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 9787504669810

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 97875046698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邦红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科学史
  • 近代史
  • 民国史
  • 科学政策
  • 计划经济
  • 社会科学
  • 学术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科学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69810
商品编码:296250500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

:69.00元

售价:50.4元,便宜18.6元,折扣73

作者:付邦红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4669810

字数:414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析和探讨了中央研究院从建立到其主要机构并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之前20年发展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者认真考察了中央研究院的体制渊源和模式选择,对中研院的评议会、院士制度等重要体制都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作者重点从“计划科学”的角度,对中研院的机构和学术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一些饶有意味的现象。作者在搜罗翔实史料的基础上,以包括“计划科学”乃至计划经济等东西方科技、社会发展背景为参照,通过层层剖析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细心的读者都会从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阐述的论点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识。

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有趣的科学》(平装全9册,DK*经典*热销的少儿科普丛书,荣获中国童书金奖,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

href='#' target='_blank'>《DK科普典藏·礼品套装》(星空 海洋 人体 恐龙全4册)

《 href='#' target='_blank'>有趣的透视立体书 机械篇(全8册)》直观的机械透视感,通透的整体构造展现,每个分页即剖析一个独立的部件,更添加AR互动技术,手机平板等安卓系统就能展现3D立体的虚拟现实效果

《 href='#' target='_blank'>中国古老文化寻踪(全七册)》 用影像探寻文化形态,以文字揭示内在价值,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基因”
《 href='#' target='_blank'>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全三册)(附精美书签 植物旅行示意图)一套属于你的**。
《 href='#' target='_blank'>征程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英对照)英国自然杂志倾力推荐图书,带你探索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 href='#' target='_blank'>硅谷启示录》惊世狂潮 怦然心动(全2册)
《 href='#' target='_blank'>爆笑科学漫画》物理探秘 化学妙想 环保超人(中英文双语版)(漫画家——缪印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诺 彭齐亚斯,鼎力推介)
《 href='#' target='_blank'>轻松自降三高》(套装共3册)全图解、超简单、特实用——让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刷刷刷地降下来!
《 href='#' target='_blank'>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生态农场纪实》
《 href='#' target='_blank'>创新的启示——关于百年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荣膺第九届文津图书奖)
《 href='#' target='_blank'>3D打印 打印未来》


目录


作者介绍

付邦红,女,硕士,讲师。
1972年生于合肥,1996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1999年8月在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工作。1999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从事中西科技交流史和物理学史研究。2002年4月-10月,受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资助,在德国Erlangen-Nuremberg大学汉学系进行合作研究,同年10月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文摘










序言



繁华背后的星火:民国时期科学探索与理性启蒙的织锦 在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涌动着一股强劲的求索浪潮。积贫积弱的国情,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内蕴的文化基因,共同催生了一个值得深入审视的时代——民国时期。这并非仅仅是政治体制更迭的舞台,更是思想文化激荡、教育体系重塑、科学精神萌芽并生根的沃土。本书旨在从“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这两个视角,精细勾勒出这一时期科学探索的全貌,揭示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社会动力与未来期冀,为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 “科学计划”:时代洪流中的理性火种 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并非今日我们所理解的系统化、国家级科研项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时代思潮的集合、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景、以及社会各界对摆脱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渴望。这场“科学计划”的提出和推进,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晚清以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深化与发展。 首先,科学作为救国图存的“灵丹妙药”,是这一时期“科学计划”最核心的驱动力。经历了甲午海战的惨败、八国联军的侵略,中国知识分子深切地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已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科学技术,以其强大的改造自然、提升国力的现实效能,成为了他们眼中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因此,倡导科学、引进科学、发展科学,成为了一种自觉的、带有强烈使命感的行动。这促使了大量留洋归来的学者,如竺可桢、秉志、李四光等,身体力行,投身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科学精神的播火者,用自己的学识和热情,点燃了国人对科学的向往。 其次,教育体系的重塑是“科学计划”得以实施的关键载体。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力推广新式教育,建立了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这些学府成为了培养科学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摇篮。课程设置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被置于核心地位,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的引入,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中,例如科学社团的成立、科学讲座的举办、科学杂志的创办,都致力于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再者,对科学权威的尊崇与对迷信的批判,构成了“科学计划”的内在精神。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科学与民主被高高举起,成为“德先生”与“赛先生”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知识分子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愚昧、落后、迷信,提倡理性、实证、进步。科学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真理体系,一种可以解放思想、改造社会的强大武器。这种对科学的信仰,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基于对西方近代文明成功经验的观察,以及对中国自身落后根源的深刻反思。 然而,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治动荡、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科学研究的环境极为艰难。科研经费的匮乏、研究设备的简陋、人才的流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许多科学家们依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研究,他们的毅力和奉献精神,至今仍令人感佩。例如,在内迁的艰苦岁月中,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依然努力维持运转,将科学的火种传递下去。 “计划科学”:探索理性框架下的中国路径 “计划科学”,在民国时期的语境下,则更侧重于对科学知识体系本身进行系统梳理、分类、以及尝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研究体系的努力。这不仅仅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成果,更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如何将科学有效地融入中国社会实践的思考。 其一,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学科体系初步建立的时期。原有的中国传统学术,如经史子集,在现代学科分类下被重新审视和归类。西方的科学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数学等,被系统地引入并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这包括对学科内涵的界定、研究方法的规范、以及学术梯队的培养。例如,秉志先生在南京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系统地开展中国生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这便是学科建设的典范。李四光先生在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筚路蓝缕,开创了地质力学,为中国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这体现了学科的创新与本土化。 其二,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在提倡科学的同时,对科学研究方法本身的重视也日益凸显。实证、实验、逻辑推理、模型构建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实验来验证理论,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这种对研究方法论的关注,是科学从一种知识体系转变为一种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的关键。 其三,科学的社会化与应用研究的萌芽。民国时期的科学家们,许多都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仅将科学视为纯粹的学术追求,更希望通过科学来改造社会,服务民生。因此,许多研究都带有明显的应用导向。例如,农业科学的研究旨在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医学研究旨在防治疾病,改善人民健康;工业科学的研究则旨在发展民族工业,增强国力。这标志着科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玩物,而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 其四,中国本土科学知识的整理与发掘。在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一部分有识之士也开始关注中国自身的科技遗产。他们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和评价,并试图从中挖掘出与现代科学相契合的成分,或从中汲取养分,以期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这种努力,体现了在学习西方科学的过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探索自身独特发展路径的尝试。 时代的印记与深远的回响 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构成了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它既是对西方科学的积极吸纳,更是中华民族在危机中寻求自我救赎、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这段历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承载着现实的困顿与挣扎。 它教会我们,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民族命运、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强大力量。它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担当与风骨,他们以科学为灯,照亮了黑暗,引领着前行的方向。它也揭示了,任何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与文化土壤。 回顾民国时期的科学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那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那些点点星火般的科学计划、以及对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梳理与构建,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埋下了宝贵的种子。这种精神,这种探索,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书写属于中国的科学新篇章。这本书,将试图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感受科学之光如何照亮中国前行的道路,理解那段复杂而又辉煌的科学探索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那个时代的影像: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陈省身先生等数学大师回国报效的壮举,以及各种科研机构、大学的建立与发展。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民国时期科学发展的“宏观图景”。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科学成就,更在于分析“计划”这个行为本身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人才流失严重的年代,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计划”和“规划”,科学研究能否获得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持续的动力?“计划科学”是不是那个时代对科学发展的一种反思,一种探索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科学活动的尝试?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科学计划,分析其异同,以及它们对中国科学独立自主发展的长期影响?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书中对那些未曾实现的科学计划的探讨,或许它们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困境与抱负。

评分

这本《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深度。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深感兴趣,那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旧思想与新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尤其是知识分子们,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肩负起了救亡图存的重担,科学的引进与发展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特别好奇,在那样的背景下,国家的科学“计划”是如何被构想和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是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计划科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引人遐想,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系统、更有组织性的科学研究模式的出现?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计划的制定过程、执行力度,以及最终达成的成效?那些参与其中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们的决策背后是怎样的考量?他们的远见卓识又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我期待书中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还原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真实图景,揭示其曲折探索的轨迹。

评分

坦白讲,《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一种深入探索的期待。民国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但也是一批有识之士奋起直追,将科学视为强国之路的时代。我一直很好奇,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科学计划”究竟是如何从理念变为行动的?是如同苏联那样有明确的五年计划,还是更具中国特色的摸索?“计划科学”这个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在讲述科学成就,更是在探讨一种关于科学发展本身的“方法论”或“哲学”。它是否会分析,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决策者,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计划”这个概念来推动科学发展的?书中会不会出现具体的案例,比如围绕某个特定学科或某个重大科研项目而展开的计划,以及这些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突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不回避其中的困难与局限,展现那个时代科学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探索、争议和前行的勇气。

评分

《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这个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学术研究的兴趣点。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转型期,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国家层面的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和思想在驱动着这些“计划”的诞生?“计划科学”这个词组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科学发展可能不仅仅是放任自流,而是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某种系统性的框架来引导和促进。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科学计划的制定背景,例如当时的国际科技格局、国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政治意图等?它会不会细致地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政府所提出的具体科学计划,例如关于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应用技术开发的重点,或是人才培养的方略?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例如相关的政策文件、专家会议记录,甚至是参与者的一手回忆,来支撑其论述,从而勾勒出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脉络和逻辑。

评分

《民国时期的科学计划与计划科学》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段充满激情与探索的历史时期。那个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家领导人,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时,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谋划发展。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能在于揭示那个时期中国如何在国家层面,尝试性地对科学研究和发展进行“规划”和“组织”,即“计划”的提出。而“计划科学”这个概念,则可能意味着,人们在那个时期,已经开始对科学活动本身进行系统性的思考,试图建立一种更有效率、更有方向的科学发展模式。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具体的科学计划,比如围绕工业化、国防、教育等领域制定的发展目标和科研方向?它是否会分析这些计划的提出者是谁,他们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以及这些计划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是如何被讨论、被采纳或被搁置的?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中国科学如何“站起来”的早期探索,以及那些“计划”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复兴的宏大理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