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文化史(套装上中下册)
:145.00元
售价:105.9元,便宜39.1元,折扣73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6853194
字数:
页码:11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史非文学,非科学,自有其封域。古之学者治六艺,皆治史耳。故《汉志》有“六艺”,不专立书目。刘宋以史俪文、儒、玄三学,似张史学,而乙部益以滋大。顾儒学即史学,而玄又出于史,似四学之并立未谛。近世学校史隶文科,业此而隽其曹者称文学博士,名实诡矣。西国史籍之萌芽,多出文人,故以隶文科.与吾国邃古以来史为政宗异趣。近人欲属之科学,而人文与自然径庭,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产于史,子母不可偶,故吾尝妄谓今之大学宜独立史学院,使学者了然于史之封域非文学、非科学,且创为斯院者,宜莫吾国若。三二纪前,吾史之丰且函有亚洲各国史实,固俨有世界史之性。丽、鲜、越、倭所为国史,皆师吾法。夫以数千年丰备之史为之干,益以近世各国新兴之学拓其封,则独立史学院之自吾倡,不患其异于他国也。
绪论
上编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兴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历授时
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
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
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
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
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与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
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
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
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中编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
……
下编 近世文化史
绪论
上编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兴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历授时
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
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
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
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
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与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
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
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
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中编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
……
下编 近世文化史
不得不说,这套《中国文化史》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冲击。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文化史概览,而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学术洞察力的著作。作者在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宏大叙事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例如,在论述明清时期的文化禁锢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统治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书中对西方近代思想传入中国后的复杂影响,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揭示了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碰撞、融合以及冲突,这让我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转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构建,都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所面临的挑战,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引发了我对当下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层思考。
评分这次阅读《中国文化史》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重塑认知的过程。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具感染力,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寻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在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作者展现了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而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常被忽视的角落的关注,例如,对民间艺术、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化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在近现代部分,作者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揭示了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在文化层面的影响,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已经从表层的认识,跃升到了对文化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的深度把握。
评分翻开这套《中国文化史》,我仿佛置身于一条长河之中,跟随作者的指引,一路溯源而上,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文化形成时,作者不仅仅列举了焚书坑儒等事件,更是通过对文字、度量衡统一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早期国家权力对文化塑造的深远影响。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中对玄学、佛教的阐释,让我看到了文化在分裂动荡年代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不同思想碰撞融合的奇妙景象。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科技、民俗等方面的介绍,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能够抓住每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成就,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轶事,更是为沉重的学术探讨增添了一抹亮色,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温度。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叙述流畅,逻辑清晰,语言生动,是一部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文化史著作。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这套《中国文化史》,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演变脉络,以及这种演变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个文化现象时,总能联系到更宏观的层面,例如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当时的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发达的经济贸易联系起来,又将宋代理学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士人阶层的自我反思结合起来。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看到其深层的驱动力和发展逻辑。书中对不同学派思想的梳理也十分到位,既有对主要观点的清晰阐述,又不乏对细微之处的辨析,让我对诸子百家、佛教东传、儒释道三教合一等重要文化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甚至会去翻阅一些辅助资料来印证,这种深入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套书的优点还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参考文献的详实,以及对史料的审慎运用,都让人信服。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套《中国文化史》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都极其用心。它覆盖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古代的先秦诸子,一直延伸到近现代的思潮涌动,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节点。而且,作者在每个时期都能够抓住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避免了信息过载的弊端。书中对于不同文化元素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例如,在探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时,作者就能巧妙地将其与市民文化的兴起、世俗文学的繁荣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文化生态。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佛教等外来文化时,并没有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演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将不同文化因素置于相互联系和动态发展的视角下进行考察的方式,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感悟。此外,书中对学术史的回溯,以及对一些著名学者的思想解读,也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了更清晰的导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