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
定价:38.00元
售价:25.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曹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2308713
字数:300000
页码:4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与人文能否融合、如何融合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常议常新的话题;“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结合”是清华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教育理念及育人目标。“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第六辑《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是第四辑《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的拓展和延伸。演讲多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名师大家,他们从多元的角度,以丰富的例证和亲身的体验生动说明和诠释了科学与人文对话、理工与人文交融的可能和意义。
目录
总序 胡显章
坚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代序) 李树勤
讲 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从黄昆的科学成就谈治学创新之道 朱邦芬
第二讲 走向不惑: 我的求学之路 薛其坤
第三讲 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顾秉林
第四讲 物理科学的乐趣与面向社会需求 李家明
第五讲 物理学的诱惑 杨振宁
第六讲 生命与梦想 吴庆余
第七讲 工程科技勤求索赏月吟诗乐趣多 王玉明
第八讲 从环境保护科学来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钱易
第九讲 科学与人文: 何处喜相逢?——一种跨学科的应用视角 杨永林
第十讲 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李学勤
第十一讲 数学的人文内涵与技术外延 白峰杉
第十二讲 科学与人文融合为人与为学并进——谈清华精神胡 显章
后记
作者介绍
曹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剑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主要社会: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及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英文教授协会(IAUPE)2010—2013年联席主席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厚实的纸张带着一种沉静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敬畏。封面那简洁有力的排版,黑白灰的主色调中点缀着一抹若隐若现的金色线条,仿佛在低语着某种深刻的哲理。我特别喜欢那种印刷出来的油墨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知识殿堂。每一次翻阅,指尖拂过那些精密的图表和严谨的文字时,都能感受到编排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书脊的烫印文字清晰有力,即使是随手放在书架上,它也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强大的存在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内容。这本书的开本选择也很恰当,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便于携带和收藏。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能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预示着里面承载的知识重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也让我对书籍本身的物质形态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尊重。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与深度,又保持着散文般的流畅与可读性。它没有陷入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出那些抽象概念之间的微妙张力。有些段落读起来,仿佛能听到作者在与你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充满激情的对话,那种对所探讨主题的热爱是溢于言表的。作者在关键论点处会不时地使用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反问句或充满画面感的描述,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这种文风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老练,绝不显得突兀或故作姿态,而是服务于内容本身的需要——在需要精确时,笔锋犀利如手术刀;在需要引发思考时,则变得温润而富有哲思。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对世界认知方式的重新审视与陶冶。
评分这本书中呈现的案例和数据引用,其广度与深度都让人印象深刻,绝非泛泛而谈的空中楼阁。我留意到作者不仅引用了经典的研究成果,更融入了大量来自不同学科前沿的、甚至有些跨界整合的最新发现。这些案例的选择极具代表性,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被精心编排,用以支撑和印证核心论点,形成一个互相印证的证据网络。每次读到某个具体的研究实例时,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信息筛选和整合上的巨大投入,他似乎走遍了知识的各个角落,只为找到最能说明问题的那个“关键证据”。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并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多维度的案例分析,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说服力,让人在合书之后,对相关领域的基础认知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逻辑的严密性令人叹为观止。从宏观的理论框架搭建,到微观的案例剖析,作者的思路清晰得如同高精度激光切割的几何图形。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叙述,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层层递进的论证链条。每章节之间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脉络,让人在阅读时几乎察觉不到“章节”的概念,只感受到思想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尤其赞赏的是其引文和注释的规范性,那些标注详实而精确,不仅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也为感兴趣的读者指明了进一步探索的路径。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也总能找到最精妙的比喻和最恰当的例证来辅助理解,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平顺地跟上其高屋建瓴的思维步伐。这种对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表达技巧,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特别是纸张的选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所采用的纸张并非市面上常见的光滑铜版纸,而是一种带有轻微纹理的哑光纸张,这种质感极大地降低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在室内灯光下翻阅,光线被柔和地散射开来,眼睛丝毫没有刺痛感,这对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墨水的渗透度和清晰度也控制得恰到好处,字迹饱满而不晕染,即使是最小的脚注也清晰可辨。而且,这本书的装订工艺非常结实,无论我如何用力地打开摊平阅读,书脊都没有出现任何异响或松动的迹象,这体现了出版商在耐用性上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本好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更在于它如何以最舒适、最持久的方式将这些思想传递给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堪称业界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