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四清”运动亲历记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郭德宏 ,林小波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010074870
字数:290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四清”运动是20世纪60年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它持续了四年之久,直至“”的爆发。运动从一开始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发展到后期的“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文化”。这场运动既是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也是“”的预演。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为了“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这场运动历时近4年,前后有几百万各级干部和教师、学生、知识青年参加工作队,投入了“四清”运动、由于他们和广大干干部,群众的努力,这场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好的作用虽然发生了严重偏差但由于这场运动是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的中央对运动中的偏差也进行过一些纠正,因而这场“四清”运动没有发展成为全局性的错误。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和直白,又融入了作者多年后沉淀下来的文学修养。读起来你会发现,那些描绘艰苦生活的段落,虽然场景简陋,但意境却非常开阔。作者擅长运用意象来传达复杂的情感,比如某次集会的背景色调,或是雨后泥泞小路的质感,都被赋予了超越字面意义的象征性。这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背景不太了解的年轻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富有张力的画面感,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张力。此外,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的处理,也颇有大家风范。那种基于利益、基于立场、基于共同记忆而形成的复杂联盟与矛盾,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每一个角色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和无可奈何的复杂人性。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学和叙事学的绝佳样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泛黄的旧照片配上朴实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要走进一段尘封的记忆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没有那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的痕迹,一切都像是自然流淌的回忆,平实而有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捕捉,哪怕是描绘当时人们的衣着、口头禅,甚至是田间地头的气味,都处理得极为细腻,这使得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个场景,思考着当时人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段宏大的历史进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微观的、带着个人情感温度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岁月。这对我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无疑是一次极佳的“沉浸式”体验。那种真诚的叙述,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深感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书本上的简单定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巧妙,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索铺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在讲述往事时常常会因为触景生情而拉回或跳跃到另一个相关的时空点。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合人类记忆的运作模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信念”与“现实”碰撞的那几章印象最为深刻。作者细致地剖析了在特定意识形态高压下,普通知识分子或基层干部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如何在维护生存底线的同时,努力保留一丝独立思考的火花的。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是历史书上通常不会着墨的“灰色地带”。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那个时代的“两难困境”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在面对巨大的历史洪流时,个体能做的究竟几何。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前辈的独特视角,不是一味地仰视或批判,而是带着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处境。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叙事。它没有聚焦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决策层,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基层执行者和被影响的普通民众。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宏大叙事背后的真实运作轨迹,以及政策是如何在层层传导中发生微妙的“变异”和“失真”。作者的笔触非常诚恳,他毫不避讳地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困惑、盲从,乃至后来的醒悟,这种自我剖析的勇气,是很多回忆录所缺乏的。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单一视角的产物,而是无数个体经验的叠加。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时代背景下,保持清醒的自我审视和对人性的基本尊重,是何等重要的品质。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历史巨变中保持自我”的指南,其深远的教育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
评分读完此书的初稿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真”。这种“真”,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叙事选择和情感流露中的。他没有试图去美化或彻底否定,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如同历史学家般的客观态度来重构自己的记忆碎片,但这“冷静”中又包裹着深沉的个人体验和深刻反思。尤其是一些关键事件的描写,他能清晰地描绘出决策者与普通民众在认知上的巨大鸿沟,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群体行为的奇异变迁。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会议场景的还原,那种紧张而又略显荒诞的气氛,通过作者的笔触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力量,它迫使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未言明的空白,进行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毋庸置疑,句式变化丰富,用词精准,绝非一般的口述史可以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