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概论 | 作者 | 马瀛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802118034 | 出版日期 | 2009-05-01 |
| 字数 | 页码 | 36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国学概论》共分三编:绪论一编,先将国学定义、范围、分类等叙明,次述研究国学应抱之态度及其效用;第二编详列研究国学方法;第三编汇集研究国学应具之各种学科;唤起读者自动研究之兴趣。《国学概论》原为高中文科讲义,故可为高中各级学生教本。一般喜研究国学者,也可为自修或参考之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第十二章 统计 何谓统计?即搜集同类之人物事实,以时代、籍贯、等次、学派、经历、发见等分别之,综合为种种数目,而观其大较,俾知兴衰变化之绩也。简言之,即观察各种事物之平均状况而已。晚近此种方法应用广,无论何种学术,何种事实,莫不列为种种统计表,吾人欲研究此种学术,或欲考察此种事实,只须观其统计表,则其本来之面目,无不了然于心目中。如欲考察现代社会之状况.则一检统计年鉴,即可知之矣。此统计方法,所以为学术界所重视也。 研究国学,应用统计方法者,早当推汉之班固。班氏于《汉书》中列有《古今人表》,自太吴宓羲氏起,至嬴秦灭亡止,凡见于典籍中之人物.分列九等.比较而观察之。虽其分别等次,全用主观,本不足为凭;又上上以至下下,其界限本难区别,圣仁智愚之标准.亦随时代环境而转移,毫不足依据。然吾人观察此表,可以见儒家品评人物之一般;至少亦可窥见孟坚一人之学识。 数年前提倡平民教育之时,教育家如陶知行、晏阳初等,皆主张平民课本中所用之字,应有之限度。于是搜集小学教本、通俗小说、报章、尺牍等习见之字,统计各字发见之次数,后选得发见次数多者千余字,编成课本。此亦应用统计方法之一也。厥后余编纂《平民字典》之时,亦应用此方法,而选得习见者四千余字,列入《平民字典》之中。后余阅读各种浅近书籍之时,又时时检查书中之宇,曾否收入字典之中,则已收入者实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于是益信统计之方法,对于吾人研究学术,为至有功效也。 节前人已作之统计 统计方法虽可应用于国学,然究以应用于史学方面为有效.且有无穷之意味。清初顾栋高应用此法,撰《春秋大事表》五十卷,以《左传》之事迹,分类归纳而统计之,为时令、朔闰、长历拾遗、疆域爵姓存灭、列国地理犬牙相错、都邑、山川、险要、官制、姓氏、世系、刑赏、田赋、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王迹拾遗、鲁政下逮、晋中军、楚令尹、宋执政、郑执政、争盟交兵、城筑、四裔、天文、五行、三传异同、阙文、吞灭、乱贼、兵谋、引据、杜注正伪、人物、列女四十表。旁行斜上,经纬成文,使参伍错综者尽归于条贯,学者一检其表,而春秋时之现状,灿若列眉,了如指掌矣。 近时丁文江、梁启超应用此法而统计历史上人物之籍贯及古世探求佛学之人物,颇有趣味。今介绍丁氏之说于下,以为学者统计方法之参考: 丁氏将《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中有传之人物,调查其籍贯,分配之于现今之各省;再将列传之总数、按照各省之人数,列成百分率。便如两《汉书》共传六百六十五篇,计河南人二百零九.得百分之三一点四三。山东人一百十八,得百分之一七点七五。湖南仅二人,得百分之零点三。福建仅一人,得百分之零点一五。广东、云南、贵州等则并一人而无之。全表皆用此方法推算。于此表中.可得数条后之原则: (1)凡帝都所在之地,人物往往特多。例如后汉之河南,得百分之三十七而强,唐之陕西,得百分之二十一而强。北宋之河南,得百分之二十三而强。南宋之浙江,得百分之二十二而强。但其中有两例外,即前汉之陕西,仅得百分之十,居第四位。明之直隶,仅得百分之七,居第五位。此盖开国之初,功臣卿相,大抵丰、沛故人,非异地人所得而拟也。 (2)南北升降之迹甚为显著。如山东、陕西、直隶、山西等省,汉、唐时平均比例,皆在百分之十以上,多者至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宋、明以后,皆降至百分之十以下,平均不过百分之五六。中唯河南尚得保持平度,然亦有降下之趋势;反之,如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汉、唐时百分比例甚少,以次渐升,至明则皆升至百分之十以上。此种现象,盖与宋南渡后南方之人工开发,及蒙古侵入后北方之铁蹄皆有关系也。然人民之自身猛进及退萎之精神.要亦不容忽视。 (3)原则上升降之数,皆由渐变,然其间亦有突进者。例如四川在前汉不及百分之二,后汉忽升至百分之六。浙江在唐以前不过百分之二三,北宋忽升至百分之八,南宋忽升至三百分之二十三。江西在唐以前不满百分之一,北宋忽升分之五以上,南宋忽升至百分之十三以上。福建情形,与江西略同。此种现象,盖因上列诸省,其初本离文化中心点辽远,不易被及。然经数千年之酝酿,已有勃发之势;故一经文化接触,遂突然而前进也。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令人惊艳,封面采用了素雅的宣纸质感,烫金的书名“国学概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低调而不失庄重。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厚实,带有淡淡的书香,这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是难能可贵的。每一页的排版都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视觉的负担。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每一幅都精心挑选,配以古朴的纹饰,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那些原本有些抽象的文化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介绍一些古代的礼仪制度时,配以一幅描绘文人雅士宴饮图的工笔画,便能让人对当时的场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远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生动得多。书中的章节过渡也很自然,逻辑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国学知识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整个制作过程都充满了匠心,可见出版方在图书的呈现上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国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在讲解那些历史悠久的典籍和思想时,总能巧妙地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在讨论“君子”的品德时,作者并没有将其停留在古代的道德范畴,而是引申到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职业道德的层面,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对“孝”的理解,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对长辈的顺从,而是强调了责任、尊重和关怀的多重含义,这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阐释,也让我对“意境”、“留白”等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在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时,有了新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学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我们理解当下、塑造未来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强,既能用精准的学术术语解释复杂的概念,又能用优美的散文笔触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文章中穿插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和历史趣闻,它们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那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鲜活。比如,在介绍“诗经”时,作者不仅仅列举了诗句,还讲述了那些诗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背后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多角度的分析方法,既有宏观的梳理,也有微观的解读,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国学的魅力。这本书的语言文字也十分考究,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和韵味。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的优秀作品。
评分初次捧读这本书,就被其内容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国学概念娓娓道来。我一直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壁垒,很难真正入门。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一味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精辟的论述,将儒释道、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一些复杂哲学思想时的巧妙比喻,比如在讲到“道”的时候,引用了水流的例子,既形象又易于理解,让人豁然开朗。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与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促膝交谈,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分享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并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从中获得不少启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引路书”。如果你是国学领域的“小白”,想要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演变,再到明清小说的发展,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各个时代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的介绍,比如对孔子“仁”的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屈原“独立不改”的孤傲,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更难得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伦理、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国学图景。阅读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曾尝试阅读一些国学入门书籍,但大多过于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而这本书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像一张精准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在这片广袤的文化海洋中航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