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徐光啓與利瑪竇
定價:13.00元
售價:9.5元,便宜3.5元,摺扣73
作者:餘三樂
齣版社:中華書局,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01070583
字數:
頁碼:9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141kg
《文史中國》叢書首批共58本,分為四個係列:“輝煌時代”、“世界的中國”、“文化簡史”、“中華意象”。四個係列互相聯係,同時又自成體係,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麵地展示中華文明。
“世界的中國”係列共10本,集中錶現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以展現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組成部分,強調中國與世界的開放共榮、和諧共處是中華,文化的固有精神。
他說:“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昔人雲‘鴛鴦綉齣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吾輩言幾何之學,政與此異。因反其語曰‘金針度去從君用,未把鴛鴦綉於人’。若此書者,又非止金針度與而已,直是教人開礦冶鐵,抽綫造計;又是教人植桑飼蠶,涑絲染縷。”(《徐光啓集》第76、78頁)他以形象的比喻對《幾何原本》一書給予瞭高度贊揚。
值得注意的是,徐光啓在刻印此再校本時,就已經放棄瞭將未譯之後九捲繼續譯完的打算,他說:“續成大業,未知何曰,未知何人,書以俟焉。”這是為什麼呢?
,“1615年,天主教教會日奉省區的省長瓦倫逖姆.卡爾瓦羅乾預瞭在中國的這種傳教政策。1614年,因為在日本對天主教的迫害狂潮,卡爾瓦羅被迫將在日本的耶穌會總部撤到瞭澳門。他如果不在中國事務上插上一腳,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在澳門立足。於是他頒布瞭嚴厲的布告,禁止使用利瑪竇的傳教方法。教授數學和哲學的工作也被禁止瞭。”(《從利瑪竇到湯若望》08頁)在他的影響下,北京教會的繼任領導人龍華民也不贊同利瑪竇的科學傳教方針,對翻譯科學著作不感興趣,也不予支持。第二,“當時在京的傳教士龐迪我、熊三拔等人對幾何學並不精通,尤其對後九捲更是不甚瞭瞭”(《徐光啓為什麼不續譯幾何原本後九捲?》)。
因此可見,1607年《幾何原本》的成功翻譯是何等的不易!或者說,其得以齣版是極其偶然的。一方必須是精通此義又樂於此道的外國傳教士,捨利瑪竇而無他,另一方必須是立此誌嚮又有此能力的中國學者,非徐光啓而莫屬。而利、徐二公同在北京又僅有短短三年的時間(即從1604年徐光啓中進士到1607年他為父親守製而離京)。
章 徐光啓的青少年生活
第二章 泰西奇人利瑪竇
第三章 在南京的次短暫會麵
第四章 匯聚京師
第五章 翻譯《幾何原本》
第六章 《畸人十篇》與利瑪竇之死
第七章 《泰西水法》和《簡平儀說》
第八章 南京教案與《辯學章疏》
第九章 遼東戰局與西洋大炮
第十章 主持曆局與編纂《崇禎曆書》
深入閱讀
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書中的許多場景,無論是紫禁城內的低語,還是鄉間田野間的實地測量,都充滿瞭鮮活的質感,絕非憑空臆造。作者似乎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去查閱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信函甚至是當時的輿論記載。例如,對某項西學引入引發的朝廷內部辯論的描述,書中引用瞭多個互相矛盾的史料來側麵印證事件的復雜性,這種多源頭互證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敘事的可靠性與厚重感。這使得我閱讀時,心中充滿瞭對曆史真實性的敬畏。它沒有為瞭情節的流暢而犧牲史實的嚴謹性,反而通過這種嚴謹,構建起一個令人信服的、有血有肉的清初曆史側影。對於每一個想要深入瞭解那個曆史斷麵的讀者而言,這種紮實的學術底蘊無疑是最大的福音。
評分這部作品,初讀之下便被一種深沉的曆史感所攫住。作者的筆觸細膩,仿佛帶著讀者穿越瞭數百年的時光,親臨那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與深度交融的年代。我尤其欣賞他對時代背景的鋪陳,那種大明王朝末年,內憂外患的社會氛圍,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為後續兩位核心人物的登場提供瞭極為堅實而富有張力的舞颱。書中對當時士大夫階層復雜心態的刻畫尤為精彩,他們對新知的好奇、對傳統的固守,以及在權力更迭中的掙紮,都呈現齣多維度的麵貌。這種對宏大敘事的精妙掌控,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到曆史洪流的磅礴力量。敘事節奏的把握也十分到位,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人物早年的求索與掙紮;時而又如驚濤拍岸,聚焦於關鍵性的決策時刻,讓人屏息凝神,手不釋捲,深切體會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背負的沉重與光榮。
評分翻開這本書,最讓人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溝通”這一主題的深刻洞察和極緻展現。它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跨文化理解的教科書。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兩位主角,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齣,卻都懷揣著對更高真理的無限嚮往。書中詳盡描述瞭他們是如何嘗試用對方的語言、邏輯和思維框架去理解彼此的世界觀,那種“試圖用幾何學的嚴謹去解釋天主教義”的努力,那種“將中國儒傢經典用拉丁文精準對照翻譯”的苦心,無不令人動容。這絕非簡單的知識搬運,而是一種靈魂層麵的對話與重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化身為那個時代的翻譯官,體會到每一個詞匯、每一個概念在轉換過程中所經曆的巨大張力和微妙的失落感。這種對文化鴻溝消弭過程的細緻描摹,使得整本書的立意遠超於單純的曆史敘事,升華為對人類求知本質的哲學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律感,它不像現代流行的快節奏小說那樣追求不斷的刺激,而是更注重情緒和思想的逐步醞釀與升華。開篇的鋪墊略顯沉靜,但這種沉靜恰恰為後續的爆發埋下瞭伏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兩位主角精神世界轉變時的那種剋製與深邃。他們的人生軌跡並非一帆風順,書中坦誠地展現瞭他們的挫摺、誤解,甚至是與同僚之間的摩擦與隔閡。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纔使得他們作為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可感。讀到後期,當兩位主角共同在事業的高峰與命運的低榖中交錯前行時,那種相知相惜又各自承擔重任的復雜情感,讓人不禁為之喟嘆。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曆史的滄桑感,沒有激昂的口號,卻自有其不動聲色的力量,直擊人心深處對“使命”與“傳承”的思考。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次閱讀體驗,那便是“啓迪”。這本書遠不止於敘述兩個人如何相遇、如何閤作,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在麵對全球化和知識爆炸時所應有的姿態。作者通過迴顧那段曆史,巧妙地提齣瞭一個永恒的議題:如何在堅守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時,擁抱來自外部世界的先進文明成果?書中兩位人物的努力與犧牲,為後世的文化交流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進步絕非盲目排外或全盤西化,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優劣的基礎上,進行審慎而有遠見的取捨與融閤。我讀完後,感覺心中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不再僅僅關注眼前的得失,而是開始從更宏大、更長遠的曆史維度去審視當下的選擇與未來的方嚮,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饋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