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尚银、曹秋芬、孟玉平等著的《中国枣地方品 种图志(精)/中国果树地方品种图志丛书》是**对 中国枣地方品种种质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调查 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为研究枣的区域分布、品种类别 及特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将对促 进我国枣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产生重要的作用。本书 的写作内容重点放在枣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上,也就是 品种资源的调查地点、生境信息、植物学信息和品种 评价的描述。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前言
前言
总论
第一节 枣的起源与分类
一、枣的植物学起源
二、枣的地理学起源
三、枣的栽培历史与传播
四、枣属植物分类
五、枣属植物种的描述
第二节 枣的自然分布与主要产区
一、枣的分布范围及其自然条件
二、主要栽培区域
第三节 枣地方品种的优势产区
一、枣地方品种的构成
二、枣地方名优品种
三、枣地方品种的优势产区
第四节 枣品种资源的研究现状
一、枣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二、枣地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各论
黑石圆铃枣
黑石长虹枣1号
黑石长虹枣2号
黑石长虹枣3号
黑石圆铃枣1号
黑石圆铃枣2号
黑石圆铃枣3号
龙爪枣
瓜枣
菱头枣
枕头枣
大个长红枣
打禾枣
水塘枣
古竹枣1号
古竹枣2号
古竹枣3号
株良甜枣
付前小枣
潭头甜枣
黄家糠枣
百子亭枣
中田米枣
伏牛枣
公村小枣
资溪枣
清江小枣
半边红枣
一本《中国枣地方品种图志(精)》的收藏,对我而言,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我对它充满了惊叹与感激。当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一幅幅精美的彩图深深吸引。每一张照片都仿佛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饱满欲滴的红枣、形态各异的青枣,甚至是那些历史悠久、鲜为人知的古枣树,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地域文化。书中对每一个品种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果实的形态和颜色,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个品种的起源传说,某个地方对这种枣的独特食用方式,甚至是这种枣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我曾在一篇关于“灰枣”的介绍中,读到它如何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顽强生长,成为当地人冬季重要的维生素补充来源,那种朴实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描述,让我对这些看似平凡的果实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每一个品种的性状描述也极其详尽,从果实的大小、形状、成熟期,到口感、风味、营养成分,甚至包括了栽培上的特点和病虫害防治的建议,这对于像我这样对果树种植略有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枣子,竟然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品种和故事,而这本书,就是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美好的记忆,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
评分我一直觉得,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中国枣地方品种图志(精)》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它自己独特味道的枣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乐陵小枣”的介绍,书中标注了它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独特的口感和药用价值,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家乡的亲戚们,他们每年都会晒制大量的乐陵小枣,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这种地方性状的鲜明,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活的中国农业史,它记录了不同地区人们与土地的互动,以及通过辛勤劳作,孕育出的独特物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品种的“地方价值”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果实的食用价值,更强调了其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甚至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山区品种的枣子,可能因为其耐贫瘠、抗病虫害的特性,成为了当地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经济作物,而这本书,正是把这些默默无闻的“土特产”推向了大众视野,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价值,从而促进它们的保护和发展。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中国枣地方品种图志(精)》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新窗口。在我眼中,枣子从来不仅仅是水果,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历史。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对不同品种的枣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它们在传统习俗中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记得在书中看到“无核枣”的介绍时,它不仅仅描述了果实的无核特征,还提及了它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象征“早生贵子”的寓意。这样的结合,让我感叹原来看似简单的植物,背后却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书中对许多品种的“传统用途”和“民间药用”的描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比如,某些品种的枣子,在民间被用于制作红枣粥、枣糕,或者直接晒干后作为滋补品,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食物的智慧运用和价值挖掘。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品尝枣子,都可能是在品尝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祖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
评分当我捧起《中国枣地方品种图志(精)》,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充满惊喜的寻根之旅。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根”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根,更是对文化的根。我一直认为,很多地方特产的消失,是文化断裂的体现,而这本书,就像是为这些即将被遗忘的“根”,重新找到了家。书中对每一个品种的“地方分布”和“主要产区”的详细标注,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究竟是哪些地方,孕育了这些独一无二的枣子。而伴随着这些地理信息的,还有关于这些品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枣树”的章节,那些生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枣树,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变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枣子本身,更是关于枣子与土地、与人、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地方品种,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枣业发展画卷。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无比踏实和安心的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速成、碎片化的知识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中国枣地方品种图志(精)》以其严谨、扎实的学术态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阅读体验。书中的内容,并非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专家审定,每一个品种的描述都显得科学而准确。例如,在介绍某个品种的“主要性状”时,书中会详细列出其果实的长、宽、单果重,以及果肉的厚度、硬度、含糖量等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枣子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品种的“遗传资源评估”和“保护现状”的讨论。这说明编著者们不仅仅是停留在描述和展示,更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关注这些地方品种的未来发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一些濒危品种,书中会详细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这种前瞻性和责任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部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文化遗产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