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第四輯:沙鄉年鑒 [美] 利奧波德;硃敏

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第四輯:沙鄉年鑒 [美] 利奧波德;硃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自然觀察
  • 美國文學
  • 經典譯作
  • 利奧波德
  • 硃敏
  • 科普讀物
  • 散文集
  • 自然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久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科學普及齣版社
ISBN:9787542759733
商品編碼:2963667455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第四輯:沙鄉年鑒

定價:29.80元

作者: 利奧波德;硃敏

齣版社:上海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42759733

字數:

頁碼:22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第四輯:沙鄉年鑒》是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生態倫理之父利奧波德一生觀察、經曆和思考的結晶。它是一本描述土地和人關係的書,被譽為土地倫理學開山之作。全書涵蓋眾多學科知識,語言清新優美,內容嚴肅深邃,字裏行間體現瞭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洋溢著作者對那些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等生靈們的摯愛情愫,是值得讀者反復品味的傳世經典,更是讓孩子走嚮野外、培養環保及生態意識的入門讀物,曾被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評為“20世紀自然寫作領域十大好書之一”。

目錄


作者介紹


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生態學傢和環境保護主義的先驅,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有“生態倫理之父”美譽。《沙鄉年鑒》是他的著作,是他一生觀察、經曆和思考的結晶。在《沙鄉年鑒》的後一章中,利奧波德闡述瞭和土地交流的倫理關係——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和人類一樣應平等相處,人類應摒棄徵服者的姿態,而應換以謙恭平和的態度。1948年,他因參與撲滅一場大火時,心髒病突發,不幸病逝。

文摘


一月
  冰融時刻
  寒冷的冰雪過後,迎來的就是冰融的時刻,也許就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你已經可以聽到融化的雪水掉落在石壁的聲音。這個聲音吵醒瞭鼕眠的動物,也喚醒瞭靜睡中的生物,大地似乎開始騷動起來。窩在自己深深洞穴裏鼕眠的臭鼬,似乎被吵醒瞭,懶懶地伸著懶腰,它的膽子真是不小,推著鬆弛的肚皮走在剛剛開始融化的雪地裏,開始探索濕漉漉的世界。在這個星球周而復始的季節輪迴裏,它變成瞭準確推定一些重要日子的明顯標誌之一。
  當然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現象發生,相比來看,這也許是無足輕重的一個現象。星星似乎牽引著它的馬車,一路帶它穿越田野,還伴隨著雨露飄搖。它的行為吸引著我,它的思維和欲望還有真正的目的使我感到好奇,如果它真的有的話。從一月開始,直至六月,大自然存在很多有意思的暗示現象,幾乎是等比級數的。一月裏,你可以跟著臭鼬的蹤跡,或者隨著山雀的歌唱,再者你會發現小鬆樹上有鹿啃咬的痕跡,你也可在水貂的幫助下,看到它挖齣麝鼠窩的樣子。其實小小的細節變化和偏差都會影響本來的情況。一月的雪是單純無瑕的,安寜而平靜,而在這個時刻的觀察同樣悄無聲息,而且也像鼕日的寒冷一般漫長持續。
  一隻田鼠發現瞭我們的跟蹤,驚慌地跳起,一下子越過瞭臭鼬留下的綫索。也許是因為昨夜的冰雪融化被吵醒,悲傷的它在大白天就暴露在田野上。它曾經奮力建造的屬於自己的地下迷宮,專門用來穿梭雪蓋的草叢,已經不復存在瞭。地道完全地顯露在外,像是一條小路,寒酸而可笑。一月的太陽融化瞭冰雪,同時瓦解瞭田鼠小小帝國的基礎建設。
  老鼠則聰明得多,雪對於它們,代錶它們不會貧睏和恐懼。它們天生似乎就明白,青草是為瞭方便它們製造地下草垛儲存下來,而下雪時便可以開鑿一條連一條的地下迷宮,自給自足、食物和運輸,都在它們的規劃之中順利進行。
  前方的草坪上有一隻毛腳在高空飛翔。此刻,它隻是原地盤鏇著,然後就像一顆空中的炸彈一樣紮進瞭灌木叢。之後再沒有看到它飛起來,我敢肯定它捉住瞭一隻老鼠,而且在犒勞自己的胃口。這可憐的小老鼠工程師,沒有耐得住性子,大白天任性地跑齣來巡查自己設計的迷宮,後走進瞭毛腳的肚子。
  對於毛腳來說,它可不管草兒為什麼要生長,它隻需知道雪融化後,它能快速找到自己的美食——老鼠就夠瞭。冰雪融化對它來說,意味著不再有食物匱乏和生存恐懼瞭,也許它們還希望冰雪好能慢慢融化呢。
  我們一路追隨著臭鼬的足跡,穿過瞭曠野,鑽進樹林。在曠野中,我們明明發現瞭兔子的腳印,可是又被臭鼬粉紅色的尿液混淆瞭蹤跡。雪融帶來瞭新生命,橡樹苗吐齣瞭新莖。周圍的一簇簇的兔毛告訴瞭我們,每年雄兔的決鬥開始瞭。接著,旁邊有血跡的地方,透露瞭貓頭鷹剛剛到過這裏。冰雪融化後,兔子並不害怕匱乏,但是貓頭鷹的到來的確是提醒瞭它們要謹慎,不能過於膽大魯莽。
  臭鼬繼續嚮前趕路,它對有可能填飽肚子的食物根本沒興趣,而它鄰居的喧鬧和宿命似乎和它沒有任何關係。我渴望知道它的想法,為什麼要遠離自己的洞穴?我們大膽地設想,肥碩的它是要去追求自己的羅曼蒂剋情史,所以辛苦地拖著自己重重的肚子也要穿越融化的冰雪嗎?後,它鑽進瞭河岸邊漂著的圓木中,就再沒有齣來。圓木中同樣齣現瞭水滴聲,臭鼬也聽到這個聲音。我在迴傢的路上依舊存在著疑問,很想知道根本的原因。
  二月
  好的橡樹
  如果你從來沒擁有過一個自己的農場,會齣現兩個精神上的迷惑。,以為雜貨鋪送來瞭早餐;第二,熱量的來源是火爐。
  如何纔能不産生這樣的迷惑?,需要自己建個菜園,這樣我們再不需要雜貨鋪的搗亂瞭。
  第二,自己撿來極好的橡木劈成兩半塞進壁爐裏,因為農場並沒有爐火。二月的暴風雪還是相當猛烈的,在這種時候外麵樹木搖擺,你則可以坐在壁爐旁溫暖自己的小腿。農場裏,人們可以掉自傢的橡樹,拖到屋外,劈成塊兒,堆放在一起,那麼他知道溫暖從哪裏來,而那些在城裏隻能依賴暖氣度過周末的人是完全不能感受的。
  在通往沙鄉農場的老移民道路的道邊,我發現瞭一棵很好的橡樹,經過觀察和撫摸,它直徑大概30英寸,倒後發現它年輪大概80圈,這也就是說,在內戰結束的那一年,1865年時被栽種在此,擁有它圈年輪。我瞭解橡樹苗的成長速度,如果在現在,大概沒有10年的時間,它長不到兔子夠不到的高度。橡樹每年鼕天都會脫掉一層老皮,夏天纔會長齣新的皮來,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我們清楚地發現:每每能夠存活的橡樹,是躲過瞭兔子的來訪,或者兔子的數量很少的年份。如果有一位植物學傢可以畫齣一張關於橡樹生長和兔子繁殖率的對比麯綫圖,你會發現,每10年,橡樹成長麯綫隆起時,那一年兔子的繁殖率是低下的(在自然界中,動物界和植物界就是這樣共同發展,也共同製約著成長。)。
  照這樣推斷,我發現的這棵極好的橡樹,正是因為19世紀60年代中葉的兔子繁殖下降纔得以畫齣瞭每一圈年輪。而我現在所走的路,正是那個時期,大蓬車隊進入大西北地區的路綫。道路兩旁的空曠也許就是那個時期由於移民交通的緊張和破壞所導緻的,這卻也成全瞭這棵橡樹果實可以在艷陽下的健康成長。在每一韆顆果實中,隻有一顆可以存活下來並成長到能與兔子抗衡,其他的則早早地就消失在這茫茫大草原中瞭。
  這棵橡樹在這個平原上度過瞭80個六月裏的艷陽,比起被原野吞沒的同伴,它是多麼幸運和幸福,真是令人感到欣慰和親切。而被它吸收的陽光能量現在卻被我劈開,通過壁爐釋放齣來,溫暖著我的房間和靈魂。木屋外的裊裊輕煙,在嚮所有通過的人訴說著陽光從來不會白白地普照。
  我傢的狗從來不關心溫暖到底從哪裏來,但是它卻如此地渴望,渴望熱量迅速地到來。拂曉前冰冷的黑暗並沒有阻止我,起瞭床悄悄跑到壁爐邊開始生火,狗可能特彆崇拜我擁有能夠控製溫暖的魔法,就跑到瞭我和灰堆之間,因為我把點火用的橡木堆在瞭灰堆上,隻好通過它腿中間拿齣橡木條點燃扔進壁爐。我認為這可能就是那種令群山也會動容的忠誠吧!
  這棵橡樹沒有像其他的樹木一樣成為木料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一個巨大的閃電。就在七月的一個夜晚,我們都被一個雷聲嚇醒,之後又慢慢地睡去進入夢鄉,可是意識裏覺得它擊中瞭周圍的什麼東西。其實人類何嘗不像雷電一樣,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檢驗周圍的東西,從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對於沙丘上的植物,雨後開心的就應該是雛菊和草原苜蓿瞭。第二天清晨,我們順著路散步,看到瞭昨夜被雷電劈過的橡木。樹乾上的樹皮都掉瞭下去,隻剩下瞭一根白木,而且上麵可以看到一條長長的裂痕,螺鏇形、一英尺寬,由於時間短,所以還沒有被曬黃。可是,樹葉卻已經枯瞭,我們要感謝這個閃電留給我們足足三捆的柴火。
  我們在為這棵老橡樹默哀的同時,卻也覺得不必遺憾,因為這片荒野上,很多像它一樣高聳入雲的同伴都會成為良好的木料。
  我們將這棵八十幾歲的老樹在艷陽下暴曬瞭一年的時間,變乾後,它就會有更大的作用。寒冷的鼕天到來瞭,光亮的鋸齒修剪著它,鋸條間噴齣的木屑散發著光陰的氣息,散落在白雪上,在每個伐木者的麵前都堆成瞭小垛。在我看來,這些成垛的木屑似乎擁有比木材更重要的東西:這裏承載的是一個世紀的光陰;鋸齒的切割的道路正是它成長的道路,好像經曆瞭十年又十年,來到瞭一個終生年錶裏,而這個年錶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同心圓的年輪所書寫的。
  年輪吐露的曆史
  大概十幾圈之後,鋸齒到瞭與我們有關係的時期,那就是我們擁有這個農場開始,並且用心去熱愛和珍惜著這裏的一切。緊接著另外一個時代又到來瞭,就是在我們擁有它之前,這個農場屬於一個販賣私酒的販子,他憎恨這個農場。他幾乎榨乾瞭整個農場,燒掉瞭農捨,剩下的部分為瞭抵的稅金給瞭縣,就在那個大蕭條的時代,他匿名逃跑瞭。這片土地的橡樹曾經也是報答過他的,成為瞭良好的木材,鋸齒依然切割齣粉紅色的木屑,好像是細細的沙粒,對於橡樹來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1936年、1934年、1933年和1930年都是美國的沙暴和乾旱年份,正是販賣私酒的販子擁有農場的時段,而之後不知道哪年他就離開瞭。在此期間,橡木燃燒的煙都從蒸餾室的煙囪升上天空,混閤瞭沼澤散發的煙霧,遮雲蔽日般籠罩上空。到瞭新政階段,很多保護主義者也曾來瞭這裏,但是也沒有任何改善。
  “還是歇歇吧!”伐木工叫喊著。所以,我們纔得以喘口氣。
  現在,鋸齒的腳步把我拉迴瞭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巴比特年代。十年裏,一切事物像泡沫一樣,急劇地膨脹。1929年的股票大跌,引起瞭整個美國市場的動蕩,但是橡樹卻毫不知情,當然知道也不會有任何變化。其中密西西比州議會對於樹木保護的幾個聲明也沒有被它們所留意:1927年密西西比州議會頒布《全國森林和森林作物法案》、1924年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全麵保護、1921年《新森林政策》。就在同樣的一片土地上,1925年這個州僅有的一隻美洲豹死亡瞭,1923年這裏迎來瞭隻紫翅瓊鳥。當然,這些對於橡樹來說根本沒有任何意義。1922年3月,鄰近的榆樹的樹枝被一場暴風雪無情地劈斷,可是對於這棵橡樹卻沒有形成任何傷害。對於一棵好的橡樹,一噸重的雨雪又算得瞭什麼呢?
  “還是歇歇吧!”伐木工叫喊著。所以,我們纔得以喘口氣。
  鋸齒繼續運動,現在來到的應該是20世紀初,正是排水夢的十年裏。在這幾年中,為瞭可以擴大農場,人們想把威斯康星州中部沼澤地裏的水都排乾瞭,以開闢大塊農田,可他們的運氣太差瞭,沼澤地不僅沒有變成農田,反而變成瞭廢墟。我們農場周圍的沼澤地總算逃過瞭這一劫,多虧瞭1913年至1916年間的大水,把這塊沼澤地淹沒瞭,麵對像魔鬼一樣的洪水,人們不得不放棄它。
  1915年,高法院宣布取消州有林業,州長菲利普馬上齣來聲明:“其實州有林業並不是個容易經營的生意。”(當然也許對這個州長來說,他實在想不齣什麼更好的形容詞來錶達他的觀點和立場,而且也許他自己也沒有弄清楚“好和生意”的定義。當然在法律角度來說,根本找不齣一個具體的定義來解釋什麼是“好”,在這片土地上,火卻做齣瞭另外瞭一個定義。可能,作為州長,他對於這類的事情必須要錶現得漠不關心。)
  就在這十年中,森林的麵積大幅度下降,可是動物保護卻得到瞭重視。1916年,《獵物保護法》在沃剋沙縣成功地頒布;1913年個州立獵場建成營業;1912年,一隻母鹿由於《公鹿法》得到保護;1911年動物保護的行動遍布瞭整個州。“庇護”成為瞭一個神聖的詞語,但是對於橡樹來說,毫無意義。
  “還是歇歇吧!”伐木工叫喊著。所以,我們纔得以喘口氣。
  現在鋸齒來到瞭1910年。這一年,一個的大學校長齣版瞭一本有關保護環境的書,主要涉及的話題是關於:一種導緻大麵積落葉鬆死亡的,傳播範圍很廣的葉蜂流行病;大片鬆林在大旱中消失;哈瑞肯沼澤消失在一個巨大的挖掘機下。
  我們來到1909年。大湖地區次迎來瞭鬍瓜魚的撒種;同時這一年的降雨量較為豐富,所以機關降低瞭森林防火的項目撥款。
  我們來到1908年。這是極為乾旱的一年,大火無情地吞沒瞭森林,同時美洲獅在這片土地絕跡瞭。
  我們來到1907年。一隻充滿理想的猞猁在尋求一個樂園的路上走錯瞭方嚮,在丹尼農場結束瞭它的生涯。
  我們來到1906年。名州林業官被任命,而無情的大火燒掉瞭沙鄉1。7萬英畝的森林。現在來到1905年。當地的鬆雞被一群來自北方的蒼鷹一掃而光(它們在這棵橡樹上休息過,並且吃瞭我們農場裏的鬆雞)。1902年和1903年,為寒冷的兩個鼕天;1901年,降雨量隻有17英寸的一年,自然成為瞭曆史上乾旱的一年;1900年,開啓瞭充滿瞭希望和祝福的一個世紀年,但是對於橡樹,它也隻是多瞭一道普通的年輪。
  “還是歇歇吧!”伐木工叫喊著。所以,我們纔得以喘口氣。
  讓我們繼續鋸起來,現在到達瞭19世紀90年代。這個時代是那些把視野從農村轉嚮城市的人們心裏歡樂的時代。我們來到1899年,在巴布科剋靠北的兩個鄉村的上空,後一隻旅鴿被一顆子彈射中;那麼來到瞭1898年,擁有乾旱的鞦天和無雪的鼕天,地下7英尺被凍住,所有的蘋果樹都沒能逃過此劫;1897年,仍然是個乾旱的年份,另一個林業機構建立瞭;1896年,2。5萬隻草原臻雞被運到瞭市,這隻是斯普那一個村莊的上交量;1895年,又是一場大火;1894年,又是個大旱年;1893年,“藍知更鳥風波”發生的一年,這一年由於一場三月的大雪使得正在遷徙的藍知更鳥滅絕殆盡。(批遷徙的藍知更鳥會在這棵橡樹上停留,而後90年代中葉的遷徙鳥不會停留,直接飛走。)1892年,又是大火的一年;1891年,鬆雞的繁殖率大降;1890年,“巴布科剋牛奶試驗機”成功的一年,以至於半個世紀後,海爾州長可以自豪地宣稱:“威斯康星是美國的乳品之鄉。”現在值得炫耀的也許是汽車執照,但是那個時候沒能預見到,即使是巴布科剋教授本人。
  就是在1890年,這棵橡樹看到瞭曆史上為壯觀的鬆木群順著威斯康星河水流而下,正好為草原各個地區的乳牛搭起瞭紅色欄杆帝國。這些極好的鬆木成功地將母牛和風雪隔開,就好像這棵好橡樹為我遮蔽瞭寒冷的風雪。
  “還是歇歇吧!”伐木工叫喊著。所以,我們纔得以喘口氣。
  這個鋸齒不停地切割,現在我們來到瞭19世紀80年代。1889年,乾旱的一年,這一年開始有瞭植樹節;1887年,批狩獵管理員齣現在威斯康星州;進入1886年,農業學院次為農民開設瞭短期課程;1885年,從一個“從沒有過的寒冷又漫長”的鼕天開始;進入1883年,W。H。亨利院長在報告中稱:“麥迪遜市當年春天花盛開的時間比平均記錄晚瞭13天”;進入1882年,這一年的鼕天下瞭一場從1881年~1882年的曆史上大的一場雪,慢托達湖比往年晚瞭一個月解凍。
  1881年,在威斯康星舉行的農業協會大會上辯論的主題是:你如何看待近三十年間黑橡樹第二次全國大規模地增長問題?我的橡樹就應該是其中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這隻認為很平常的自然想像,而另外一個觀點則認為這是由於南方鳥類遷徙所吐落的大量橡樹果實迴流所造成的結果。
  “還是歇歇吧!”伐木工叫喊著。所以,我們纔得以喘口氣。
  我們鋸齒又開始瞭工作,現在進入瞭19世紀70年代,這十年歡呼屬於威斯康星的麥子。1879年的一個周一的早上,這片遭到過害蟲侵襲的,極其疲憊的土壤,終於讓威斯康星的農民知道瞭,如果種植小麥,他們是無法和西部草原的農民競爭的。我推測現在我的這個農場當時應該也會是一個競賽場地,而且,橡樹北邊的那片沙丘也曾經過多地種植過小麥作物。
  同樣是1879年,鯉魚被次引進到瞭威斯康星州,而這個時候,堰麥草從歐洲偷偷來到瞭這片土地。同年10月27日,麥迪遜市美意美教堂的屋頂迎來瞭六位美麗的訪客,遷徙的草原臻雞正在鳥瞰這個城市。而就在11月8日,市場有10美分一隻的野雞齣售瞭。
  1878年,有一個獵鹿人來自索剋?拉皮茲,他的評論很具有前瞻性:“這裏的獵人馬上就要比鹿還要多瞭。”
  1877年,9月10日,在馬剋思剋齣現瞭一對愛打獵的兄弟,一天之內有210隻藍翅鴨就死在他們的手裏。1876年成為有記錄以來降水量高的一年,達到瞭50英寸。而也許正是因為雨水多瞭,草原臻雞的數量下降瞭。
  1875年,在我農場東邊的一個縣,約剋草原,153隻草原臻雞死在四個獵人的槍下;同時,在我農場南邊10英裏的戴維爾湖,美國漁業委員會開始養殖鮭魚。
  1874年,橡樹次都被圍上瞭工廠製造的帶刺鐵絲網圈,我真心地希望我的這棵橡樹沒有受到過這樣的待遇。
  1873年,一傢芝加哥公司瞭25000隻草原臻雞並且推嚮瞭市場,芝加哥以每打3。25美元買瞭60萬隻。
  1872年,後一隻野生威斯康星火雞被射殺,大概是距離我的農場兩個縣的地方。
  這是個結束瞭人們由於小麥帶來的喜悅,同時也結束瞭鴿子血給拓荒者帶來的歡樂。其實就在距離這棵橡樹50英裏內的三角地帶,1871年的時候,大概有13600萬隻鴿子在20英尺高的樹上做巢,大概是棲息在這裏。當時的俱樂部和鹽堿地有很多捕鴿子的人,他們喜歡用網罩和獵槍,而且樂此不疲。一車皮的未來鴿肉餡餅正被送往南方和東方的各大城市。這裏曾經是幾個州裏後一個鳥類基地,當然也是威斯康星大的一個。
  就在同一年,還有一個證明瞭我們國傢發展的睏難:又是一場大火毀滅瞭佩什地哥兩個縣的森林和莊稼;據說芝加哥大火的肇事者是一頭被惹怒的乳牛。
  1870年,還有一群肇事的傢夥就是田鼠,它們幾乎吃掉瞭整個州新鮮的果實,之後又死去。由於橡樹皮對於它們太粗太厚,所以我的橡樹得以幸免。同樣也是這一年,《獵人》報道瞭一個以齣售獵物為生的捕獵者的話,他非常得意自己在一個季節就在芝加哥附近地區射殺瞭6000隻野鴨。
  “還是歇歇吧!”伐木工叫喊著。所以,我們纔得以喘口氣。
  接下來鋸齒走到瞭19世紀60年代,成韆上萬的人的死亡都是要解決一個問題:人類共同體是可以被肢解的嗎?他們真的解決瞭,但是並不能親眼看到他們努力的結果,同一個問題也發生在人類和土地共同體中,我們同樣看不到結果。
  這個時代並不是沒有探究過重大的問題。1867年,在英剋裏斯?拉帕姆的倡導下,州園藝協會為牧場提高瞭奬金。1866年,威斯康星州的後一隻野生駝鹿滅絕,同樣也是被獵殺的。現在我們來到瞭1865年,這一點對於橡樹是極為重要的一年。繆爾那年想買下他弟弟的農場,大概距離橡樹東邊30英裏,他隻是為瞭留住那些童年裏帶給他歡樂的野花。可是他的弟弟還是拒絕瞭他的購買想法,可是他從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1865年是威斯康星州曆史上開始産生崇尚大自然、野生和自由意識的一年。
  鋸齒終於把我們帶到樹木的中心點。它終於帶我們返迴瞭曆史長河的順方嚮;在倒流中的時間太長瞭,現在可以嚮樹乾較遠的一邊鋸過去。終,這棵大樹終於被我們鋸得開始顫動,鋸縫突然開瞭,鋸子迅速抽齣,伐木者也全都嚮後撤退,然後大傢一起大喊:“倒啦!”伴隨著咯吱的聲音,整棵橡樹倒瞭,後就是轟隆一聲栽下去,就這樣橫在瞭移民大道上,這條曾經給瞭它生命的道路。
  ……

序言


英文版原序
沙鄉年鑒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地質特徵
威斯康星州
伊利諾伊州與衣阿華州
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
墨西哥的奇瓦瓦和索諾拉
俄勒岡州與猶他州
馬尼托巴州
鄉野的秘密
鄉野
人的空閑和愛好
環河
大自然的曆史
存活於美國文化中的野生動物
觀鹿
雁的音樂
土地倫理
土地倫理
荒野與文明
環保美學


《生態思想的源泉:一部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 本書並非直接收錄任何名為《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第四輯:沙鄉年鑒》的作品,而是聚焦於其核心精神的延展與探討。我們深入挖掘那一脈源遠流長的生態思想,追溯其在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如何孕育、發展,並對當下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錯綜復雜的關係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刻的審視。本書旨在揭示一種超越具體作品的普遍智慧,引領讀者從宏觀視角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個體在維護地球生態健康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章:迴響在荒野的呼喚——自然書寫的多重維度 本章將跳脫齣單一作者的創作框架,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自然書寫”這一文學與思想形態。我們將探究不同文化傳統中,人類如何通過文字來錶達對自然的敬畏、熱愛與認知。從古老的東方哲學中“天人閤一”的觀念,到西方古典文學中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描繪,再到現代生態主義文學對工業化進程中自然失落的悲鳴,自然書寫呈現齣豐富而多樣的麵貌。 我們將分析自然書寫如何不僅僅是簡單的風景描摹,更是人類情感、哲學思考與倫理觀照的載體。它承載著我們對生命起源的追問,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以及對自身在自然界中位置的反思。本章將重點關注那些深刻觸動人心的自然敘事,它們如何通過細膩的筆觸,捕捉自然的瞬息萬變,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土地、森林、河流、星辰的原始情感。 我們會探討自然書寫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在科學萌芽的時代,它可能是記錄觀察、積纍知識的途徑;在浪漫主義時期,它是抒發情感、追求精神自由的齣口;在工業文明飛速發展的當下,它則更多地承擔起警示、反思和呼喚的使命。通過梳理這些脈絡,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何對自然的描寫和思考,始終貫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第二章:土地的倫理——重塑人與自然的新契約 土地倫理,作為一種深刻的哲學觀念,在本章中將得到係統性的闡釋和拓展。我們不再局限於某一本書的論述,而是追溯這一概念的起源,分析其在不同思想體係中的演變,並探討其對現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土地倫理的核心在於,將土地及其上的生命體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而非僅僅是可供人類開發的資源。它倡導一種尊重、關懷和責任,認為人類作為地球傢園的一份子,有義務保護和維護生態係統的完整性與健康。 本章將深入剖析土地倫理所包含的幾個關鍵維度: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 傳統上,人類常常將自身置於自然的中心,認為自然的一切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土地倫理挑戰瞭這一視角,強調其他生命形式的內在價值,主張平等地對待自然界的所有成員。 生態係統的整體性: 土地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由土壤、水、空氣、植物、動物等構成的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網絡。土地倫理強調保護整個生態係統的平衡與功能,認識到破壞其中一個環節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世代責任: 我們今天的行為將深刻影響未來的子孫後代。土地倫理呼籲我們承擔起對未來的責任,將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的地球環境傳遞下去,而非留下一個枯竭、汙染的星球。 價值的多元性: 除瞭經濟價值,土地還承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和美學價值。土地倫理鼓勵我們去發現和珍視這些非物質的價值,從而更全麵地理解土地的意義。 本章還將探討如何將土地倫理的理念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政策和經濟活動中。從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再到政府的生態保護政策,每一個層麵都存在實踐土地倫理的可能性。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個體和組織在踐行土地倫理方麵的努力和成就,激勵讀者思考自身可以為之貢獻的力量。 第三章:生命的脈搏——從微觀到宏觀的生態智慧 “生命的脈搏”旨在帶領讀者深入理解生態係統的運作規律,以及個體在其中扮演的微妙而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對自然錶象的觀察,去探索隱藏在事物背後的深刻聯係。我們將從微觀的生命單元,如微生物、昆蟲,到宏觀的生態係統,如森林、草原、海洋,逐一揭示它們如何相互依存,如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章將聚焦於幾個核心的生態學概念,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闡釋: 食物鏈與食物網: 我們將解析不同生物之間的捕食與被捕食關係,以及它們如何構成瞭復雜的能量流動網絡。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認識到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可能對整個生態係統産生不可預測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我們將探討生物多樣性為何是地球生命力的象徵。一個多樣化的生態係統,就像一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寶庫,它能夠更好地抵禦疾病、適應環境變化,並為人類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藥物、食物和生態服務。 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 從碳循環到水循環,我們將揭示自然界物質是如何在不同形態之間不斷轉化和流動的,以及能量是如何在生態係統中傳遞的。理解這些基本規律,有助於我們認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物質平衡和能量分配所産生的巨大影響。 生態位與相互作用: 每個生物在生態係統中都有其獨特的“生態位”,即它在特定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與其他生物的相互關係。我們將通過生動的例子,說明生物之間的競爭、共生、寄生等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 本章的重點在於強調“聯係”的重要性。我們將運用類比和故事,將復雜的生態學原理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生動圖景。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描述一棵參天大樹與土壤微生物、昆蟲、鳥類之間的共生關係,來闡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的緊密聯係。我們還將探討人類活動如何打破這些自然聯係,從而導緻生態失衡。通過對生命脈搏的深入理解,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人類自身也是這一宏大生命網絡中的一部分,我們的福祉與自然的健康息息相關。 第四章:寂靜的革命——重塑人類與土地的情感紐帶 “寂靜的革命”並非指聲勢浩大的社會變革,而是倡導一種深刻的、內在的意識轉變,一場關於我們如何看待和對待土地的情感革命。本章將引導讀者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日益疏遠的關係,並探索如何重建一種更深厚、更真誠的情感連接。 我們將深入剖析現代社會中,人與自然“脫節”的現象。城市化的擴張、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都使得許多人與自然世界失去瞭直接的接觸,甚至變得陌生。這種疏離感,不僅讓我們失去瞭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更削弱瞭我們保護自然的動力。 本章將重點探討以下幾個方麵: 重拾感官體驗: 我們將鼓勵讀者重新用身體去感受自然。走進森林,聆聽風吹過樹葉的聲音;赤腳走在草地上,感受泥土的溫度;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這些直接的感官體驗,是重建情感紐帶的基礎。 理解自然的節奏: 自然有其自身的節奏,從季節的更替到植物的生長,從動物的遷徙到潮汐的漲落。理解並尊重這些節奏,有助於我們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束縛,認識到自身隻是自然節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培養同理心與敬畏心: 通過深入瞭解其他生命的生存狀態,理解它們所麵臨的挑戰,我們能夠培養對其他生命的同理心。而當麵對自然界的宏偉與奇跡時,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生齣敬畏之心,這是一種源於深刻理解的尊重。 從“擁有”到“守護”的心態轉變: 許多情況下,我們對土地的態度是“擁有”和“利用”,而土地倫理倡導的是“守護”和“歸還”。本章將探討這種心態的轉變,認識到我們隻是土地的暫時管理者,而非主人。 行動的起點: 情感的連接最終要轉化為行動。我們將展示一些通過情感紐帶而産生的積極行動,例如參與社區綠化、支持可持續農業、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以及通過教育和宣傳,將這種情感傳遞給更多的人。 “寂靜的革命”的最終目標,是讓我們重新找迴對土地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這並非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全職的生態活動傢,而是希望通過內心的轉變,讓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更負責任、更充滿愛意的方式與自然互動。這種情感上的覺醒,纔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真正力量源泉。 結語:通往可持續未來的希望之路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行動指南,而是希望通過對生態思想源泉的追溯與深刻解讀,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熱愛與責任。我們相信,真正的改變源於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鳴。當我們將土地視為一個擁有內在價值的生命共同體,當我們將自身視為這個宏大生態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自然會産生守護它的動力。 本書所探討的生態思想,其核心在於一種謙遜、尊重和長遠的視角。它呼籲我們超越短視的利益,認識到人類的福祉與地球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期待,通過本書的閱讀,能夠激發更多人參與到這場“寂靜的革命”中來,共同為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未來而努力。這條通往可持續未來的道路,始於我們對土地的每一次深情凝望,始於我們對生命的每一次溫柔觸碰。

用戶評價

評分

“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這個係列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而第四輯精選《沙鄉年鑒》,更是讓我對這次閱讀體驗充滿信心。利奧波德先生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能夠將復雜的生態概念,用最樸實、最動人的語言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對細節的關注,對每一個生命現象的細緻觀察。這種觀察,並非冷冰冰的科學探究,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我曾讀過一些科普書,它們或許信息量很大,但總覺得缺乏一種靈魂。而《沙鄉年鑒》,我預感它會給我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閱讀感受。它不僅僅是關於生物,更是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星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與萬物和諧共處。我期待著,在利奧波德先生的引導下,能夠重新審視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培養一種更加深刻的對土地的愛與責任感。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能夠觸及心靈、啓迪思想的“自然之書”。

評分

我對《沙鄉年鑒》的期待,源於其“經典譯叢”的地位,以及作者利奧波德本身所代錶的某種精神。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科普作品,不應止步於知識的傳遞,更應觸及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利奧波德先生的文字,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他將個人化的體驗與普遍的自然法則巧妙地結閤,讓讀者在跟隨他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自然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土地道德的論述,這是一種超越瞭經濟利益和實用主義的思考,是對生命本身價值的肯定。在當下這個科技飛速發展,但人與自然關係卻日益疏離的時代,這種對土地的敬畏之心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所傳遞的,是一種對過去的緬懷,對當下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它鼓勵我們去傾聽大地的聲音,去感受生命的脈搏,去成為土地忠誠的公民,而不是掠奪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更多關於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態文明的深刻見解,以及那些能夠滋養靈魂的自然智慧。

評分

在靜謐的鼕日午後,捧起一本泛黃的書頁,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這套“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中的第四輯,選擇《沙鄉年鑒》,無疑是對自然深沉的愛戀和對生命智慧的緻敬。我一直對那種能夠將科學知識與人文關懷融為一體的作品心生嚮往,而利奧波德先生,似乎正是這樣一位連接自然與心靈的橋梁。他的文字,並非冰冷的科學報告,而是充滿瞭溫度與情感的生命詠嘆。讀罷,我仿佛也跟隨他在沙鄉的土地上漫步,感受著四季的更迭,聆聽著鳥兒的歌唱,體會著生命在嚴酷環境中頑強生存的韌性。這本書不隻是講述生態學,更是在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那種深刻的、相互依存的關係。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與周遭環境的聯係,思考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土地的語言,是否懂得尊重那些在我們腳下默默生長的生命。這種由內而外的觸動,是任何一篇枯燥的科普文章都無法給予的。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更多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考,以及那些關於生命最樸素也最深刻的真理。

評分

翻開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一個沒有喧囂,隻有寂靜與自然的奇妙世界。我對“巨匠”二字深有體會,真正的大師,總能在平凡的觀察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利奧波德先生正是如此,他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記錄著沙鄉的四季變遷,記錄著那些看似渺小卻充滿生命力的動植物。他的筆觸細膩而富有詩意,將自然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脈動都描繪得生動鮮活。閱讀這本書,不是在學習科學知識,而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仿佛看到瞭候鳥在寒風中振翅高飛的壯麗,聽到瞭鼕雪覆蓋大地時那份寂靜的訴說,感受到瞭春天萌發生機時的喜悅。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重新認識瞭自然的美麗與復雜,也讓我對生命的多樣性充滿瞭敬畏。它提醒著我們,人類並非自然的主宰,而是其中微不足道卻又息息相關的一部分。這本書給予我的,是一種對生命根源的追溯,一種對土地的情感連接,以及一種對未來生態倫理的深刻啓示。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融為一體的作品情有獨鍾,而“世界科普巨匠經典譯叢”中的《沙鄉年鑒》,無疑是這樣一本令人期待的著作。利奧波德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種對自然深刻理解的聲譽。我尤其看重那些能夠引導讀者從宏觀視角審視問題,並將其與個人體驗相結閤的作傢。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某個特定地理區域的生態描述,它更可能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邃思考。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我內心共鳴,讓我重新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聯係的作品。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功利和效率所裹挾,而忽略瞭那些最基本、最純粹的生命體驗。利奧波德先生的文字,或許能幫助我找迴那種失落的與自然的連接,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與價值。我期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一種更加深刻的智慧,以及一種更加堅定的生態情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