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
定价:27.00元
作者:任海兰,刘德明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121025686
字数:363000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光通信工程和全光通信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光调制、光复用、光再生、光路控制、光逻辑控制、光检测、光波长技术、光传送网功能等。其中原理部分的阐述力简明清晰并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应用部分的介绍则建立在系统收集目前外相关研究的*资料的基础上,涵盖了近几年光信号自理技术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动态。
本书层次清晰,内容新颖,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作为光纤通信、光电子、应用物理等的科技和工程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选修教材。
目录
章 光通信与光信号处理概述
1.1 光通信的发展
1.2 光通信中的光信号处理
第2章 光调制技术
2.1 光调制技术的分类
2.2 电光调制
2.3 声光调制
2.4 磁光调制
2.5 电吸收调制
2.6 光传感中的光调制技术
第3章 光复用技术
3.1 光波分复用
3.2 光时分复用
3.3 光码分复用
3.4 光极化复用
3.5 微波副载波复用
第4章 光再生技术
4.1 信号再生的概念与光再生技术概况
4.2 光放大技术
4.3 光整形技术
4.4 光时钟恢复技术
第5章 光路控制技术
5.1 光隔离器与环形器
5.2 光开关
5.3 光滤波与光上下复用
5.4 光波长变换
5.5 色散补偿技术
5.6 光功率分配器
第6章 光逻辑控制技术
第7章 光检测技术
第8章 光波长交换与路由技术
第9章 光分组交换与路由技术
0章 光传送网功能与光信号处理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分层的,它对初学者非常友好,对于那些刚接触信号处理、希望建立起对频谱分析、采样定理等基本概念的清晰认识的人来说,它的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导师在循循善诱。每一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概念的引入和铺垫都做得很到位,这一点必须肯定。然而,对于我这种已经掌握了基础理论,希望能深入挖掘特定光通信难题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深度远远不够。例如,在光频率梳(Optical Frequency Comb)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如何利用其进行高精度时钟恢复或波长同步时,这本书仅仅是点到了为止,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利用梳状结构的周期性特性来进行高效解调的独特算法。它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讲明白什么是信号处理”上,而不是“如何用信号处理解决光通信的挑战”。这种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特点,使得它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箱中,显得略微单薄,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入门手册”,而非“进阶指南”。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群背景强大,因此对其在光通信链路可靠性、误码率(BER)优化等关键环节的见解抱有极高期望。书中关于信噪比(SNR)的分析部分,提供了非常标准的理论公式和理想情况下的性能曲线。但是,现代光通信系统远比理论模型复杂,它充满了各种难以量化的非理想因素,比如器件老化带来的性能漂移、环境温度变化对光纤特性的微小影响,以及不同厂商光模块间互操作性带来的信号差异。我期望看到的是如何构建一个鲁棒的、自适应的、能够实时监控并反馈调整的信号处理框架来应对这些“灰色地带”。这本书的描述大多基于理想的、静态的系统参数,缺乏对动态环境下的性能维护策略的探讨。当我试图在书中寻找如何设计一个低复杂度、高鲁棒性的系统级诊断工具时,发现这部分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实际网络部署场景时,打了一定的折扣,更像是一份停留在实验室环境下的“标准答案”。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网络设备研发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套系统、连贯的、能够指导我优化现有光传输系统信号处理模块的“秘籍”。我尤其关注自适应滤波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利用最小均方误差(LMS)或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来实时补偿链路中的极化模色散(PMD)。翻阅后发现,虽然书中详细介绍了LMS和RLS算法的数学推导,并且给出了收敛性和误差分析,但它完全没有涉及这些算法在实际光通信系统中的硬件实现约束,例如,如何处理有限精度运算带来的量化噪声、如何设计高效的迭代更新机制以满足纳秒级的时延要求。更令人遗憾的是,书中对于光电转换过程中的噪声建模和处理,特别是对光子散粒噪声和激光相位噪声的联合抑制策略,缺乏深入的讨论。这种脱离实际工程环境的理论灌输,对于解决工程问题帮助有限,更像是一部纯粹的数学物理导论,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弥补理论到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工艺无疑是业界的一流水准,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清晰度都无可挑剔,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这在数字时代阅读纸质技术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然而,内容深处的探索性却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现代”高度。特别是涉及到相干光通信和新型调制格式(如DP-QPSK、16-QAM等)的处理时,我期待看到更精细的数字下变频(DUC/DDC)结构、载波相位恢复(CPR)算法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高效地在FPGA或DSP上实现这些复杂的算法。书中对这些现代技术仅仅是浅尝辄止,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深入到具体的设计流程和性能指标的权衡分析。例如,关于MIMO在多芯光纤或少模光纤中的应用,这本被归类为“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的专著,本应是展现其前沿性的绝佳机会,但相关章节的处理却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更像是对已有成熟技术的总结,缺乏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和讨论。这使得这本书的“新”意大打折扣,更像是对经典理论的一次全面、细致的复习,而非对未来技术脉络的引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加上如同光纤束般交织的线条,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神秘领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希望它能像名字一样,为我揭示光通信信号处理的奥秘。然而,初读之下,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基础理论的梳理,对于那些期待能立刻上手操作,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干货不足”。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傅里叶分析、小波变换这些数学工具,虽然这些是信号处理的基石,但叙述方式略显枯燥,缺乏鲜活的案例来支撑。比如,在讨论信道均衡时,期望看到更多关于实际光纤色散补偿算法的详细推导和对比,但书中更多的是对经典均衡器模型概念的罗列,让人感觉像是翻阅一本八十年代的教材,对现代高速率、超长距离传输中的非线性效应处理着墨不多。我希望作者能在这些前沿和实践结合点上多下功夫,毕竟,光通信的魅力就在于它如何克服物理极限,实现超乎想象的数据传输速率。总体而言,它适合作为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入门的参考书,用于打牢理论地基,但想用它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疑难杂症”,可能还需要配合其他更具应用导向的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