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货币时代:2003-2013年经济波动研究

廉价货币时代:2003-2013年经济波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醒民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货币政策
  • 金融危机
  • 通货膨胀
  • 全球化
  • 经济波动
  • 2008金融危机
  • 低利率
  • 量化宽松
  • 宏观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6886
商品编码:296240660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廉价货币时代:2003-2013年经济波动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殷醒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3091068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会延续吗?为什么要避免从紧的货币政策?2014年之后的货币政策是什么?这些热点与焦点问题正是这本《廉价货币时代(2003-2013年经济波动研究)》直面和阐述的主题。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通过信贷和利率渠道对名义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企业家和投资者在面对货币与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时犹如踏入迷雾。有关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和政策发力之间的时滞一直争议不断。
  此时,货币存量增长率作为一个分析支点,结合对大量经济统计数据的检测、甄别与分析,能够为我们指出明确的投资政策方向,帮助我们精准把握经济政策,提高实际投资回报率。
  本书由殷醒民著。

目录


章 引论
 1.1 经济周期理论的启迪
 1.2 就业与增长
 1.3 货币存量、价格与经济增长
 1.4 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 货币供应冲击、趋势性通胀与经济波动
 2.1 货币供应冲击的事实
 2.2 价格波动与趋势性通胀
 2.3 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性、投资拉动与经济波动性
 2.4 结论
第三章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3.1 经济总量变动与货币政策的对外影响力
 3.2 中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差异
 3.3 货币政策数量目标的偏离与通胀倾向
 3.4 货币政策规则与经济的稳定增长
 3.5 结论
第四章 通胀的周期性特征与货币政策的适时转换
 4.1 货币规则的解释力:货币存量与货币收入及价格的关系
 4.2 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货币扩张因素
 4.3 货币存量变动的“滞”与“胀”程度差异
 4.4 货币供应冲击的产出增长效应递减
 4.5 有关货币政策适时转换的建议
第五章 通胀效应的减弱与优货币政策的选择
 5.1 货币政策的两次调整“过度”
 5.2 货币政策频繁调整的经济波动效应
 5.3 通胀效应的减弱与通胀粘滞性
 5.4 重新定义稳健的货币政策
 5.5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六章 温和繁荣条件下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准则
 6.1 货币政策的两次逆转
 6.2 “紧一松”搭配的2012年货币政策
 6.3 增长的趋势性下行还是“增长衰退”
 6.4 经济平缓增长的货币信贷条件
 6.5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准则
第七章 从国民财富表变动看经济政策“纠误”的方向
 7.1 如何看清十年经济现象的本质
 7.2 国民财富增长的结构巨变
 7.3 财富偏好与财富创造的错配
 7.4 经济转型与产能过剩的冲突
 7.5 一个长期的政策含义
第八章 “求进”目标下的一个可信的货币政策取向
 8.1 用好全球经济复苏的发展机遇
 8.2 “w”型复苏的货币因素再现
 8.3 实现“求进”目标的宏观经济条件
 8.4 经济增长转向“内生”的新动力
 8.5 一个可信的货币政策目标
 8.6 结论
第九章 廉价货币与投资繁荣时代:一个判断
 9.1 金融危机后的廉价货币现象
 9.2 谨防“双重抑制”的风险
 9.3 产能过剩的化解之道
 9.4 城市繁荣的“天量”投资需求
 9.5 结论
第十章 总结论
 10.1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会延续吗?
 10.2 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10.3 为什么要避免从紧的货币政策?
 10.4 2014年后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潮涌潮落:2003-2013年全球经济的非常规时代》 引言:非常规的十年,金融的洪流 2003年至2013年,对全球经济而言,是充满戏剧性的一段时期。这是一个“非常规”的十年,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经济理论,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财富、风险和增长的认知。在这十年间,我们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席卷全球,资产价格如脱缰野马般飙升,然而,这种繁荣之下,却潜藏着巨大的金融脆弱性,最终在2008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危机过后,各国央行再次以“非常规”的手段应对,试图将经济拉出泥潭。本书并非对某一本特定书籍的摘要,而是以宏观的视角,聚焦于这十年间影响深远的经济波动,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演变过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宽松的序曲——低利率时代的开启与资产泡沫的萌芽(2003-2007) 21世纪初,全球经济在经历了一系列冲击后,开始进入一个持续低利率的环境。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9·11”事件的影响,促使各国央行,特别是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伴随着全球储蓄过剩的背景,为后续的金融市场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考察: 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转向: 分析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在21世纪初的利率调整策略,以及其背后的经济考量。我们将探讨低利率政策是如何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的“普适性”工具。 房地产市场的狂欢: 重点剖析低利率如何驱动全球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美国次贷市场为例,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是如何被创造、交易并放大风险的。我们将考察低首付、宽松的贷款标准如何诱导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以及这些贷款是如何被包装成看似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与风险累积: 梳理在这十年间,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快速扩张。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特殊目的实体(SPVs)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如何在监管的灰色地带游走,并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进行高杠杆操作,成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源。 全球失衡与资本流动: 探讨国际收支的失衡,特别是亚洲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大量贸易顺差如何转化为对美元资产的投资,进一步压低了全球利率,并可能加剧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金融创新的双刃剑: 分析金融创新在提高资本效率、分散风险方面的作用,但同时也强调其可能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监管的滞后性,为未来的危机埋下隐患。 第二章:风暴前夜——风险的累积与危机的信号(2007-2008)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不断膨胀,微小的裂痕开始显现。2007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开始上升,市场对金融机构持有的与这些贷款相关的资产的担忧逐渐加剧。这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爆发,而是风险缓慢累积、信号逐渐清晰的过程。 本章将聚焦于: 次贷危机的引爆点: 详细追溯2007年上半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基金开始出现流动性问题,以及贝尔斯登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困境。分析这些事件如何触发了市场的恐慌,并导致金融机构之间信用的冻结。 “两房”的危机与政府的介入: 探讨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两家政府支持企业(GSEs)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以及美国政府对其进行托管的决定,这标志着危机向更深层次蔓延。 雷曼兄弟的倒闭——系统性风险的引爆: 详细描述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分析其倒闭的原因,以及这次事件如何打破了“大而不倒”的默契,引发了全球金融机构间的信任危机和流动性危机。 金融恐慌的蔓延: 描绘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借困难、信用市场冻结的景象。分析企业融资的困难,以及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传导效应。 央行的初步应对: 梳理在危机初期,各国央行采取的紧急流动性注入措施,以及降息的尝试,但这些措施在巨大的恐慌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第三章:全球海啸——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全球影响(2008-2009)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对各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并引发了全球性的衰退。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 危机的全球化传播机制: 探讨金融市场的相互关联性,特别是通过衍生品、银行间市场和全球资本流动,如何使得一场区域性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风暴。 主要经济体的危机冲击: 分别考察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股市暴跌、银行倒闭、信贷紧缩以及消费和投资的锐减。 新兴经济体的“硬着陆”: 分析危机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包括资本外逃、出口锐减、货币贬值以及经济增长的急剧放缓。 政府的救助与干预: 详细研究各国政府在危机期间采取的大规模救助措施,包括对金融机构的注资、担保,以及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稳定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 失业率的飙升与社会影响: 关注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造成的严重冲击,失业率的飙升及其对社会稳定、贫富差距等问题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反思: 危机暴露了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引发了关于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合作以及如何防范未来危机的广泛讨论。 第四章:复苏的艰难——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深化与挑战(2009-2013) 危机过后,全球经济陷入漫长而艰难的复苏过程。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避免通货紧缩,各国央行不得不采取更加激进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本章将重点探讨: 量化宽松(QE)的时代: 详细解释量化宽松(QE)的概念,以及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主要央行如何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低长期利率,并试图刺激信贷和投资。 负利率政策的尝试: 分析部分央行(如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开始探索甚至实施负利率政策,以鼓励银行放贷,而非将资金存放在央行。探讨负利率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 考察央行如何利用前瞻性指引来影响市场预期,承诺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低利率,以引导长期投资决策。 资产价格的再次扭曲: 分析非常规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产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帮助稳定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可能再次推高资产价格,加剧了贫富分化,并可能为未来的风险埋下隐患。 “特里芬困境”的再现与全球货币体系的挑战: 探讨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在危机中受到的挑战,以及全球货币体系在应对大规模资本流动和金融风险方面的脆弱性。 财政政策的协同与分歧: 分析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同时,各国财政政策的应对策略,包括扩张性财政刺激措施的实施,以及一些国家因债务问题而面临的财政紧缩压力。 第五章:尾声与前瞻——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2003-2013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十年。从宽松的序曲到金融海啸,再到漫长的非常规复苏,这一系列经济波动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格局。 在本章的结尾,我们将: 总结十年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 回顾这十年间,以低利率、大规模流动性注入、资产价格波动、金融监管改革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碎片化并存等关键特征。 反思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长期影响: 探讨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帮助经济走出危机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资产泡沫隐患、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对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扭曲。 审视金融监管的演进: 回顾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监管的改革,包括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以及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展望未来的经济挑战: 基于过去十年的经验,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经济挑战,包括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如何应对不断演变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警示与启示: 强调金融市场内在的周期性,以及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都可能导致风险。呼吁更加审慎的金融监管、更加健全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更加合作的国际金融治理。 结论: 《潮涌潮落:2003-2013年全球经济的非常规时代》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图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关键十年的细致梳理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把握宏观经济的脉搏,并为未来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这十年,是金融史上一次深刻的洗礼,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经济理论的边界,也为人类社会应对复杂经济挑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用户评价

评分

《廉价货币时代:2003-2013年经济波动研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十年经济世界的大门。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精准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书中关于全球通胀与通缩的讨论,尤其让我感到豁然开朗。在许多人看来,廉价货币必然导致高通胀,但作者却指出,在2003-2013年间,全球经济并非处处都是通胀的阴影。他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全球供应链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使得通胀的传导变得异常复杂。例如,他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在抑制全球通胀中的作用的阐述,就非常有说服力。书中对于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的分析也十分精彩,廉价货币使得资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国家间流动,这既带来了投资机会,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作者通过对新兴市场国家在资本冲击下的应对策略的剖析,展现了不同经济体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脆弱性与韧性。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廉价货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利率低、货币供应量大的简单描述,更是一种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结构、金融市场以及普通人生计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进,更是一种对经济现象的全新认知。2003年至2013年,这段历史,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零利率陷阱”的讨论印象深刻。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后,许多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将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甚至实施负利率。作者深入探讨了这种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抑制储蓄、扭曲资产价格、以及增加金融脆弱性。他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零利率政策下的表现,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陷阱”的警示,都让我对央行政策的边际效应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书中对于金融监管在廉价货币时代的演变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巴塞尔协议的更新,到对影子银行的关注,都展现了监管机构在试图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并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努力。这种对政策制定与金融市场之间动态博弈的描绘,极具吸引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的运行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反馈、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评分

读完《廉价货币时代:2003-2013年经济波动研究》这本书,我的脑海里不禁回荡着那些年令人既兴奋又不安的经济景象。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仿佛是一场巨浪,席卷了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这段复杂的时期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量化宽松政策的分析印象深刻。在当时,许多人对这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会引发恶性通胀,但本书却提供了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剖析了量化宽松在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潜在的风险和长远影响。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非常翔实,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崛起,再到欧洲债务危机,每一个事件都被置于廉价货币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整个经济图景更加清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廉价货币”,而是深入探讨了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各国央行的政策选择。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决策会议室,感受着政策制定者的纠结与权衡。书中对于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的分析也令人拍案叫绝,那些曾经听起来高深莫测的金融工具,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易懂,揭示了它们如何在驱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种子。对于任何想理解近二十年全球经济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史诗。2003-2013年,这个看似有些遥远的十年,却对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以其非凡的叙事能力,将那些抽象的经济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资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章节。在廉价货币的环境下,资金泛滥,投资热情高涨,各种资产价格被推向了令人咋舌的高度。作者不仅仅描述了现象,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泡沫产生的深层原因,包括低利率、过度自信的市场参与者,以及监管的滞后。他提出的“金融非理性繁荣”理论,对理解资产泡沫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在应对经济波动时的政策差异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例如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与欧洲央行相对谨慎的态度,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经济政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此外,作者对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他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市场在廉价货币时代是如何受到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整体经济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经济波动并非偶然,而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廉价货币无疑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驱动因素。

评分

《廉价货币时代:2003-2013年经济波动研究》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这段时期全球经济的脉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资产价格通胀”而非“消费品价格通胀”的侧重。在量化宽松和低利率的背景下,大量的资金涌入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推高了这些资产的价格,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幅度相对温和。作者深入探讨了这种“资产价格通胀”对财富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加剧贫富差距。他提出的“金融化”概念,以及金融部门在经济中的过度扩张,都为理解当今世界许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周期之间衔接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例如次贷危机如何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如何考验着脆弱的经济复苏。这种跨越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经济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联动效应。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经济史的写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可能面临的未来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