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控告申诉举报检察实用法律法规手册(套装上下册)

新编控告申诉举报检察实用法律法规手册(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律法规
  • 控告申诉
  • 举报
  • 检察
  • 实用手册
  • 法律实务
  • 法律指南
  • 法律工具书
  • 诉讼
  • 执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左右视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12765
商品编码:2964005195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1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编控告申诉举报检察实用法律法规手册(套装上下册)》分综合篇,刑事实体篇,刑事程序篇,民商、经济法实体篇,民事程序篇,行政篇,检察业务篇,全面收录了检察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人民法院和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对一些法律问题所作的批复、答复和制发的文件,是迄今为止检察机关全、新的一本法律法规汇编。《新编控告申诉举报检察实用法律法规手册(套装上下册)》对收录的法律、法规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对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一般按照相关法律章节顺序排列,同一问题的多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尽量集中按时间排列。《新编控告申诉举报检察实用法律法规手册(套装上下册)》是控告检察工作书,也可作为其他检察业务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参考用书和人民群众控告、申诉和举报指导用书。

目录

部分 综合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3月14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1986年12月2日修正)

第二部分 刑事实体篇
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8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2001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2002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2005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
二、立法解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百五十八条、百五十九条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
……

第三部分 刑事程序篇
第四部分 民商、经济法实体篇
第五部分 民事程序篇
第六部分 行政篇
第七部分 检查业务篇
附录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新编控告申诉举报检察实用法律法规手册(套装上下册)”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不包含该手册的具体信息,并力求详实、自然: ---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从夏商周到明清》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技术演变,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建筑史学著作。全书严格遵循时间顺序,以朝代更迭为框架,细致描绘了自史前萌芽至清代鼎盛的建筑图景。 上卷:萌芽与奠基(史前至隋唐) 本书的上卷聚焦于中国建筑体系的早期形态和关键性突破。 第一部分:史前至秦汉:早期聚落与礼制建筑的雏形 开篇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与半地穴式建筑,探讨了早期材料选择与结构逻辑的初步形成。随后,重点分析了夏商周三代礼制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都邑规划和宗庙形制。周代的“明堂”、“辟雍”等建筑,不仅是工程技术的体现,更是等级制度和宇宙观的物质载体。 秦汉时期是建筑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秦代以庞大工程(如阿房宫遗址的理论复原)展示了国家力量对建筑规模的驱动。汉代则确立了成熟的台基、梁柱体系,并开始大规模应用瓦作技术。我们详细阐述了汉代的阙、楼、阁的形制,以及陶楼、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生动建筑场景。这一时期,城市布局的严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技术融合与地方风格的勃兴 这一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却是建筑技术,特别是木构架技术的吸收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受佛教传入的影响,石窟寺、佛塔的兴建成为主流。本书详细对比了北魏云冈、龙门石窟与南朝寺庙遗址的建筑遗存,分析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与本土文化在空间营造上的碰撞与融合。我们特别关注了斗栱在这一阶段的形制变化,以及它如何开始承担更复杂的结构任务。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宏大叙事与标准化的确立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一。唐代的城市规划达到了范式的高度,以长安城为代表的里坊制、中轴对称布局,成为后世王朝的典范。在单体建筑上,唐代木构架体系的成熟标志着建筑技术进入稳定期。 本书通过对唐代《营造法式》前身相关史料的梳理,探讨了官式建筑规范的初步形成。重点分析了唐代大殿的雄浑气势,其特点在于出檐深远、屋顶坡度平缓、斗栱硕大且比例严谨。法隆寺、东大寺(大佛殿)等实例,被用以阐释唐代建筑“气度恢弘”的美学追求。 --- 下卷:转型与集大成(宋元明清) 下卷着眼于宋代理性化管理、元代民族交融,以及明清时期技术精细化和风格定型的过程。 第四部分:宋辽金元:技术理性化与审美精致化 宋代是建筑学走向科学化的重要阶段。李诫的《营造法式》标志着建筑技术规范的成熟,本书将结构模数制(材分制)作为核心进行解读,分析了它如何确保了不同规模建筑的比例协调性和工程的可复制性。 宋代的建筑审美趋向于秀丽和精巧,体现在瓦顶、栏板、彩画的细密化处理上。在宗教建筑方面,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不容忽视,如山西晋祠的圣母殿(宋金过渡风格)和应县木塔(辽代技术集大成者),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织。 元代建筑在继承宋制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藏传佛教元素和中西亚的装饰手法,这在宫殿和坛庙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五部分:明清:等级固化与精湛的装饰艺术 明清两代,建筑的形制和官式标准被推向了极致的精细化和严格化。这一时期的建筑主要围绕皇权服务的礼仪性需求展开,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是研究的重点。 本书详细解析了明清官式建筑的“等级密码”,包括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吻兽数量、台基高度与开间数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斗栱的结构作用逐渐减弱,装饰功能增强,彩画图案的程式化也达到了顶峰。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民间建筑和地方流派的发展。江南园林(如苏州园林)的写意山水布局、徽派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工艺、岭南建筑的通风采光设计,都体现了地域环境和人文需求的差异化表达。清代中后期,在吸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透视技法等影响下,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尝试。 结语:历史的回响 全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内在逻辑:以木构架为核心,以中轴对称和院落组合为空间布局,以礼制规范为形式约束的完整体系。它不仅是一门技术学科,更是古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物质呈现。 本书适合建筑史研究者、规划设计师、历史文化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阅读。通过对大量实物遗存、图纸复原与历史文献的交叉考证,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可感的古代建筑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两卷本,光是掂在手里的分量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封面设计沉稳大气,那种传统法律书籍特有的严谨感扑面而来。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详尽的目录吸引了。你知道,法律条文浩如烟海,如果不是按系统梳理过,光是查找资料就能把人耗尽。这本书的编排显然下了大功夫,结构清晰到近乎苛刻,从基础的概念界定,到具体的操作流程,再到各种特殊情形下的应对策略,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我目前正在跟进一个比较棘手的行政复议案件,里头涉及到好几个交叉适用的法律条文,过去查资料都是在各个法律数据库里东翻西找,效率低下。但有了这套书,我发现很多原本需要花费数小时去比对的冲突条款,在这里都被清晰地标注和解释出来了。它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像是有人在你旁边,用最简洁的语言为你梳理了背后的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的侧重点。特别是关于举证责任的划分和时效的计算,那些细微到容易被忽略的数字和时间节点,这本书都用加粗和脚注的方式做了特别提醒,对于实务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感觉每翻开一页,都能从里面挖掘出一些能立刻应用到工作中的“干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陈述。这套书,绝对不是那种翻一两次就束之高阁的摆设,而是真正能陪伴你度过无数个深夜查阅和论证的可靠伙伴。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过不少号称“实用”的法律工具书,很多时候都是徒有其表,内容陈旧或者解释晦涩难懂,读完之后感觉还不如直接去看最新的法条原文。但这一套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尽管面对的是严肃的法律条文,但作者的阐述却充满了实战经验的智慧。我特别欣赏它对“疑难点”的剖析,比如在处理涉及多主体、多层级的申诉程序时,常常会遇到哪个部门先受理、责任如何界定等难题。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程序,而是模拟了多个常见的场景,用流程图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把复杂的路径可视化了。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要和文书打交道的人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注意到,许多细小的程序衔接处,比如材料的提交顺序、补正通知的回复时限等,都被详细地解析了,这些恰恰是决定申诉成败的关键“临门一脚”。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紧跟了最新的司法解释和地方法规的变动,很多内容的版本号都更新到了最近的批次,这在保证时效性这一点上,比很多出版周期长的教材要强得多。可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套书也体现了对读者友好的极致追求。上下册的划分非常合理,第一册侧重于基础的法律框架和宏观的申诉指导,更偏向于“总纲”性质的内容;而第二册则聚焦于具体的文书制作、证据的收集与固定,以及各种特定类型案件的实操细则。这种结构上的分离,使得我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比如,如果我正在起草一份复杂的控告状,我可以迅速翻到第二册中专门针对该类文书格式和要素要求的章节,而不用在厚厚的一整本书里大海捞针。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字体清晰锐利,行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很多关键的法规条文被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做了区分,这对于需要快速浏览和记忆核心条款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本精美的“花瓶书”,而是一本能经受住高强度、高频率使用的“工具箱”。

评分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于“如何应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这一灰色地带的处理非常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基层执法单位“拖、推、诿”的现象,法律条文中往往没有直接规定如何有效制止这些行为。这套手册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且具有威慑力的应对“组合拳”。它不仅明确指出了哪些行为属于违法,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列举了可以向上级机关或纪检部门反映的合法途径和对应的法律依据。这种前瞻性和预见性,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它仿佛是为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准备的一本“防身手册”,让我们在面对不公或程序瑕疵时,能够有理有据,胸有成竹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法律条文汇编,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丰富实战经验的“法律宝典”,让人在处理复杂案件时,多了一份定心丸和一份行动指南。

评分

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将我手边几本旧的参考资料进行了对比。最大的感触是,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平衡。很多法律书籍要么过于侧重理论分析,术语堆砌,让人读完云里雾里;要么又过于偏重模板,只提供了“填空式”的指导,缺乏对深层法理的挖掘。而这套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甜点区。它在讲解每一个法律概念时,都会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沿革或者相关的宪法原则,让你在应用具体规则时,心里有底气,知道自己援引的法律依据是从何而来,这对于构建强大的辩护逻辑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在处理一起涉及程序倒置的举报案件时,我原本以为只能从程序违法的角度入手,但书中对相关司法解释的解读,揭示了在特定情形下,实体合法性如何优先于程序形式的例外情况,这为我的应对策略提供了全新的、更具突破性的思路。这种层次感,不是一般编辑团队拼凑出来的,背后一定是深耕法律实务多年的专家团队的智慧结晶。它教会你如何“思考”法律,而不是简单地“记住”法律条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