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功率谱估计基础
定价:40.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0.8元,折扣73
作者:何平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2963149
字数: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功率谱估计基础》阐述了功率谱概念的建立,介绍了经典功率谱估计方法,简要介绍了现代功率谱估计方法中具代表性的AR模型法。
《功率谱估计基础》的特点是强调功率谱概念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强调功率谱估计的数学基础。
《功率谱估计基础》所述内容属于信号处理范畴,是气象雷达信息提取技术的理论基础。气象雷达主要包括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两大系统。天气雷达一直以来沿用过程的相关理论进行基本气象信息的提取。风廓线雷达是新兴的地基遥感系统,采用过程的谱理论进行基本气象信息的提取。通过《功率谱估计基础》加强对气象雷达信息提取技术的理解是《功率谱估计基础》的期望。
《功率谱估计基础》适合于大气探测与遥感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作为辅助学习材料,也可以供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何平,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近25年,现工作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雷达室。多年从事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等方面的研究与业务应用工作。
文摘
序言
章傅里叶变换1
1.1傅里叶变换定义1
1.2傅里叶变换本质5
1.3傅里叶变换性质7
1.4广义傅里叶变换13
第2章过程19
2.1变量19
2.1.1变量及其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20
2.1.2数字特征22
2.1.3特征函数27
2.1.4变量函数29
2.1.5复变量29
2.1.6多维变量30
2.1.7极限定理32
2.1.8常见连续分布变量33
2.2过程39
2.2.1定义与基本概念39
2.2.2二阶矩过程42
2.2.3增量过程44
2.2.4平稳过程45
……
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工程实践的关注度极高,它成功地架起了纯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例如,在讲解如何利用功率谱密度(PSD)来设计一个滤波器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模型的建立上,而是详细分析了在实际系统中,由于采样频率的限制、量化误差以及环境噪声叠加等因素,理论模型会如何失效,并提供了相应的修正或补偿策略。这种“预见性”的讨论,对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书中对于 Welch 法的深入剖析尤为出色,它不仅解释了如何通过分段平均来降低方差,还模拟了不同分段长度对估计结果偏置(Bias)的影响,通过图表直观地展示了这种权衡的艺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某个结论如何在我的具体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或挑战。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去面对任何一个功率谱估计的挑战,这才是真正的“基础”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工作的人员,我更关注算法在时域和频域之间切换时的鲁棒性。这本书在高级主题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高分辨率谱估计的章节,尤其是在处理低信噪比环境下的信号时,书中对多重信号分离问题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上,还结合了仿真结果来验证不同算法(比如 Capon 法与子空间法的性能差异)在实际分辨率上的表现。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谱泄漏问题的讨论,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截断效应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窗函数(如汉宁窗、海明窗等)对主瓣宽度和旁瓣抑制的精妙平衡,甚至还涉及了更复杂的自适应窗函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超一般的基础教材。我常常翻到某一页,发现作者正在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来解释一个老问题,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阅读其他教材时很少体验到的,它不断地刷新着我对“功率谱”这个概念的理解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安排得非常合理,简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知识迷宫,但每个岔路口都有清晰的指引。它并非采用严格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交叉引用和主题的不断深化来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当在讨论如何用 FFT 进行快速计算时,作者会立即跳回到第一章对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的定义进行回顾,确保读者不会因为算法的便捷性而忘记了背后的数学根源。这种反复的巩固和不同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让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碎片”,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整体框架。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经典算法的“历史回顾”,比如如何从早期基于滤波器的概念发展到现代的基于特征分解的方法,这让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对于希望进行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书末列出的参考书目也极其详尽和前沿,涵盖了从经典到最新的研究方向,体现了作者的广博视野。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领域内前辈大师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首先被它精装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沉稳的蓝色调和烫金的标题,一看就是那种能沉下心来啃的大部头。内容上,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堆砌,毕竟涉及“功率谱”这个词汇,总让人联想到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高深的信号处理知识。然而,翻开第一章后,我的顾虑就消散了不少。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的心理,从最基本的随机过程定义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傅里叶变换在处理非平稳信号中的局限性,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估计方法,而是花了大篇幅去阐述“为什么需要功率谱估计”,这种背景铺垫,使得后续的理论学习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特别是书中对于经典维纳-霍夫曼滤波器的介绍,结合了好几个工程实例进行推导,我发现,即便是对数字信号处理有些生疏的我,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典故和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也让原本枯燥的教材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读起来不再像是在对着一本冷冰冰的说明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估计方法时,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的对比分析,这比单纯罗列公式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引入,都配上了清晰的图形辅助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门槛。我记得在讲到子空间法,比如 MUSIC 算法时,通常的教材会直接给出那些满是希尔伯特空间的复杂矩阵运算,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首先用三维空间中的波束形成概念来类比,将高维的特征分解问题具象化为平面上的角度分辨,这种“由简入繁”的教学策略,让我在第一次接触到特征值分解时,没有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而且,书中对噪声模型的假设和对实际数据污染的处理讨论得非常细致,这对于我们做实际数据分析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毕竟“理想世界”里的模型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成立。我对书中关于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比较周期图法、Bartlett 法以及 Welch 法的性能差异,特别是关于方差和分辨率的权衡,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且具有指导性。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选择合适的窗函数以及窗口尺寸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套用书本上的默认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