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综合业务数字网(英文版)
定价:125.00元
售价:93.8元,便宜31.2元,折扣75
作者:G.Kessler&P.Southwick;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1-04-01
ISBN:9787506249683
字数:
页码:8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63kg
Preface
Preface to the First Edition
Chapter 1 Telemunications Background for ISDN
Chapter 2 ISDN Terms,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Chapter 3 Overvew of ISDN Services
Chapter 4 ISDN Protocol Architecture
Chapter 5 Physical Layer Protocols
Chapter 6 The D-Channel Data Link Protocol
Chapter 7 The D-Channel Layer 3 Protocol
Chapter 8 Packet-and Frame-Mode Bearer Services
Chapter 9 National ISDN
Chapter 10 Singnaling System No.7
Chapter 11 ISDN Applications
Chapter 12 ISDN Implementations
Chapter 13 ISDN Products
Chapter 14 Introduction to Broadband and Fast Packet Serveces
Chapter 15 Frame Relay Concepts and Protocols
Chapter 16 Frame Relay Call Control Singnaling
Chapter 17 Frame Relay Applications,Products,and Services
Chapter 18 ATM Concepts and Protocols
Chapter 19 ATM Siganling across the UNI
Chapter 20 ATM Applications,Products ,and Services
Chapter 21 Switched Multimegabit Data Service
Chapter 22 ISDN,B-ISDN,and the Interet
Chapter 23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Technologies
Appendix
Index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有力,黑白灰的配色,没有多余的装饰,直奔主题。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起来很舒服。我通常对技术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内容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很清晰,章节划分也很合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复杂概念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图示和流程图,这些视觉辅助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业务数字化的宏观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堆砌,更是对未来商业运作模式的一种深刻洞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不故作高深,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在向你娓娓道来,这种亲切感让我更容易沉浸其中,愿意主动去探索接下来的内容。我期待着它能更深入地剖析一些实际案例,让我看看理论是如何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落地生根的。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综合”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大而全”往往意味着“精而深”的缺失。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偏见。它在广度上覆盖了从底层网络架构到上层应用服务的所有关键环节,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每一个关键环节,它都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例如,在讨论到服务编排时,作者居然能深入到具体的API设计范式和幂等性保证的细节,这对于一本面向“综合”的教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消化其中关于“数据模型一致性”的那部分,作者提出的多视图数据映射策略,简直是茅塞顿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比如网络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业务分析师)可以找到共同的语言进行高效对话。它不是让你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能把所有专业领域串联起来的“系统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打滚的工程师量身定制的。它没有陷入那种学院派空谈理论的窠臼,而是直击痛点,开篇就抛出了当前电信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几个最棘手的核心难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业务流程重构”这一章节时的逻辑严密性,他没有给出那种一刀切的万能解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从根本上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变”。书中对各种协议和标准的阐述,也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保证了技术深度,又照顾到了需要了解整体架构的读者。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思维重塑”,很多以前凭直觉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有了一套可以追溯的理论依据来支撑。书中的术语解释也很到位,很少需要频繁地去查阅其他资料,这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对于想要全面提升自己专业视野的同行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工具箱级别的参考手册。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时,其实是抱着“了解一下行业标准”的心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只关注“是什么”,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介绍如何进行遗留系统改造时,书中详细对比了“绞杀者模式”和“并行部署模式”的优劣,并提供了详细的风险评估矩阵。这种近乎于操作手册级别的指导,对于实际工程项目来说,是无价之宝。我立即将书中提到的几个评估工具的思路引入到我们团队的项目评审流程中,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工程实践提炼成了一套可复用、可量化的方法论,让“数字化转型”这个宏大的目标变得可执行、可衡量。它不仅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以备查阅的书,更是一本需要时不时翻开,并在实际工作中对照参考的“实战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有一种积极推动变革的激情。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已经成熟的体系,更像是在邀请读者一起参与到这场数字化浪潮的建设中去。尤其是它在展望未来趋势的那几页,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表,但那种前瞻性和对潜在挑战的预判,非常有启发性。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整个行业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在某些关于敏捷开发和DevOps融合的描述中,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跨部门团队高效协作的场景。对于像我这样,既要负责技术选型,又要对业务价值负责的中层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理论指导和信心支撑。它让我更敢于在会议上提出那些看似“激进”但实则符合未来方向的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