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
定價:150.00元
作者:徐祥德 等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2958091
字數:
頁碼:39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從青藏高原對東亞、全球天氣氣候影響的視角,提齣瞭青藏高原大氣水分循環過程熱力驅動類似第二類條件不穩定的“CISK”機製,剖析瞭青藏高原作為聳立在地球大氣對流層中部的“中空熱島”的動力、熱力結構,揭示瞭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墊麵水熱過程、邊界層特徵對區域與東亞大氣環流及其災害性天氣氣候的影響;從世界氣象組織THORPEX計劃有關上遊效應的觀點齣發,提齣瞭青藏高原關鍵區災害天氣係統前兆性“強信號”特徵及其預警、預報新技術方法與思路;探討瞭高原“大氣水塔”以及對流層平流層大氣能量、物質交換與輸送理論,以獲取青藏高原上層大氣“輸送窗口”的全球影響效應;從WKB近似與波流理論齣發,提齣瞭青藏高原強迫源影響的大圓路徑及其波射綫形變模型、天氣擾動穩定性結構相路拓撲特徵等,為青藏高原影響動力學機製及其全球氣候效應提供理論依據。
《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將高原影響動力學理論成果應用到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思路與方法中,為青藏高原理論研究嚮實際應用的轉化提供瞭探索性的途徑,可供大氣科學工作人員及相關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序一
序二
前言
章 青藏高原大氣水分循環結構特徵
1.1 青藏高原動力結構與大氣水分循環特徵的認知
1.2 高原“熱源柱”的水分循環驅動效應
1.3 高原與海洋“大三角”水汽輸送影響域
1.4 高原周邊“雨核”現象
1.5 高原水汽“轉運站”效應
1.6 高原地形東緣水汽收支結構
1.7 梅雨時空分布對“大三角區”低緯海洋“水汽源”遙響應
1.8 水汽輸送“大三角區”與梅雨帶水汽源匯結構
1.9 熱帶外大氣局地流型的相關域
1.10 海洋強信號遙響應異常流型
1.11 季風過程高原一陸一海過程影響源遙相關鏈模型
參考文獻
第2章 青藏高原敏感區氣候變異“強信號”特徵
2.1 高原視熱源異常指數變化“強信號”與東亞季風降水變異響應
2.2 梅雨帶時空變化過程對高原大地形熱力結構季節特徵的響應
2.3 高原感熱分布持續性“強信號”特徵
2.4 高原春季地溫“三維結構”持續性“強信號”特徵
2.5 高原西部陸麵濕狀況持續性“強信號”特徵
2.6 高原東部鼕季積雪持續性“強信號”與氣候變異
2.7 高原東部鼕季積雪“強信號”與西南春旱的聯係
2.8 高原熱力強迫空間特徵與東亞流型響應
2.9 影響高原大氣熱源的海溫持續性“強信號”及其相關大氣結構
2.10 大氣環流型季節特徵演變海陸熱力差異影響的數值試驗
參考文獻
第3章 青藏高原災害天氣係統上遊關鍵區“強信號”特徵
3.1 青藏高原地一氣過程及其“爆米花雲”特徵
3.2 災害天氣過程青藏高原關鍵區上遊“信息源
3.3 高原大地形坡麵大氣探測”信息源“模式同化效應
3.4 青藏高原關鍵區大氣”強信號“信息模式同化技術對長江流域暴雨過程預報的試驗評估
3.5 青藏高原地形尺度特徵影響天氣擾動的”上遊效應
3.6 大地形對行星波空間結構及其移速影響的數值試驗
3.7 高原上遊水汽輸送“強信號”與雪災過程天氣係統物理圖像
3.8 青藏高原邊界層特徵及其影響
3.9 青藏高原對流雲團特徵“強信號
3.10 季風”流管“對外源強迫背景流場的響應特徵
3.11 青藏高原早期預警多源信息綜閤監測係統與預報技術係統
參考文獻
第4章 高原大氣對流層一平流層大氣交換與輸送
4.1 衛星觀測的亞洲季風區對流層嚮平流層輸送通道
4.2 夏季高原下平流層水汽的對流源區
4.3 高原近地層水汽進入平流層過程的中尺度數值模擬
4.4 夏季高原與季風區對流層一平流層不可逆質量交換
4.5 中國東部係列降水的水汽輸送軌跡及其蒸發源區
4.6 夏季高原與亞洲季風區對流層嚮平流層輸送的源區和路徑
4.7 青藏高原上對流層一下平流層(UT/LS)夏季CO季節內變化特徵及影響因子
4.8 高原與季風區夏季近地層CO嚮對流層上層輸送過程
4.9 南亞高壓對夏季上對流層水汽異常分布動力效應
參考文獻
第5章 青藏高原強迫”波射綫“路徑與跨半球遙響應特徵
5.1 地形強迫二維Rossby波流型
5.2 “大圓路徑”波射綫變形
5.3 加熱源空間結構與經嚮傳播波射綫
5.4 行星尺度定常波波射綫截獲帶的季節特徵
5.5 對流活動相關特徵與大氣低頻波經嚮傳播模型
5.6 大氣低頻振蕩形成與環境因素相軌跡圖形
5.7 青藏高原大氣低頻波動力學特徵
5.8 大地形強迫準定常緯嚮波流型及其季節性振蕩
5.9 波流作用中天氣擾動穩定性結構相路拓撲特徵
參考文獻
我是一名對自然科學充滿好奇的學習者,尤其是對於那些能夠解釋我們所處世界背後運行規律的著作,總能引起我濃厚的興趣。《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這個書名,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青藏高原,這個地球上最年輕、最高聳的山脈,它的形成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而它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更是舉世矚目。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詳細解讀高原隆升過程中,闆塊碰撞、地殼變形等一係列復雜的地質過程。它是否會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高原地質構造的精妙之處?又或者,它會深入剖析高原如何影響東亞、南亞的季風係統,進而改變全球的天氣氣候格局?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高原作為“亞洲水塔”的獨特作用的闡述,例如其對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的形成和水文特性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將如此宏大的地理現象,用清晰易懂的語言,結閤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進行闡釋,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啓迪。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引發我對於地球係統科學的深度思考,理解高原在地球整體運行中的關鍵角色。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地球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一本能夠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並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書籍,總是具有無與倫比的吸引力。《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這個書名,毫不誇張地說,已經在我心中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科學畫捲。我猜想,這本書不會止步於描述高原的地貌特徵,而是會深入探究高原形成背後的動力學機製,比如地幔對流、岩石圈伸展與俯衝等復雜的地球物理過程。我期望它能夠以一種嚴謹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解釋高原的隆升如何影響瞭區域的構造應力分布,進而可能誘發地震活動。更重要的是,我對高原如何通過其巨大的地形效應,改變大氣環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這一議題尤為關注。如果書中能清晰地闡述高原對西南季風、東亞季風乃至更廣範圍氣候模式的影響,並提供相關的觀測數據和模型模擬結果作為支撐,那將是一次極其寶貴的學習經曆。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學術的迷霧,理解青藏高原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演變的地球動力學實驗室。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地理科學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剖析復雜地理現象的著作充滿期待。近期有幸接觸到一本名為《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的書籍,雖然礙於篇幅,我暫時無法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的評論,但僅從其題目本身所蘊含的嚴謹學術態度和廣闊的研究視野,就足以讓我産生極大的好奇和敬意。青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其在全球氣候、生態環境乃至地質構造方麵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如何科學地揭示其背後錯綜復雜的動力學機製,並闡釋其對周邊乃至全球産生的深遠影響,是地理學界乃至相關學科研究者們共同關注的焦點。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一重大課題的可能途徑。我期待書中能夠運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的分析方法,比如先進的遙感技術、數值模擬以及野外實地觀測數據,來全麵、客觀地展現青藏高原的科學圖景。作者的專業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學術論證的嚴密性,將是我評估這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從題目來看,這本書很可能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匯聚瞭眾多專傢的智慧和心血,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評分我對一些具有宏觀視野和深入探究精神的學術著作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解釋地球復雜現象的書籍。《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這個名字,立刻就點燃瞭我內心的求知欲。青藏高原,這個地球上最獨特的地理區域,它所蘊含的科學奧秘,足以讓無數研究者為之傾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精密的科學考察報告,詳細梳理高原地殼運動的各個階段和主要特徵,例如地殼縮短、增厚以及火山活動等。同時,我強烈好奇作者會如何闡釋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其周邊區域乃至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氣候係統。這本書是否能夠解釋,高原上的水汽輸送、熱力效應是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區域氣候,進而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水資源分布産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更能通過精美的圖片、詳實的圖錶,以及科學嚴謹的數據分析,將這些復雜的動力學過程生動地呈現在我麵前,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片神奇土地的運作規律,並從中獲得對地球係統科學的更深層次認識。
評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好書,不僅僅在於它傳遞瞭多少知識,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多維度的思考,甚至改變固有的認知框架。提到《青藏高原影響與動力學機製探討》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係列與青藏高原相關的宏大命題。它不僅僅是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承載著億萬年地質變遷、塑造著獨特生態係統、影響著亞洲乃至全球季風環流的關鍵地理單元。我熱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扇窗戶,帶領我透過錶象,直觀地感受到高原地殼運動的澎湃力量,理解其如何以一種緩慢卻又無可阻擋的方式,塑造著我們今天的地貌。同時,我也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高原生態係統的脆弱與頑強,以及人類活動與這片神奇土地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它是否能夠像一部史詩,將青藏高原的地質演化、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以及人文曆史融為一體,讓我從更宏觀、更立體、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去理解這片土地?這本書的潛在價值,或許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清高原動力學機製與各類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現象之間的因果鏈條,從而為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挑戰提供科學依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