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1908-漫行巴尔干 | 作者 |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339573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1908,漫行巴尔干》巴尔干半岛,这个地理名词对于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学时学习《世界地理》都学过,大家印象*深的相关描述恐怕是“欧洲桶”或者“一战”。 然而,回溯百年,1908年,巴尔干半岛还不曾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乘坐汽车,携带相机,游历了这片土地。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美好、充满生机。她探访了达尔马提亚、的里雅斯特、拉古萨(杜布罗夫尼克的旧称)、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等许多的地方。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下了这部数十万字的游记,详尽地记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还配上了近百张当时她亲手拍摄的照片,直观地反映那里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种类繁多的特色服饰。 那样一个时代,那里的天与地、山与水,还有那里的人们,究竟是什么模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穿越百年的心灵之旅吧! | 
| 作者简介 | |
| 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1857-1936),1908年出版了畅销书《我们的田园之家》(Our Country Home),1909年又推出了这部游记《漫行巴尔干》。 | 
| 目录 | |
| 行程表 **章 出行准备 第二章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巴泽亚 第三章 从阿巴泽亚到塞尼 第四章 从塞尼,经弗兰尼克关口,到达戈斯皮奇 第五章 进入达尔马提亚——从戈斯皮奇到扎拉 第六章 扎拉 第七章 斯卡多纳—克尔卡瀑布-塞贝尼科 第八章 从塞贝尼科经由特罗吉尔到斯帕拉托 第九章 斯帕拉托 第十章 萨罗纳—克里萨—亚德罗河源头 第十一章 从斯帕拉托到梅特科维奇 第十二章 从梅特科维奇到拉古萨 第十三章 拉古萨 第十四章 拉古萨—拉克罗玛—拉帕德 第十五章 拉古萨 第十六章 从拉古萨到泽莱尼卡 第十七章 泽莱尼卡 第十八章 进入黑山 第十九章 采蒂涅 第二十章 回到达尔马提亚 第二十一章 进入黑塞哥维那——从拉古萨经特雷比涅到加茨科 第二十二章 从加茨科到莫斯塔尔——布纳河源头 第二十三章 莫斯塔尔 第二十四章 从莫斯塔尔到萨拉热窝 第二十五章 从伊利扎经特拉夫尼克到亚伊采 第二十六章 亚伊采 第二十七章 从亚伊采到巴尼亚卢卡——在去波斯尼亚诺维的路上 第二十八章 离开波斯尼亚——普利特维采湖群 第二十九章 去阿格拉姆和马堡 第三十章 马堡—格拉茨—塞默灵 | 
| 编辑推荐 | |
| 这是一部游记。但作者用眼睛发现,用相机记录,用心灵感受,一路旅游,一路享受,一路抒情。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建筑抑或风土人情,都充满了巴尔干风情,独特而美丽。读后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激励人们去“漫行巴尔干”,来关注巴尔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作品的知识密度实在令人称赞,但高密度的信息量却丝毫没有带来阅读上的枯燥感,这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他巧妙地将大量的史料、风土人情和哲学思考融入到流畅的故事线中,使得学习和体验成为一种享受。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政治体制演变的论述部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清晰明了,甚至充满了洞察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上一次精彩绝伦的大学研讨课,收获良多。此外,书中对文化符号的解读也非常到位,那些看似随意的物件或仪式,在作者的笔下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寓意,为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对于任何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修正了我过去一些刻板的印象。
评分读罢此书,一股强烈的代入感挥之不去,仿佛自己也曾在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驻足、漫步。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大叙事下对时代脉络的精准把控,又不乏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温情关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自然风光时的那种诗意与力量感,那些起伏的山峦、奔腾的河流,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书中对于地域特色的挖掘非常到位,那种独有的口音、食物的味道、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息,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启程,去亲身感受一番。在探究历史真相的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人性的幽暗面,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阴谋与算计,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但正是这种真实,让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得以凸显,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读路径。
评分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类题材抱有一丝谨慎,担心会过于沉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般的灵动,偶尔出现的幽默感更是恰到好处,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人在严肃的思考之余得到片刻的放松。书中对“边缘群体”命运的关注尤其触动我,那些在历史大事件中往往被忽略的声音,被作者用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抗争与妥协,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角度,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肌理,让原本扁平化的历史人物变得立体而丰满。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好一会儿神,回味那些触动人心的场景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这本书的后劲,着实是强劲而持久的,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宽广的胸襟去看待世界的纷繁复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安排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文字排布疏密有致,注释详尽而不突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构建叙事时,对于因果关系的梳理逻辑性极强,即使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网络,也能清晰地引导读者层层剥茧,把握住关键的转折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情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时代风云变幻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伟大。那种史诗般的叙事张力,让人在紧张感中期待着下一页的展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伏笔或伏笔的揭示。这本书读起来很“过瘾”,它不仅提供了知识的满足感,更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充实感,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深度阅读有追求的朋友。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一经展开便让人心神俱驰,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亲历了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入木三分,无论是对当时社会阶层固化的刻画,还是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描摹,都显得那样真实可感。书中对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尤为深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风俗习惯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复杂的民族情感。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常常停下来,思考着不同文化间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与摩擦,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后留下的痕迹,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尤其对几位关键人物命运的铺陈,更是充满了戏剧张力,他们的抉择、挣扎与最终的归宿,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让人在为他们的遭遇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共同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悲歌,让人在掩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