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
定价:58.00元
作者:钱维宏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030295576
字数:257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POD产品说明: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内容提要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试图用来自天文、地质、海洋和气象的科学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真相”。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来自地质时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沉淀。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科学问题是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要治理的。当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分不清,又掺和上经济利益时,就容易引来争论不休的政治分歧。
气候永远都在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法。其成因要用科学数据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人类已经从农耕文明走到了工业文明。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种种的环境问题,未来人类需要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适合所有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前途的人士阅读和评判。
目录
前言
**章 气候大辩论
**节 跨世纪的气候变化争论
第二节 三足鼎立论气候
第三节 未解之谜——谁是气候变化的“幕后黑手”
第四节 丈量气候变化的不同尺子
第五节 铭记历史追根溯源
第二章 天地有大美
**节 自然分层奥秘
第二节 自然界的相似之美
第三节 太阳系“家谱”
第四节 行星形成的美妙故事
第五节 太阳系演化的神奇轨道
第六节 行星胚胎的孕生
第七节 地球月球兄弟关系
第八节 迷惑人的引力是什么?
第九节 地球的天文演化
第十节 “四分五裂”的大陆板块
第十一节 谁“推动”了大陆漂移?
第十二节 地球母亲的皱纹和裂痕——洋中脊和海沟
第十三节 古老的气候日记——化石燃料
第十四节 地震好似鳌鱼翻身
第十五节 海陆分布引起的大气结构
第三章 四时有明法
**节 站在时钟上看气候变化
第二节 随时间尺度而定的冷暖变化
第三节 有节律的气候变化
第四节 悠久的气温变化史
第五节 气候变化是社会变革的“”
第六节 气温的“兴衰”——暖平台和冷低谷
第七节 气温走势解剖
第八节 季风古国的干湿变化
第九节 地球的脉搏——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第四章 万物有成理
**节 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第三节 地磁倒转与海底扩张
第四节 地球生物演化的成理
第五节 地形改变季风旋转改变天气
第六节 气候变化滞后太阳辐射变化的成理
第七节 海温变化“”气温变化
第八节 欧美碳排放峰值期却是全球低温期
第九节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吗?
第五章 凡事预则立
**节 预测的意义
第二节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预测模型的局限
第三节 确定性的可预报不是“事后诸葛亮”
第四节 温室气体归因下的全球变暖
第五节 未来气温预测的振荡模型
第六节 两只拦路虎——热对流与转折性
第七节 可预报性“水涨船高”
第八节 预测要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章 无风不起浪
**节 海洋冷暖巨变——**气候事件的罪魁
第二节 天气波动的“恶作剧”——干旱事件
第三节 冷暖气团的邂逅——低温冰冻
第四节 西风气流中的梗阻——肆虐洪水的祸根
第五节 高温热浪中的蝴蝶图案
第六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七节 认识自然波动防范自然灾害
第七章 问路在何方
**节 人类需要选择怎样的文明进程?
第二节 如何看待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
第三节 气候资料可靠吗?
第四节 未来的气候能预测吗?
第五节 气候预测模型可靠吗?
第六节 气候预测模型也会“过期”吗?
第七节 温度上升2摄氏度是环境承受的阈值吗?
第八节 何时沐浴生态文明?
全书总结 认识自然畅想未来
附录A 报刊采访
A1 全球增温平台与变暖协议捉迷藏?
A2 不确定研究仍应成为哥本哈根峰会首要话题
A3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要听取不同声音
A4 20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摄氏度证据不足
A5 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变暖有待研究
A6 解析西南干旱形成机制
A7 从争论中求共识
A8 高空喷射气流意外受阻酿祸
附录B 电视采访
B1 气候变化原因新探索
B2 从干旱看全球气候变化
B3 气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法
附录C 从拉普拉斯的文字到公式
彩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不像是一本硬邦邦的科学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部充满故事性和哲思的探索者笔记。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叙事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观点的呈现,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呈现了多种可能性的探讨,这种开放式的思维让我觉得作者是在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而不是强加给读者一个既定的答案。就好像一场辩论,作者把各个“辩手”请上舞台,让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而我们读者,则是在台下,细细品味,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发现,书中对于历史的回溯和未来预测的结合,也相当精彩,它让我明白,气候变化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的,而是历史进程、技术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等多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思维“打架”的书。它不是那种读完让你觉得“哦,原来如此”就结束的书,而是会在你脑海里留下无数的问号,并且催促你去寻找更多的答案。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甚至会因为书中的观点而对一些我之前深信不疑的常识产生怀疑。作者显然是有备而来,他运用了大量令人信服的论据,但又没有回避争议,而是将那些看似尖锐的矛盾之处,也作为探讨的一部分,呈现给读者。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技巧,它迫使你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去拥抱一种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提问方式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将矛头指向了某种自然现象,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类社会结构、决策机制、以及背后隐藏的利益驱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的是对人类自身行为模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刚从一场引人入胜的讲座中走出来,大脑里回荡着各种观点和思考。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将“谁驱使了气候变化?”这个问题,变成了一扇扇通往不同视角的窗户。我发现,作者在书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但这些内容并没有显得枯燥乏味,反而为他的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利益群体和决策者在气候变化中的角色的探讨,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明白了问题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知识,更是关于人类社会运作机制的洞察。它让我意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次重读,相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因为它所触及的,是关于我们如何与地球共存的根本性问题。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这个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个对环境问题略有关心的人,我一直以来都对气候变化的成因感到好奇,但市面上的信息常常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说法互相矛盾。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仿佛一场古老智慧的追问,又带着现代科学的探索。我期待它能给我一个清晰、有深度的解答。翻开书的扉页,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条探索未知的旅程,每一页都可能揭示一些我之前未曾了解过的视角。我特别好奇,书中会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来展开这场关于气候变化的“天问”,是偏向严谨的科学论证,还是更具文学性的思考?是聚焦于人类活动的某个特定方面,还是会深入到更宏观的地球系统动力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简洁却富有哲理,似乎暗示着问题的复杂性和答案的深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引领我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拨开迷雾,理解这个影响我们共同家园的重大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作者共同进行的思想实验,一次对地球生命脉搏的细致聆听。
评分我一直觉得,对于像气候变化这样宏大的议题,能够用一种既深刻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来呈现,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讲述着地球的故事。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生动的场景和形象的比喻所吸引,它们让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追溯,它让我看到,人类对气候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其中充满了曲折和突破。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学或化学的讨论,而是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气候变化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关于“为什么”和“怎么办”,它引发了我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