,會影響信號的幅度和相位,造成數據錯誤或邏輯混亂。 誤報警與誤動作: 敏感電路受到EOS乾擾,可能産生虛假的信號,導緻係統誤判,引發不必要的報警或執行錯誤指令。 電路保護機製失效: EOS本身可能破壞電路中的保護元器件,使得後續的EOS更容易發生,形成惡性循環。 係統性能衰減與壽命縮短: 響應速度變慢: EOS可能導緻驅動電路或處理單元的性能下降,使得整個係統的響應速度變慢。 功耗增加與發熱加劇: 漏電流增加或效率降低的元器件,會消耗更多能量,導緻設備發熱量增加,進一步加速其他元器件的老化。 可靠性降低,返修率上升: EOS是導緻電子産品早期失效和長期可靠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導緻返修率上升,增加維護成本。 係統級失效模式: 電源係統崩潰: EOS可能導緻穩壓器、濾波電路等失效,使得整個電源係統失穩,無法為其他電路提供正常工作所需的電源。 通信中斷與數據丟失: EOS對通信接口、存儲器等關鍵部分的破壞,會導緻係統無法與其他設備通信,或造成重要數據的丟失。 整機失效: 最嚴重的情況下,EOS可能通過連鎖反應,最終導緻整個電子設備徹底癱瘓。 EOS在特定應用領域的挑戰: 汽車電子: 汽車電子係統處於嚴苛的環境下,易受電源波動、電磁乾擾等影響,EOS防護尤為關鍵。 工業控製: 工業自動化設備需要高度的可靠性,EOS失效可能導緻生産綫停産,經濟損失巨大。 醫療設備: 醫療設備事關生命健康,EOS失效的後果不堪設想。 消費電子: 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日常使用的設備,EOS問題也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和産品口碑。 第五章:EOS的檢測與診斷——撥開迷霧,精準定位 準確有效地檢測和診斷EOS是進行有效防護的前提。本章將介紹多種EOS檢測與診斷的方法: EOS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失效數據分析: 從曆史的失效報告和維修記錄中,識彆EOS的典型特徵和發生概率。 現象學分析: 結閤失效元器件的外觀、電學參數變化,初步判斷是否為EOS引起。 EOS的檢測技術: 參數漂移檢測: 通過測量元器件或電路的關鍵參數(如漏電流、導通壓降、閾值電壓等)與標準值進行對比,識彆潛在的EOS損傷。 故障注入測試: 在實驗室環境中,模擬EOS的發生條件,測試電路或係統的反應,評估其EOS耐受能力。 溫升檢測: 利用紅外熱像儀等設備,監測元器件或電路的異常溫升,這是EOS的重要錶現跡象。 阻抗譜分析: 通過分析元器件在不同頻率下的阻抗特性,識彆內部結構的損傷。 電化學應力腐蝕檢測(ECC): 針對某些特定材料和環境下的EOS,采用專門的電化學方法進行檢測。 EOS失效機製的微觀診斷: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與能量色散X射綫光譜(EDS): 分析失效元器件的微觀形貌和元素分布,揭示EOS引起的物理損傷和化學變化。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用於觀察更精細的晶體結構變化,識彆EOS對半導體材料內部結構的破壞。 故障分析與失效模式建模: 結閤多種檢測手段,構建EOS的失效模型,理解失效發生的完整過程。 第六章:EOS防護策略——構築堅固的電子安全屏障 掌握瞭EOS的成因、錶現和檢測方法,本章將聚焦於如何構建一套有效的EOS防護體係,從設計、製造到應用,全方位地抵禦EOS的威脅。 設計層麵的預防: 閤理的器件選型: 選擇具有更高EOS耐受能力的元器件,並充分考慮器件的規格參數。 完善的電源設計: 采用優質的電源模塊,設計充分的濾波和穩壓電路,限製電源電壓和電流的波動範圍。 精巧的保護電路設計: 引入保險絲、壓敏電阻、TVS二極管、熔斷器等過壓過流保護器件,並閤理布置。 優化的PCB布局與布綫: 遵循良好的接地設計原則,避免長距離、高阻抗的信號路徑,減少寄生電感效應。 熱管理設計: 充分考慮元器件的散熱問題,避免局部過熱引發EOS。 製造與生産過程的控製: 嚴格的質量控製: 對進料元器件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確保其滿足EOS耐受要求。 生産工藝的優化: 優化焊接、組裝等工藝流程,避免因工藝問題引入EOS隱患。 自動化測試與在綫監測: 在生産過程中引入EOS相關的自動化測試,及時發現和排除問題。 應用與維護中的防護: 用戶指導與教育: 嚮用戶提供清晰的産品使用說明,提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避免因誤操作引發EOS。 定期的設備檢查與維護: 對運行中的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和修復潛在的EOS風險。 環境適應性設計: 針對不同應用環境,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例如增加EMI屏蔽,改善散熱等。 新型EOS防護技術的探索: 智能自愈閤材料: 介紹可能用於構建具有自愈閤能力的電路或連接器的前沿技術。 先進的ESD/EOS協同防護: 探討如何將ESD和EOS的防護機製進行整閤,實現更全麵的保護。 基於AI的EOS預測與預警: 展望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EOS的發生進行預測和預警的可能性。 結論: 過電應力(EOS)作為電子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其復雜性、普遍性和潛在破壞性都要求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書通過對EOS的成因、錶現、檢測和防護策略的深入探討,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理解。掌握EOS的防護知識,不僅是提高電子産品可靠性的關鍵,更是保障電子係統穩定運行、維護産業健康發展的基石。唯有持續關注、深入研究並積極實踐,我們纔能在不斷發展的電子技術浪潮中,構築起一道堅固的電子安全屏障,確保電子世界的蓬勃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獲,或許是它培養瞭一種係統性的思維方式,而不僅僅是傳授瞭一堆孤立的知識點。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從“器件”到“電路”再到“係統”的完整知識鏈條。作者反復強調,評估一個電子係統在過應力條件下的魯棒性,不能僅僅孤立地看待單個晶體管或保護元件,而是必須將其置於整個係統拓撲結構中去考察其相互作用。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分析視角,對於進行係統級的設計驗證和故障排查工作至關重要。它迫使我跳齣“解決眼前問題”的思維定勢,轉而思考如何設計齣具有內在韌性的、能夠抵抗未知乾擾的下一代産品。這本書更像是一位資深導師,潛移默化地指導我建立瞭更加全麵和審慎的工程判斷標準,這對於職業生涯的長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評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專業的書籍最初是抱有一絲擔憂的——擔心內容過於陳舊或者術語解釋不夠現代化。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這種顧慮完全煙消雲散瞭。它在保持對經典理論深刻洞察力的同時,對近年來新興的微納尺度效應和新型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錶現也進行瞭細緻的探討。特彆是關於瞬態過應力(TVS)保護器件的最新進展部分,其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預期的水平。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於將復雜的物理現象用直觀的類比和精確的數學描述結閤起來,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讀者,也能較快地把握核心概念。這種與時俱進的學術態度和嚴謹的科學精神,使得這本書在同類書籍中顯得尤為齣色,它不是在重復已有的知識,而是在構建麵嚮未來的理解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到手裏就感覺內容分量十足。封麵采用瞭深邃的藏藍色調,搭配燙金的標題字體,透露齣一種專業且嚴謹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一探究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既有足夠的韌性,又不反光,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訂工藝更是體現瞭齣版社對細節的把控,每一頁都平整牢固,即便是頻繁翻閱查找資料,也絲毫沒有鬆散的跡象。這種對物理載體的精良製作,無疑為內容的深度和權威性做瞭極好的鋪墊。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彰顯瞭持有者對電子工程領域前沿知識的追求和尊重。可以說,光是拿到手的這種觸覺和視覺體驗,就已經預示著這是一次高品質的閱讀旅程的開始,讓人對接下來的知識探索充滿瞭期待。

評分

我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一個棘手的項目尋找突破口,涉及到某些高壓環境下的電子元件可靠性問題。這本書的目錄結構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般,邏輯脈絡清晰得令人驚嘆。從基礎的物理原理闡述,到復雜的模型建立,再到實際的測試與防護策略,層層遞進,毫無冗餘。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注重實用性,沒有過多陷入晦澀的純理論推導,而是緊密結閤工業界的實際應用場景,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工程師來說至關重要。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詳盡且富有啓發性,每一個案例都像是教科書式的範例,成功地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象化瞭。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許多過去模糊不清的“經驗之談”有瞭紮實的理論支撐,極大地提升瞭我在設計評審會議上的信心和錶達能力。可以說,這本書直接成為瞭我手邊最信賴的“現場參考手冊”。

評分

我必須提及本書在圖錶和插圖方麵的處理,這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在處理涉及電磁場耦閤、瞬態響應波形等需要高度視覺輔助的復雜概念時,作者團隊無疑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那些剖麵圖、時域麯綫圖,不僅清晰度極高,而且標注的詳細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時候,一張精心設計的圖錶勝過冗長的文字解釋,這本書深諳此道。它們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理解和分析問題的關鍵鑰匙。例如,某一個關於雪崩擊穿過程的示意圖,其層次感和細節捕捉的精準度,讓我立刻明白瞭器件內部的微觀動態變化。這種對視覺傳達效率的極緻追求,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的陡峭程度,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工程物理知識變得生動起來,這對於需要快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專業人士來說,價值無可估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