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淀蓝皮书: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
定价:75.00元
作者:陈名杰,孟景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97451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党的和十七届六中全会高度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提出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借助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陈名杰、孟景伟主编的《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版)》是由海淀区委宣传部牵头的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课题组在实地调研和走访了海淀区30余家企业、10家园区的基础上共同编制而成的。《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版)》以翔实的调研数据和资料为基础,对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形势、存在问题、政策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梳理。
部分“总报告”,围绕海淀区文化和科技的资源、产业优势,对区内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海淀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目标、重点任务、发展策略、保障措施和实施步骤等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第二部分“实践篇”,对海淀区重点文化产业及事业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情况分别做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第三部分“理论篇”,深入分析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理论意义、基本内涵和重点领域,并对外当前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形势、环境进行了介绍。
第四部分“案例篇”,对海淀区一批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方面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园区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五部分“附件”,包括国家、北京市及海淀区2012年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大事记,及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有关政策。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形势
一 海淀区具有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二 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总体情况
三 海淀区进一步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关举措
Ⅱ 实践篇
2 海淀区重点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情况
3 海淀区公共文化事业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情况
Ⅲ 理论篇
4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三大重要战略观点
5 中国电影科技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6 文化和科技融合相关问题探讨
7 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基本内涵的理解
8 浅谈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国际基本形势及发展经验
Ⅳ 案例篇
9 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案例
10 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园区案例
Ⅴ 附件
11 2012年文化和科技融合大事记
12 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主要政策
13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海淀蓝皮书”几个大字,还有副标题“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份正儿八经的区域发展研究报告。拿到手的时候,厚度也相当可观,纸张质量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我最开始对这本书的兴趣,其实源于我一直以来对海淀区这个充满活力的区域的关注。作为北京的科技创新高地,海淀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这个角度,更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在当下这个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疑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不可或缺。将两者相结合,探索它们之间碰撞出的火花和新的发展模式,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份报告会揭示出怎样的一个发展蓝图,海淀区是如何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中找到交集,并孕育出新的生机的。这本书的体量也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信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不少启发和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海淀区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它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园区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的有机体。报告中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产业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方面,海淀区的一些实践案例,通过VR、AR等新技术,让古老的技艺得以活态传承,并通过互联网触达更广泛的受众。这让我意识到,科技并非一定要颠覆传统,更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强大助推力。此外,报告还关注了文化科技融合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教育领域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了解海淀区如何吸引和培育兼具科技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区域发展报告,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和谐共生的宝贵实践指南。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信息量让我稍微有些吃惊。虽然名字叫做“报告”,但它并非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翔实的案例、数据图表,以及相对严谨的学术分析,勾勒出了海淀区在201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图景。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中关村科技园与周边文化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的章节,报告里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等方式,促进科技企业与文化创意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我个人觉得,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梳理和自下而上的案例呈现相结合的方式,非常有效地展现了海淀区在推动融合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同时,报告还深入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在数字出版、数字媒体、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海淀区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上的决心和潜力。虽然有些篇章的学术性较强,需要我反复揣摩,但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海淀区的独特发展模式。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要完全消化这本书的全部内容,确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对我而言还有些陌生,需要借助一些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但即便如此,每一次的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知识和观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海淀区的发展,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再是简单地将科技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能够激发文化创新、重塑文化形态的驱动力。而反过来,文化的概念也在科技的介入下,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文化与科技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而这种融合将带来怎样的变革。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书籍,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巧妙,虽然篇幅不小,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分析,到具体的产业案例剖析,再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每一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我尤其喜欢报告中关于“文化科技融合的瓶颈与挑战”这一章节,它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现实,分析了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培育不够成熟等方面的困难。这种坦诚和务实的态度,反而让我对报告的可信度有了更高的评价。同时,报告中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也充满了前瞻性,比如对人工智能在文化创作中的应用,以及虚拟现实在文化体验中的拓展等方面,都给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资深的行业观察者进行深度交流,他不仅能告诉你“是什么”,更能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可能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