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大观
定价:25.80元
售价:18.8元,便宜7.0元,折扣72
作者:王丽华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54209585
字数: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华服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凝聚了中华多个民族的智慧,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大观》全面阐述了我国服装的起源和历代服饰的演化,分门别类详述了服饰礼仪、服饰艺术和服饰美学等有关知识,史料翔实,语言畅达,配以多幅精美图片,融欣赏性与实用性于一炉,立体地再现了中华服饰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是青少年和广大读者启智爱国的读本。
服饰史话篇
服饰起源与形成
历代服饰发展概述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朝时期
辽金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民国时期
近现代时期
世纪年代以来服饰结构的
变化与欣赏
服饰礼仪篇
古代“三礼”与服饰
现代服饰礼仪
礼仪服装概述
礼仪服装的种类
礼仪服装的搭配与组合
礼仪服装的局部配饰
服饰艺术篇
服饰艺术概述
服饰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
现实需要说
劳动说
游戏说
服饰艺术透视
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历史演变
经济表现
政伦规约
观念统摄
现实表达
审美特征
语汇考察
鉴赏实用
服饰艺术的环境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角色环境
服饰艺术的内外交流
服饰艺术的民族标志
文化征象
民俗塑造
服饰禁忌
服饰艺术的传承发展
传承概述
发展趋势
服饰美学篇
服饰美学概述
服饰美学中的行为理论
人体与服装美
气候与服装美
服装美与性的表现
服饰美学的秩序与效果
静与动的统一
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服饰美学与视觉艺术
服饰的结构
服饰的色彩
服饰的质感
服饰的错觉
服饰的形式
服饰美学中的情感研究
“以情悟物”
穿衣打扮与人的气质
服装穿着中人的因素
服饰美的个性
服饰美学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
自然美与服饰艺术美
自然美与社会生活
服饰美学与文化积淀
服饰文化和审美
丧、喜、庆、寿服装的美学特征
宗教信仰与服装
服饰审美与文化素质
服饰审美与生活品位
浅谈服饰审美
服装生理的审美价值
服装安全的审美价值
服装情感的审美价值
服装尊重的审美价值
休闲服的审美价值
服饰审美与人际关系
服饰审美与思维
服饰审美与人的感官作用
服饰审美注意
服饰审美的新异性
服饰审美的指向性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大观》:
对襟小褂和短袄。对襟小褂是一种穿脱方便、宽松的服装,从内衣演变成外装,有了很多改进。中式小褂穿着方便美观,可做内衣,也可作为外衣,真可谓冬夏皆宜。
中式长裤的演变。中式长裤是中国传统的裤子,它的特点是两面穿着。腰比较宽,腰与裤身的面料不同,穿时把裤腰叠在一起,然后系上裤腰带。这种裤子的裆比较大,整体宽松。中式长裤古代称作“绔”,俗称“裤子”。中式长裤无前后裤片之分,无侧缝、无开襟,穿脱极为方便。短装打扮的风气逐渐形成以后,中式长裤作为外穿的服饰,面料也有很多变化。
裤腰带的变迁。腰带是中式长裤穿着时不可缺少的。腰带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系裤子的“裤腰带”,一种是系在上衣腰间的“腰带”。裤腰带是用黑色或蓝色棉布缝制而成,宽约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丝绸制作。按风俗,小孩长到12岁本命年时,应系红色裤腰带。另一种腰带原是系在长袍腰问的带子,一般的是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丝带,它的长度,可以在腰间系结后下垂至与长袍齐。
短装打扮的装束,在上衣的腰闻也可以系上一条腰带。这种腰带比较宽,一般的是黑色、蓝色或棕色。比较讲究的用一条宽的丝绸就可以了。在腰问也可以打结,下垂至上衣底襟。
腿带的作用。中式长裤一般的要系腿带,腿带是以黑色的跃布条制作,宽约6厘米,长约60厘米。小孩用的腿带略窄,也相应短一些。用时在裤脚处裹紧,冬天既保暖又利落,原来是为了穿靴方便和保暖。辛亥革命以后,长装打扮逐步过渡到短装打扮,仍有系腿带的风俗,后来逐渐消除了这种习惯,尤其是西式裤子传到中国以后,腿带的作用明显消失了。
……
拿到这套《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中的《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大观》,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颇感兴趣,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遮体之物,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哲学、社会等级和审美情趣的载体。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品味,硬壳精装,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尤其是插图部分,色彩鲜艳,细节考究,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对上古时期服饰的描述吸引住了。从“衣”和“裳”的起源,到不同部落、不同时期的服饰形制,都讲得非常细致。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祭祀服”和“朝服”的介绍,它们往往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从颜色、纹样到佩饰,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使得这些描述更加鲜活可信。我一直在思考,这些繁复的服饰背后,隐藏着怎样一套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又是怎样的审美观念,塑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服装样式?书中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文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服饰文化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比如,在讲到汉朝服饰时,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深衣”的流行,并分析了它所蕴含的“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这一点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读完之后豁然开朗。服饰不仅仅是外在的装扮,更是内在精神的体现。书中对不同朝代的“禁奢令”和服饰的演变也进行了有趣的梳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服饰的风格变化,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甚至对外交流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丝绸之路”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的章节。它讲述了外来丝织品、纹样和穿着方式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服饰风格。这一点让我意识到,中华服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吸收和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的章节,它们与汉族服饰各有特色,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多彩画卷。我期待着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不同民族的服饰背后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虽然内容详实,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服饰研究者,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服饰细节的挖掘,比如,为何古人会在衣襟上做文章?为何袖子会越做越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实用功能。书中对于“形制”和“款式”的讲解,也让我对各种服饰的名称和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服饰的“象征意义”。例如,龙纹、凤纹、祥云纹等图案,在不同朝代、不同场合下所代表的含义。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颜色”的讲究,比如,黄色在古代是如何成为帝王专属的颜色,以及不同颜色在不同场合所传达的情感。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服饰的图鉴,更是一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等级、审美以及哲学思想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衣冠霞帔》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书中对历代帝王、后妃、文人雅士、乃至市井百姓的服饰都有细致的描绘,让我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具象的想象。我一直觉得,服饰是了解一个时代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书中对“唐朝仕女服”的描绘,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杨贵妃那种雍容华贵的形象;对“宋朝士大夫袍”的描述,则让我看到了那种内敛而又充满智慧的书卷气。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服饰的“工艺”和“材质”。比如,关于“刺绣”的技法,从平绣、乱针绣到缂丝、云锦,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以精美的图片,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精湛的工艺,凝聚了多少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读到这里,我更能理解为何古人对衣着如此讲究,因为那不仅仅是布料的缝制,更是艺术的创造。书中对不同时代“染料”和“织造技术”的探讨,也让我对服饰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白了为何某些颜色的织物如此珍贵,为何某些面料如此稀有。
评分《衣冠霞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我一直觉得,服饰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表达,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停留在对服饰外观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件衣裳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以及社会意义。比如,书中对“明朝官服”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了不同品级的官服样式,更是详细解释了补子、朝珠、顶戴等配饰的含义,以及它们在区分官阶、体现等级制度中的作用。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民俗服饰”的章节,它展现了普通百姓在节日庆典、婚嫁丧娶等重要场合所穿着的服饰,这些服饰往往更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服饰礼仪”的讲解,比如,在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如何穿戴才能体现尊重和得体。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有着重要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从“美”上升到了“懂”,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