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图解触摸屏工程应用技巧(第2版)
定价:49.80元
售价:37.4元,便宜12.4元,折扣75
作者:周志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151492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涵盖西门子和三菱触摸屏
知识讲解系统
应用技巧实用
流程图解完整
本书结合国内外触摸屏技术发展动态及**工程应用技术,以触摸屏工程实用技术为本书的核心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触摸屏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全书共5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触摸屏基础知识、触摸屏分类、触摸式人机界面工程应用、西门子触摸式人机界面工程应用、三菱触摸式人机界面工程应用等内容。
本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实用,深入浅出,文字通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从事触摸式人机界面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读物,也可供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前言
章 触摸屏基础知识
1.1触摸屏技术及发展历程
1.1.1 触摸屏技术
1.1.2 触摸屏发展历程
1.2 触摸屏原理及特性
1.2.1 触摸屏原理
1.2.2 触摸屏特性
第2章 触摸屏分类
2.1电阻式触摸屏
2.1.1电阻式触摸屏工作原理
2.1.2电阻式触摸屏优缺点
2.2电容式触摸屏
2.2.1电容式触摸屏工作原理
2.2.2电容式触摸屏优缺点
2.3红外式触摸屏工作原理及特性
2.3.1红外式触摸屏工作原理
2.3.2红外式触摸屏优缺点
2.4表面声波式触摸屏工作原理及特性
2.4.1表面声波式触摸屏工作原理
2.4.2表面声波式触摸屏优缺点
第3章 触摸式人机界面工程应用
3.1触摸式人机界面
3.1.1人机界面
3.1.2工业触摸式人机界面
3.2触摸式人机界面系统工程设计
3.2.1触摸式人机界面应用定义及选择
3.2.2触摸屏系统设计
3.2.3触摸式人机界面与PLC的通信
第4章 西门子人机界面工程应用
4.1 Smart700/1000IE人机界面工程应用
4.1.1 Smart700/1000IE人机界面安装与连接
4.1.2 Smart700/1000IE人机界面的用户操作界面
4.1.3 Smart700/1000IE人机界面组态操作系统
4.1.4 Smart700/1000IE人机界面操作模式及测试项目
4.1.5 Smart700/1000IE人机界面工程应用技巧
4.2 OP73micro/TP177micro人机界面工程应用
4.2.1 OP73micro/TP177micro人机界面安装与连接
4.2.2 OP73micro/TP177micro人机界面组态操作系统
4.2.3 OP73micro/TP177micro人机界面工程应用技巧
4.3 WinCC flexible系统组态结构
4.3.1 WinCC flexible特色及系统组态
4.3.2 OS更新设置及恢复出厂设置
4.3.3 HMI监控系统的设计
4.4西门子人机界面应用问题分析及故障处理实例
4.4.1西门子人机界面应用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
4.4.2西门子人机界面检查及故障处理实例
第5章 三菱触摸式人机界面工程应用
5.1 GT Designer3编程软件
5.1.1 GT Designer3编程软件结构
5.1.2启动GT Designer3编程软件
5.2三菱GOT与计算机间数据传送
5.2.1数据传送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5.2.2计算机与三菱GOT连接
5.2.3设置三菱GOT接口
5.2.4计算机与三菱GOT间的通信设置
5.2.5向三菱GOT写入数据
5.2.6从三菱GOT读取数据
5.2.7与三菱GOT的数据对照
5.3三菱GOT画面设计技巧
5.3.1三菱GOT窗口画面的创建及切换
5.3.2三菱GT1150触摸屏开关、指示灯的设置
5.3.3定时器、计数器的设置
5.3.4数据输入与仪表显示设置
5.3.5 GOT画面切换设置
5.4三菱GOT连接及操作环境参数设置
5.4.1三菱GOT连接
5.4.2三菱GOT操作环境参数设置
5.5三菱GOT工程应用技巧
5.5.1三菱GOT用于电动机起动/停止控制和故障显示
5.5.2 PLC、变频器及三菱GOT构成的调速系统
5.5.3三菱GOT基于RS485与变频器通信设置
5.6三菱GOT出错代码和出错信息及处理方法
5.6.1出错代码和出错信息弹出式显示和列表显示
5.6.2出错代码和出错信息及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我是一个相对资深的嵌入式开发人员,阅览过很多关于系统优化的书籍,大多聚焦于资源管理、内存分配或功耗控制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焦点直接放在了“界面”这一用户最直接的交互窗口,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妙的软件工程手段去美化这个窗口。它不是教你如何画出漂亮的UI,而是教你如何让这个UI“听话”且“可靠”。特别是关于“多点触控的事件仲裁机制”的讨论,非常精辟。作者分析了在高速运动或多人同时操作的场景下,系统内核如何高效地、无歧义地解析来自传感器的复杂数据流,并转化为单一、明确的逻辑指令。这种对系统稳定性的深层挖掘,远超出了普通应用层开发者的认知范畴。读完后,我感觉对整个系统架构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知道如何从更底层的逻辑层面去优化用户交互的健壮性,而不仅仅是修补表面的Bug。
评分我对市面上大部分专注于软件或硬件细节的技术手册常常感到有些乏味,它们往往只关注“螺丝钉”的拧法,却忽略了整个机器的运转哲学。然而,手边这本关于高级人机界面优化的书籍,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感知与控制”的哲学思辨录,只不过它将这种思辨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工程实践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防误触设计”的章节,它详细拆解了导致用户在动态环境下操作失败的各种微小变量,从操作者手部疲劳度到环境光线变化,无不考虑在内。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使得书中的很多建议都显得历久弥新,即便技术迭代飞快,这些基于人性的洞察依然成立。我尝试将其中关于“手势识别的鲁棒性”的部分应用到我们现有原型的一个复杂操作流程中,结果立竿见影,错误率下降了惊人的比例。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和重构,其价值也正是在于此。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标准的、偏向于底层驱动和固件编程的工具书,毕竟“工程应用技巧”这个词汇通常指向非常具体的技术实现。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立意要高远得多,它更侧重于“应用层”的优化和用户体验的落地,但其深度又丝毫没有流于表面。它巧妙地将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与最终用户感受到的流畅度联系起来,让你明白一个毫秒级的延迟背后,可能需要工程师进行多轮次的软件和硬件协同优化。例如,书中对“延迟补偿算法”的介绍,用图示和伪代码结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预判用户的意图来提前渲染界面元素,从而欺骗人眼,让系统显得响应更快。这种对“用户感知”的工程化处理,在我过去阅读的任何同类书籍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纯理论研究与市场化产品之间的桥梁,对提升产品竞争力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叙事风格,与我习惯阅读的那些枯燥的学术论文或官方文档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有着一种鼓励探索的、近乎“匠人精神”的文风。它没有回避复杂的技术难题,但总能找到一种充满画面感的表达方式来解释它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一些经典设计范式时,会追溯其历史演变过程,说明为什么某种交互方式会被采纳,而另一种会被淘汰。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交互设计历史和发展脉络的理解。它教会我,优秀的技术应用往往是历史经验、工程约束和用户需求三者在特定情境下达成的动态平衡。对于初入此领域的新人而言,它是一份极佳的入门指南;对于我这样的资深人士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审视自己的设计思路是否已经被固有的思维定势所禁锢,促使我不断跳出舒适区去思考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关于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的著作,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机交互的未来趋势,特别是那些不依赖传统物理按键的界面。作者以非常清晰的逻辑梳理了从概念到实践的每一步,对于我们理解如何构建直观、高效的数字体验提供了绝佳的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对用户心理模型的剖析,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是对“人”在技术生态中的位置的深刻洞察。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不局限于单一的平台或设备,而是横跨了智能家居、车载系统乃至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优秀交互设计共有的底层原理。比如,对于“可见性”和“反馈机制”的论述,比起市面上许多空泛的理论书籍,这里的讲解更加具体、可操作性强,让我得以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实现步骤。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通往未来交互设计大门的秘密通道。对于任何渴望在产品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或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如何做”,更是“为何要那样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