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珍稀动物资源/中华复兴之光 万里锦绣河山
定价:21.00元
售价:15.3元,便宜5.7元,折扣72
作者:冯欢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5823824
字数:
页码:1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珍稀动物资源/中华复兴之光 万里锦绣河山》主要介绍西部动物保护区、东部动物保护区、南方动物保护区、北方动物保护区和中部动物保护区五部分内容。
目录
西部动物保护区
察青松多——白唇鹿
四川卧龙——大熊猫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
东部动物保护区
升金湖——白头鹤
安徽宣城——扬子鳄
盐城海滩——丹顶鹤
大丰滨海——麋鹿
南方动物保护区
坝王岭——黑冠长臂猿
大山包——黑颈鹤
惠东港口——海龟
北方动物保护区
大连长兴——斑海豹
吉林珲春——东北虎
伊春碧水——中华秋沙鸭
中部动物保护区
武陵源——大鲵
桃红岭——梅花鹿
黄河故道——天鹅
作者介绍
文摘
《珍稀动物资源/中华复兴之光 万里锦绣河山》:
保护区因处在青藏高原东部,加上高海拔及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大陆型季风高原气候。干湿季节分明,日温差别较大,干燥、寒冷、日照充足,气候立体特征明显,垂直差异大。从低到高可划分为3个垂直气候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
区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自然景观优美,风光秀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植被原始状态完整,森林生态系统中浓密的林冠层、较厚的苔藓、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及大面积的高山草甸、湿地系统使它能涵养水源、稳定河川流量,因此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察青松多风景秀丽,自然生态原始完整,湖泊紧密相连,水清见底、水平如镜,飞禽走兽、结伴成群。栖息在这里的珍稀动物种类繁多,通过调查,区内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0种之多,而且分布数量密集。其中重点保护对象白唇鹿有600只以上,在整个自然保护区中以白唇鹿分布数量大而闻名中外。
这里还有金钱豹、雪豹、黑颈鹤、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绿尾虹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斑羚、山驴、藏原羚、水鹿、白臀鹿、林麝、金猫、石豹、天鹅、藏马鸡等。另外,在察青松多的高山湖泊中还有原始种的裸鱼。
保护区的自然条件适宜以白唇鹿为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存。白唇鹿分布集中,丰富的动物物种是巨大的生物基因库,构成绚丽奇特的自然生态王国。
从动物地理分区上看,察青松多靠近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属于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其动物地理群为南北物种混杂,特有种十分丰富。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也是我国的,它是典型适应高寒草甸生活的种类。白唇鹿是集群生活的鹿类,其集群的大小根据季节和环境的不同有很大区别。
据调查,白唇鹿在我国共有15000余头。在四川分布于甘孜、阿坝、凉山和雅安的24个县境内,甘孜州分布较广,17个县均有。但白玉县察青松多保护区是白唇鹿集中的分布区之一,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白唇鹿及其栖息地。
白唇鹿被誉为中国“活黄金”,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为我国特产动物。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唇鹿根据组成鹿群的个体年龄和性别,可分为由雌鹿和仔鹿加匕1岁雄鹿的雌性群、雄性群以及雌雄混合群3个类型。
白唇鹿在分类上,白唇鹿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鹿亚科,鹿属。在进化系统树上被认为是鹿属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种类,其顺序是:泽鹿——水鹿——白唇鹿——马鹿——梅花鹿。白唇鹿起源于青藏高原,没有亚种分化。
白唇鹿体重200千克以上,体长1.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米,臀高1.2米至1.4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
白唇鹿耳长而尖。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作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具淡黄色块斑。
白唇鹿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
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白唇鹿通体呈黄褐色,因此当地人又称它“红鹿子”。唇端、颊后、颏至喉部毛色纯白,因此称白唇鹿。
白唇鹿的头骨与同属的其他鹿相比,由于鼻部颜面的幅度宽,所以显得幅度宽于长度。这大概与适应干燥而寒冷地带的生活有关。泪窝大而深,被认为可能与在草原上的相互通讯有关。
白唇鹿齿的特征表现为臼齿的旁茎锥、中茎锥以及后茎锥发达,被认为这是对采食青藏高原坚硬的禾本科和莎草科草本植物的适应。
白唇鹿每年繁殖一次,孕期约8个月,每胎产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后组成群。但各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员。
白唇鹿喜群居,除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平原,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主要在晨、夕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
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慢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
白唇鹿雄鹿长茸期间,一般七八只组成雄鹿群活动于较高的山腰、山脊附近,受惊时均向高处逃窜;雌鹿常10多只一起组成家族性的鹿群,多活动于山体的下部、受惊扰却朝较低处跑。至繁殖季节集群可多达数十只,乃至百余只。
白唇鹿在晨夕采食,以高原生长的草本为主,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也啃食山柳、金腊梅、高山栎和小叶杜鹃等灌木的嫩枝叶。但随着环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
但是,白唇鹿分布区域多属牧区,由于畜牧业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活动、食物基地和分布状况,致使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如四川盆地西缘和甘肃等山地,它们的分布已呈岛状,社群间缺少基因交换,遗传逐渐衰竭。
……
序言
我常常觉得,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识了一位智慧的长者。而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它所描绘的“万里锦绣河山”,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壮丽景观,更是承载了无数民族记忆和文化底蕴的画卷。我被那些细腻的笔触深深打动,仿佛亲身走过了巍峨的山川,穿越了奔腾的河流,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博大与深邃。作者对于历史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推动民族前进的精神力量,那些在逆境中闪耀的智慧之光。读到关于先辈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何对抗自然挑战,如何创造灿烂文明的章节时,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和自豪。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繁荣,更是那份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它像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但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国,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之上的。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理解和情感的渴望。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期盼,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动物迁徙、生态平衡等章节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生命顽强不息的赞歌。而当这些生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故事交织在一起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没有刻意煽情,但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足以打动人心。读这本书,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呼唤,也看到了面向未来的希望。它让我明白,保护珍稀动物,守护壮丽山河,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同根同源的,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深刻的认知。
评分这本读物,实在是个意外的惊喜!起初我被它的名字吸引,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介绍一些濒危的野生动物。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者巧妙地将珍稀动物的保护与中华民族的宏伟复兴联系在一起,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深意。它让我意识到,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它们的生存,更是为了我们民族血脉的延续和文化传承。书里有很多令人心疼的故事,关于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灵,它们曾是我们星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因为种种原因,如今只剩下微弱的希望。同时,作者又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勾勒出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为这片锦绣河山付出的不懈努力。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那些美丽的生灵,就像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宝石,它们的存续,与我们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深刻的觉醒,让我对“保护”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气场,怎么说呢,就好像一股沉甸甸的历史风吹来,又带着点儿振奋人心的力量。我翻开的时候,脑海里立刻闪过许多画面,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还有这片土地上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喜欢它叙述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个长者在给你讲述家族的兴衰,让你感同身受。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一股热血在胸膛里涌动,想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非常到位,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那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在点燃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曾经的辉煌,也让我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从最初对“珍稀动物资源”的好奇,到逐渐被“中华复兴之光”所点燃,再到最后对“万里锦绣河山”的深深眷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被升华的过程。作者在动物保护方面,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多的是在探讨保护背后的伦理和社会意义,这让我看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而在叙述中华复兴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土地,那些壮丽的山河,不仅是天然的屏障,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书中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力量,有些段落甚至让我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意境。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更包含了对自身文化和自然的尊重与守护。这本书像是一首宏大的史诗,又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将自然之美、历史之厚重、民族之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